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中原名医讲师团 > 正文

杨志忠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   
2023-11-09  健康大河南

  医者杨志忠:苦心孤诣精研保肛技术 助力结直肠癌患者重拾尊严

  “得了结直肠癌,到底能不能保肛?”这句带着焦急的疑问,恐怕是医生面对结直肠癌病人时听到最多的话。

  杨志忠也不例外,面对患者强烈的诉求,他坚定地说:“保肛手术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保命、保功能、保肛!”

  这三大原则的确立,虽然只有简简单单七个字,但是对于杨志忠来讲,却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钻研。

杨志忠在学生时代的留影

  杨志忠,本科就读于牡丹江医学院,1995年在黑龙江省萝北县人民医院工作,后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进修肿瘤专业。2007年来到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现在是胃肠肛肠腹壁疝外科主任,擅长腹腔镜微创手术,以及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结直肠息肉、痔疮等胃肠消化道疾病的规范化治疗。

  从医28年来,为了能让结直肠癌患者活下去,且活的更有尊严,免受切除肛门、腹部造口带来的身心痛苦,杨志忠一直在奔走着。只要有机会保肛,就不会在他手里放弃掉。

杨志忠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门口留影

  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直肠癌位置低,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难题。

  据 2022 年全球癌症数据统计,直肠癌新发病例居全球癌症发病率第3位,死亡病例也高居全球癌症死亡率第3位。通常将距离肛缘5cm以内的直肠癌称为低位直肠癌,其中低位直肠癌约占到直肠癌的70%。我国每年约有3万至5万人因患直肠癌被迫切除肛门。

杨志忠参加学术研讨会

  一个人没了肛门会怎样?“造口人”的生存困境谁能懂?一个医生,如果只管去做手术,而不了解患者的痛苦,不管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那就不是一个“大医生”。

  切除肛门后,医生会在腹壁上进行开口,将一段肠管拉出开口,翻转缝于腹壁,外置于腹部表面,以便保证患者排泄,以替代原来肛门的功能,俗称“人工肛门”。这些造口并没有什么控制功能,必须依靠特殊的袋子,贴在造口上,来收集患者的排泄物。

  因为造口后续可能会出现凹陷,导致排泄物从底盘渗漏,散发出恶臭。患者的家属,也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常年护理,同样备受煎熬。所以不少直肠癌患者对切除肛门十分抗拒。

  难以控制的排泄、担心造口袋渗漏、挥之不去的异味、他人异样的目光、皮肤受感染……既不是残疾人,又不像正常人,这些都是“造口人”的日常。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还会对其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很多患者都会在术后变得自卑、抑郁。

杨志忠在进行学术分享

  过去的技术不发达,肿瘤下缘距离肛缘距离7cm以上的患者才能保肛,不符合保肛条件的只能将直肠和肛门“一刀切”。而“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却使得病人失去了完整的身体,所以对于众多患者来讲都难以接受,甚至“生不如死”。

  “我宁可死,宁可不治疗,也绝对不去做手术!”一个患有直肠癌的,84岁电视台退休女干部,毅然决然拒绝做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的经历,给杨志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患者是个知识分子,平时很爱干净,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很担心自己切除肛门做人工造口后,他人对自己异样的看法。即使辗转北京、上海多家医院,都被告知无法保肛后,她也宁死不做肛门切除手术,不愿意生命的最后都带着粪袋生存。

  半年后,癌细胞便无情地向她的颅脑、肺脏、肝脏等全身转移,不到一年,患者就去世了。

杨志忠参加全国普外科暨消化道肿瘤学术论坛

  “如果当时有保肛技术的话,她完全可以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住自己的肛门,并活下来!”杨志忠痛心疾首道。

  这位患者只是无数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缩影。一个本可以活下来的生命,因为当时手术技术的限制,就这样流失掉了。从这时起,杨志忠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低位直肠癌保肛技术,让更多直肠癌患者,可以活的有品质、有尊严。

  2002年,杨志忠和中日友好医院的姚力教授结识。姚力教授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建树。通过姚力教授的引荐,杨志忠学习到了大量关于保肛手术的知识。

  向新技术探索的过程,就像攀登一座看不见顶的高山。在这个过程中,双腿会如注铅似的沉重,豆大的汗水会沿着发烫的脸颊落下。而越到山顶,就越难以攀爬,四肢传来持续的酸痛和疲惫,会让很多人选择中途放弃。

但是,爬山定遇难,难中必有苦,苦后才有甜。为了能让更多患者免除被切除肛门的痛苦,杨志忠从迈下自己攀登的第一步开始,就从未想过放弃。

杨志忠参加河南省胃肠道肿瘤专家研讨会

  只要中日友好医院一有日本专家来做手术演示,姚力教授就会通知杨志忠来学习。平均一周,杨志忠至少有两到三次都奔走在学习的路上。杨志忠每次到北京都已经很晚了,为了节省成本,他不舍得在外面留宿,便睡在医生们的值班室里。从河南到北京这段路程,杨志忠由陌生,变得越来越熟悉。

  当时还没有手术直播这个功能,要想学技术,得到手术室里面。但能进手术室现场观看日本专家做手术的名额只有五个,为了能够排上号,杨志忠一晚上没睡。“白天看他们做完手术演示后,晚上我就把每个手术的视频拷贝回来,反复地观看,反复地复盘,一遍遍地补充笔记。”杨志忠回忆道。一次次复盘,一次次笔记,就像攀登高山时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杨志忠终于从山脚下,来到了山顶。

杨志忠在做手术

  由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涉及非常复杂的盆底解剖,为了能够更加精准的做手术,杨志忠常常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剖教研室,深入学习解剖知识。除此之外,他还自己在家买了腹腔镜模拟操作机器,在家里通过练习剥葡萄皮,来提升手术“稳”的水平。

  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杨志忠提升的速度越来越快,保肛手术的核心也被他一点点参透。2010年,杨志忠在中日友好医院姚力教授的帮助下,第一次参与了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2013年,他便能够独立完成一台成功的保肛手术。截止现在,杨志忠大概做了500多台保肛手术。

杨志忠在做手术

  目前,杨志忠主要做的手术为: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直肠低位前切除术(LAR)。这两个手术,是目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根治效果和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最为满意的术式,基本保留了肛门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结构,为越来越多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保肛的希望。

  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骨盆特点及肛门功能等个体特点,结合肿瘤特征,综合考虑肿瘤安全性和患者的功能获益情况,做出手术决策。

杨志忠在领荣誉证书

  “保肛手术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保命、保功能、保肛!”这是杨志忠做保肛手术时,雷打不动的原则,“首先,必须把肿瘤切干净,不能说只为了保肛,而导致术后病人很快就复发,最后丧命。”

  “其次,还要保住肛门的功能,不能破坏肛门括约肌。”肛门括约肌是肛门环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大脑神经支配下,控制排便功能的收缩和放松。如果手术只保住肛门,却破坏括约肌,病人如果有大便,肛门会失去原有的收缩功能,大便会直接漏下去。那么病人的臀部会永远是湿漉漉的,而且潮湿还会引起湿疹,苦不堪言。

  “最后是保肛,只要符合保肛条件的,就不能放掉保肛的机会。”只要患者的肿瘤未侵犯肛门外括约肌、肿瘤分化相对较好、术前肛门功能良好,都可以保住肛门。同时可以通过新辅助化疗,用化疗药物去控制这个肿瘤的边界,让肿瘤缩小,创造出保肛机会。原本肿瘤下缘距离肛缘4cm的,可以通过放疗缩小2cm,这样就可以达到保肛的基础。杨志忠秉持这三大原则,为越来越多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保肛的希望,让很多肿瘤距离肛缘4cm的患者也可以保肛。拯救了许多原本要被切掉肛门的患者,让其免除“人造肛门”。

杨志忠在看望病人

  有人说,做医生要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第二重叫人文关怀,有悲天悯人之心;第三重,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是的,这就是杨志忠所具备的境界,他从不局限于单纯地为病人治病,他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而这背后有他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杨志忠从小体弱多病,母亲经常背着他步行六十多里山路,到县城看病,为治病,家中负债累累。“医生护士看到我们母子的状况,便时常接济我们,捐款、捐物,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直到我病情奇迹般地好转。”正是幼年的就医经历,使他懂得了老百姓看病不容易,以及医生能救治病人的伟大:“从此,我心里便暗下决心,长大后我也要当医生。为了这个目标,我努力读书,高考志愿报的全都是医学院校。”小时候被爱温暖过的他,也学着前人的模样,将光洒在了许许多多患者身上。

杨志忠与患者合影

  杨志忠曾经遇到过一个十分棘手的病人。由于该病人过于肥胖,骨盆空间狭小,肿瘤大,但直肠系膜厚,手术的可操作空间很小,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病人辗转多家医院,都被劝着做造瘘手术,最终找到了杨志忠。看到病人强烈的保肛意愿与坚定的信任,杨志忠决定不放弃,接下这次挑战。为了能够切除干净肿瘤,杨志忠像打井一样,用6个小时的时间,一点点的努力完成了这项手术。在手术完成的那一刻给家属说:“肛门保住了!”患者家属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我感觉我眼里都有了泪水。——杨志忠感慨道。再多的辛苦,都抵不上病人能够保住自己的肛门,拥有“更为完整的身体”,恢复健康。

  而被他洒下光芒治愈的患者,也将这份爱回馈给了他。大年三十,杨志忠接到了一位直肠癌病人儿子的电话:“我代表我们全家给你拜年,对你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的高超医术,才使今年我们家还能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吃年夜饭,有这个幸福的时刻。”

一位百岁老人的临终感谢信

  “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快乐幸福的, 我坚信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始终是永恒不变的。”面对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杨志忠笑着回复道。这就是杨志忠,用3cm的跨越,打破了原本7cm才能保肛的魔咒,守住了患者的生命尊严。他用自己的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践行一个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责任编辑: 方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