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杨银雪:脑动脉取栓术如何改写急性脑梗死命运?

发布时间:2024-07-30  来源:   
2024-07-30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一病区主治医师 杨银雪)急性脑梗死,也被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它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这一疾病具有发病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脑动脉取栓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微创介入技术,正逐步成为挽救患者生命、减少致残率的重要手段。

  一、脑动脉取栓术的原理与过程

  脑动脉取栓术是一种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将闭塞脑血管内的血栓取出,恢复脑血流的手术治疗方法。这一技术通常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经桡动脉等路径进行穿刺,借助取栓支架、抽吸导管、球囊等材料,将闭塞部位的血栓直接取出或拉出体外,从而实现对闭塞脑血管的再通。

  取栓手术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术前准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生会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并通过影像学手段(如CT、MRI)确定血栓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穿刺与入路:医生会选择适当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是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处的桡动脉。穿刺成功后,通过导丝和导管将取栓设备送入脑血管。

  取栓操作:在导丝的引导下,医生将取栓支架或抽吸导管送入闭塞的脑血管内。通过支架的展开或抽吸导管的负压作用,将血栓捕获并拉出体外。在取栓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需要使用球囊进行扩张,以进一步改善血管的通畅性。

  血管再通与血流恢复:随着血栓的取出,闭塞的脑血管得以再通,脑血流逐渐恢复。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手段实时监测血管的再通情况,确保血流的充分恢复。

  术后观察与护理:手术完成后,患者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医生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还需要接受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取栓术的适应症与时机

  脑动脉取栓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其适应症和时机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适合接受取栓治疗。这类患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而取栓治疗能够迅速恢复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的坏死范围。

  关于取栓治疗的时机,越早越好。发病6小时内到达医院的患者,经过急诊医生的充分评估后,如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可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如静脉溶栓未能成功再通闭塞的血管,或患者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则可考虑接受急诊取栓治疗。发病24小时内到达医院的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经过充分评估后,也可接受急诊取栓治疗。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可挽救的脑组织会逐渐减少,因此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是治疗的关键。

  三、取栓术的优势与效果

  脑动脉取栓术具有多种优势:

  再通率高:取栓治疗能够直接去除血管内的血栓,实现高再通率。据统计,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可达到90%以上。

  降低致残致死率:通过迅速恢复脑血流,取栓治疗能够挽救濒临坏死的脑细胞,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恢复快:相比传统治疗方法,取栓治疗能够更快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在接受取栓治疗后能够迅速恢复肢体功能、语言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创伤小: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技术,取栓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患者无需经历开颅手术等大规模创伤性手术即可获得有效治疗。

  四、急性脑梗死的预防与康复

  除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外,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和康复同样重要。预防方面,首先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脑血管病变;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需要重视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五、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康复训练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旨在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锻炼和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物理疗法:通过专业的物理治疗师指导,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肢体协调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业疗法:针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漱、书写等,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

  语言与吞咽训练:对于存在语言障碍或吞咽困难的患者,通过专业的语言治疗师和吞咽治疗师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交流能力和正常的吞咽功能。

  心理康复:急性脑梗死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如焦虑、抑郁等。心理康复师会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庭与社区康复:康复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场所。通过家庭康复指导和社区康复资源的利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