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访谈】木亚林:识别结直肠癌危险信号 做好早期筛查必不可少
健康大河南讯:结直肠癌目前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随着目前筛查及检查手段的普及,一些结直肠癌患者在早期无症状时即被发现,但多数患者仍是在中晚期症状出现后才被确诊。那么当身体发出哪些信号时提示可能患有结直肠癌呢?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南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三病区副主任医师 木亚林做客演播室,为我们讲一讲关于结直肠癌的那些事儿。
首先欢迎木主任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声招呼吧!
问题一:据了解,我国每分钟就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结直肠癌发病率在全身肿瘤中位列第二,那什么是结直肠癌呢?您来跟大家讲一讲吧!
答: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肿瘤。结肠主要吸收食物的水分和部分未完全被小肠吸收的营养素;直肠位于消化道最末端,长约6英寸,是粪便的储存器官。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90万余人发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前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有上升的趋势。结肠被分为4个部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在我国,直肠癌大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60%。癌肿通常发生于粘膜层(即肠腔内最表层) ,并且可以逐渐向外侵犯至肠壁的全层。肿瘤侵犯至不同的组织层决定了疾病的分期,而肿瘤的分期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大部分结直肠癌在几年时间内生长缓慢,经常从被称为息肉的良性病变开始发生。在这些息肉变成恶性肿瘤之前进行早期切除,是一种预防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从病理学来讲,超过95%的结直肠癌都是腺癌,其他极少见的肿瘤类型包括类癌,胃肠道间质瘤和淋巴瘤等。不同的病理类型其预后也是不尽相同。
问题二:那么,如此高的发病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呢?结直肠癌发病因素都有哪些呢?
答:结直肠癌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影响的漫长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接近90%的结直肠癌是经历了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就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如果能够在腺瘤阶段就切除干净,就可能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也是有多方面的。研究提示特定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包括:经常进食含有大量处理过的或者过熟的红肉;缺乏锻炼;肥胖症(尤其是在腰部有过量的脂肪);吸烟(研究显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有超过30%~40%死于结直肠癌的可能,因为他们更容易发生息肉);遗传学和结直肠癌的关系:大约20%的结肠癌病例被认为和遗传相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另一有遗传因素的结直肠癌。
问题三:都说结直肠癌是最好预防的癌症之一,那应该如何预防结直肠癌呢?
答:知道了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预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减少脂肪的摄入,少食煎炸类食物,吃更多的新鲜水果、蔬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即低脂、高纤维素食物。2.进行更多的锻炼:适度的身体活动例如走楼梯,养花和步行也可以帮助减少风险。3.维持健康的体重:既然肥胖症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那么维持健康的体重可以减少风险。食用低脂食品以及进行常规的锻炼是保持体重的最好办法。4.早期做筛查,特别是高危人群的筛查。做到早发现,特别是在息肉癌前病变前进行切除。
问题四:筛查是预防结直肠的主要手段。从什么开始要考虑做肠镜的筛查?应该多久筛查一次呢?
答:肠镜对不同的人群要求略有不同。建议一般人群从50岁开始每10年接受一次结肠镜的检查。对于一级亲属患有结肠癌的患者或者在60岁之后诊断息肉癌前病变或者有2个二级亲属(祖父母,孙子、叔,阿姨,侄子侄女,表兄妹)患有结肠癌,推荐从50岁开始至少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一级家庭成员(父母或同胞)在60岁之前患有癌症或癌前(腺瘤)息肉的高危个体,推荐在40岁之前或者在家庭成员发生癌症(或癌前息肉)的年龄10年之前每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高危个体,建议在10岁和15岁之间或者症状发生的年龄(可能更早)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高于平均风险并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 的患者,推荐在20到25岁之间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或者是在家族中最早发病的人年龄5-10年之前进行-—两者按更早的时间进行检查。
问题五:其实很多人都非常疑惑,筛查应该是到了年龄就去,还是有相应症状再去呢?
答:前面我们了解了按年龄和高危因素进行早期筛查。一旦出现症状要尽早就诊,进行相关的检查。在我国,直肠癌更为常见,一般以大便次数增多和便血为主要症状,但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认为是痔疮而未能及时被发现和治疗。而结肠癌的症状更为隐匿,常常表现为大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不明原因贫血和腹痛不适。不同部位结肠癌的临床症状是不同的。右侧结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是由于右半结肠的肠腔宽大,肿瘤要生长到一定体积时才会出现明显的腹部症状。而左侧结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是由于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出现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梗阻。早期多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多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问题六:现在有各种肠癌筛查方法,如蛋白检查、粪便DNA检测等,这一类东西能替代肠镜吗?
答:目前的筛查技术有:(一)粪便隐血试验:它是结直肠癌无创筛查的最重要手段,具有价格低廉、检查便捷等优点,人群筛查参与率相对较高。但其检出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性较低,故无法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二)粪便DNA检测:它主要针对结直肠脱落细胞的基因突变或甲基化等特征,有单靶点和多靶点方案,具有无需特殊设备、无需限制饮食、无创等优点,主要缺点是价格偏高。(三)分子生物标志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以血清标志物为主,其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已成为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分期、治疗、预后及监测等临床工作环节的重要方法。应用较多的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19-9(CA19-9) 、糖类抗原242( CA242) 、糖类抗原72-4 ( CA72-4) 、糖类抗原50( CA50) 等。CEA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已经比较成熟。CA19-9 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物,主要用于评估预后及监测复发。我国最新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将CEA 及CA19-9 列为推荐的辅助诊断指标。对于部分CEA 不升高的结直肠癌患者,CA72-4、CA50、CA242 等肿瘤标志物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四)肠镜:肠镜包括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硬质直肠镜。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肿瘤最为敏感的检查方法,同时可以明确病理诊断,结肠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故任何检测手段在精准度上都不能够取代结肠镜检查。但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需要大量饮水,检查过程中有穿孔风险等,这些因素限制了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规模筛查的首要手段。对于如无法耐受或拒绝肠镜检查的人群,则推荐多靶点粪便DNA检测。
问题七:做肠镜的时候,如果发现了息肉应该怎么处理呢?
答:息肉的“息”,其实是多余的意思,就是肠道内表面的黏膜多生长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团“肉球”,在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都可以叫做息肉。这些息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有的像木耳,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土丘,有的像山峰等。这些息肉,主要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息肉,癌变风险是不一样的。有高癌变风险的腺瘤性息肉偏偏在肠息肉的各种类型中占比最高,约有2/3。80%~9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大部分腺瘤性息肉转变为结直肠癌需要经过5~10年以上的时间。如果在肠镜下发现了息肉,只凭肉眼是无法判断良性或恶性的,以及是什么类型的息肉,此时需要切下小块息肉做病理检查来明确,判断清楚了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如果是很小的息肉,医生就会顺便全部切了,免得万一是不好的息肉,我们还得再做一次肠镜来切除。做了肠镜检查没有问题,或者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了,也不能认为以后就高枕无忧了,还需要注意定期复查。
问题八:大家都说胃肠镜,胃镜和肠镜是一起做比较好,还是分开做比较好?
答:胃肠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检测胃和肠道的疾病或异常情况。胃镜和肠镜是两个不同的检查项目,胃镜主要是检查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而肠镜则是检查下消化道,包括结肠和直肠。如果是做普通胃肠镜,如患者的耐受程度较差,则不建议同时进行,分开做比一起做好,可以减少病人的不适感。但如果是做无痛胃肠镜,则建议一起做。一般先做胃镜,然后再做肠镜。特别是做无痛胃肠镜时需要静脉麻醉,两者一起进行只需要做一次麻醉即可,这样既能节省麻醉费用,也能节省时间。
问题九:其实咱们国家糖尿病患者还是比较多的,那这一类人群能做胃肠镜吗?
答: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做胃肠镜的,虽然胃肠镜检查是有创性检查,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耐受,且通过检查能够有效地查出病情。糖尿病患者的准备工作可能比没有糖尿病患者的准备工作稍微多一点,其他并没有特别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小于10mmol/L,是可以进行切除息肉治疗的。但如果空腹血糖高出10mmol/L,则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判定是否可以切除息肉。
问题十:最近网上有很多人都说痔疮和结直肠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这样的说法正不正确呢?
答: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的结果;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的结果。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融合,称为混合痔。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的致病因素有:肛垫的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充血、下移;长期坐位、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所致的局部静脉曲张;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造成局部充血;营养不良引起的局部组织萎缩无力等。主要表现有:内痔: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血、脱出。外痔:肛门部不适,有坠胀、瘙痒、异物感,部分患者出现血栓或皮下血肿时还有疼痛感。混合痔:可兼有内痔及外痔的症状。因痔疮的常见症状与直肠癌、肛管癌的部分症状十分相似,所以直肠癌、肛管癌易被人们误认为是痔疮。因为痔疮与肠癌的病理基础不同,所以,两者没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及多个研究中心所提及致肠癌的危险因素中均无痔疮,但也有研究显示痔疮的存在增加了患结直肠癌及前列腺癌的远期危险性。因此,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尚无研究能肯定痔疮是患结直肠癌及肛管癌的危险因素。
主持人结语:好的,非常感谢木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刚刚的精彩分享,大家一定会更加了解什么是结直肠癌,也更加清楚应该如何正确预防和筛查结直肠癌。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