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国医讲堂 > 正文

【仲景名医对话】4.9国际护胃日--儿童健康、关键在胃 春季如何养护儿童胃健康

发布时间:2024-04-11  来源:   
2024-04-11  健康大河南

  前言:欢迎收看由仲景宛西制药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播出的【仲景名医对话】节目。我们都知道,家长们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脾胃功能,其健康问题时刻牵动着家长的心,同时由于大家信息来源的不同,也给家长带来很多喂养方面的困惑。我们都知道,过去的一年里,疫情后多种病源暴露后,很多孩子罹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叠加病毒感染后,孩子的脾胃进一步损伤后,导致很多孩子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很多家长困惑于不知道如何喂养孩子了,其实儿童健康、脾胃最为关键。

  2024年4月9日是第19个“国际护胃日”,为了更好更科学的养护孩子的脾胃、守护未来健康,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儿科十病区医护团队的专家们做客演播室,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儿童常见的与脾胃相关的育儿知识。他们分别是副主任管志伟老师、邱建利老师,主管护师王珍老师。

  本期要点:

  问题一:春节之后,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儿科十病区,在节目之前,管主任您能给我们大致介绍一下我们儿科十病区位置、接诊病种的相关情况吗?

  管志伟:好的,主持人!为了缓解广大儿童群体就诊和住院压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儿科医院于春节之前就紧锣密鼓的筹建儿科十病区,于2024年3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儿科十病区位于位于龙子湖高校园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龙子湖院区10楼,门诊位于2楼。儿科十病区的成立弥补了龙子湖高校园区附近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空白,方便了附近居民和高校家属院老师们的就诊。儿科十病区主要收治儿童呼吸道、消化道等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我们主张以中医药和非药物疗法治疗为主,最大程度上减少西药和抗生素使用,倡导自然疗法和绿色疗法呵护每一位儿童健康。

  问题二:管主任,能否从中西医角度分别为我们科普一下儿童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吗?

  管主任:好的,主持人。儿童的胃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婴儿的胃略呈水平位置,当有食物摄入后才呈垂直位置,也就是说儿童的胃大体呈“宽短直平”形态,1到5岁期间儿童的胃容量约300到800ml。如果儿童摄入饮食超过这个胃的容量时就会出现呕吐、溢奶,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伤胃积食,脾胃功能就会下降。另外,儿童的胃平滑肌没有发育成熟,胃排空时间收到限制,再加上胃分泌的胃酸和各种消化酶都比成人少,而且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也比较低,因此消化功能相对成人来说就比较差。这些因素都是从西医角度分析了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原因。

  中医又是怎样认识我们的脾胃功能的呢?首先,我们谈一下中医的脾胃功能,胃的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气机以降为顺,也就是说我们经口摄入的饮食容纳于胃后再经过胃的腐熟蒸腾气化功能才能转化为“食糜”,下传到小肠,这里的下传小肠就是胃气的主降功能。中医的脾脏具有主运化的功能,气机以升为顺,就是说胃蒸腾气化下传到小肠的食糜需要脾脏将其化生为营养物质转送到全身来维持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和营养状态,也是脾气升清功能的体现。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说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等,都是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转输散精功能。《素问·五脏别论》又说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中脏经》里也说到“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之说,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出“人以胃为本”,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由此可见,脾胃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相对小儿来说,养护脾胃显得更为重要,小儿先天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如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也就是说小儿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表现尤为突出。小儿初生,脾气先天禀赋不足,胃气尚未启动。

  因此胃腑的受纳蒸腾气化水谷和脾脏运输转化营养物质的能力都比较弱,然而小儿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的生长发育,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故而脾胃功能显得更为不足。我们知道,脾胃位居人体之中间,脾主升清而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对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五行之中脾胃属土,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到“土气为万物之源,养生之主”,同时脾胃又为肺脏之母心脏之子,又影响肝脏舒畅气机、肾脏藏精气化功能,因此就有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如果我们孩子的脾胃功能平日里一旦养护不好或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积滞、呕吐、泄泻、厌食等相关的症状和疾病,如果这些脾胃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或较好治疗,就会衍生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一系列其他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谈到的主题:儿童健康 胃为关键。

  问题三:脾胃功能一旦异常,常会出现哪些消化道症状或疾病呢?邱主任

  邱主任:好的,主持人。孩子的脾胃功能一旦养护不当或者疾病导致脾胃受损,常出现消化道症状或疾病有积滞、呕吐、泄泻、便秘、厌食等,这些也是稳居儿科门诊就诊率排名前三的疾病。比如说:

  1、积滞:又称为食积,是因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所导致的胃肠疾病。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烦躁多哭,夜卧不安,不思饮食,食而不化,或者呕吐酸馊腐败食物残渣,腹部胀满,或者时有腹痛不适,大便常表现酸臭或稀溏,也可以出现低热,小便黄等,这类孩子的舌质比较红,舌苔比较苔腻。积滞临床虽属于常见病,但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影响小儿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长发育,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形体消瘦,而转化为疳积之症,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因此莫要小觑小儿积滞之证,家长养护孩子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这类症状,还是要积极就诊治疗的。

  2、呕吐: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胃气上逆所致,而其中内伤饮食是最重要一方面,主要表现为呕吐物为酸臭乳块或者是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同时伴有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腹部胀满,大便干结,或者大便酸臭,这类孩子的舌苔多表现为厚腻。这类疾病常见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为脾胃虚弱、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腻、情志不畅、所欲不随,外因常为外邪侵犯、饮食不清洁等因素,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外科病可能,比如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等疾病。呕吐虽为小病,但严重频繁的呕吐也会出现脱水等危重现象的发生,要引起家长朋友们的重视。呕吐本身也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失治误治也会影响小儿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长发育,甚至衍生其他系统疾病发生。

  3、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主要由于脾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者脾胃虚寒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病。如果迁延不愈,可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与儿童相关的主要有伤食泻和脾胃虚弱。其中伤食泻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而脾胃虚弱泄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多见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复发作。在这里,我们还要重点提一下外邪犯胃,如轮状病毒性肠炎,本病可轻可重,轻者自愈,重者脱水抽搐,不及时治疗也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影响生长发育。

  4、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或者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者便意频繁而大便艰涩难以排除的病症,这个症状可以单独出现孩子身上,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比如肺炎、哮喘等疾病伴有便秘症状。便秘的发病原因包括饮食因素,比如嗜酸肥甘厚腻、辛辣炙煿、嗜食零食等,也有情志因素,比如所欲不随、情志郁结所致,也有正气不足和一些热病伤阴导致便秘。便秘的发病关键在于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引起,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的原因有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或者肝气失于疏泻而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或者肾气不足脾胃失于阳气温煦而升降功能无力,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大肠传导失常而出现便秘。

  其他病症还有厌食、呃逆、腹痛等,均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治疗总不离健脾和胃、益气生津、和胃降逆等治法。

  问题四:听了邱主任的详细解答,我们对小儿积滞、呕吐和腹泻有了初步的了解。请问管主任,如果积滞、呕吐、腹泻、便秘等这些病症失治误治,将会出现哪些并发症或衍生哪些系统的疾病呢?

  管主任:好的,主持人。上面邱主任已经提到了一些失治误治所带来的一些并发症或衍生其他系统疾病,下面我再详细的梳理一下这些病症:

  1、首先谈一下呕吐,呕吐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耗伤人体津液,时间长了会出现脾胃虚损,脾胃功能受损之后将会出现化生气血功能下降,人体营养物质就会化生不足而出现营养生长发育,短时间内形体消瘦,长时间会出现身高增长缓慢,免疫力低下,衍生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孩子一旦出现了呕吐应积极就诊,查明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贻误病情。

  2、其次,我们再看一下泄泻,本病好发于2岁以内幼儿,本病轻症治疗得当,预后良好,而重症则预后交叉,可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的变证,久泻迁延不愈,则容易出现慢惊风或者严重营养不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中的惊和疳。

  3、第三:我们看一下积滞,本病发病以婴幼儿多见,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人工喂养及病后失于调养者更容易患病。本病可单独出现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出现在其他疾病过程中,比如感冒、肺炎、泄泻等疾病过程中,也可以见到积滞之证,或者这些疾病之后失于调养而出现积滞之证。本病一般预后比较良好,少数患儿可因积滞日久,迁延不愈而出现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而出现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最后转化为比较难治的“疳证”。

  4、最后谈一下便秘,便秘也是可以单独出现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出现在其他疾病过程中。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而以功能性改变为特征的排便障碍,大多数儿童属于此类,但也有巨结肠、结肠冗长等器质性病变引起便秘的。本病经过合理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容易造成儿童肛裂、大便带血,因肛裂疼痛,很多孩子惧怕排便,从而进一步加重便秘症状,也有便秘迁延不愈引起脱肛、痔疮等疾病。排便不出,浊气不得下行而上逆,久而久之也会出现脾胃功能受损、肺阴被浊、肝气失于疏泻,此类患儿会出现脾气暴躁、纳差、积滞、消瘦,甚至反复扁桃体发炎、肺炎等一列症状出现,孩子一旦出现便秘,家长应带孩子积极就诊。

  前面,我们详细讲述了脾胃的功能,我们都知道,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也就是说我们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一个整体,迁移而动全身,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他脏腑又赖以脾胃化生气血濡养脏腑本身和全身,因此脾胃无小病,“善养儿者养脾胃”也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五:对于小儿积滞、呕吐和腹泻等这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请问邱主任,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增加儿童患积滞、便秘或者腹泻的风险?

  邱主任:好的,主持人。对于小儿积滞、便秘或腹泻,确实存在一些高危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增加儿童患这些问题的风险。

  1、对于小儿积滞来说,主要因素包括: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我们前面提到,在《小儿药证直诀》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 全而未壮”,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出现消化不良。

  饮食不当:摄入过多、过快或食物不易消化、饮食偏嗜,都可能导致积滞。

  不良生活习惯:如睡前饱食、缺乏运动等等。

  2、而对于小儿呕吐,主要因素则包括:

  饮食不节:患儿哺养不当,乳食过多,较大患儿恣食生冷肥腻等不消化的食物可导致呕吐的发生。

  胃有积热:如果乳母喜食辛辣之品,乳汁蕴热,儿食母乳,导致热积于胃,或者较大儿童过食辛热之品,或者感受夏秋湿热,均可导致呕吐。

  脾胃虚寒:如果乳母平时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饮其乳,脾胃受寒,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易受客寒;或者小儿过食瓜果生冷,因冷受寒,或者病程中过服苦寒之药,或者感受风寒之邪,均可导致呕吐。

  3、小儿腹泻的主要因素则包括:

  内伤饮食:哺乳不当,饮食失节或者过食生冷瓜果或者不消化食物等均都可导致腹泻。

  感受外邪:中医讲感受风、寒、暑、湿均可致病,主要因脾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所以有“湿多成五泄”之说。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者久病迁延不愈,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形成脾虚泄泻。

  问题六:好的。那管主任能不能给家长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些常见胃肠病都有哪些治疗的药物和措施呢?

  管主任:好的,主持人。常见胃肠病的治疗方法较多,有药物疗法,也有非药物疗法,有西医治疗也有中医治疗。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积滞、泄泻、呕吐主要的药物疗法。

  1、积滞之证,临床常见的证型多为乳食内积、食积化热、脾虚夹积,乳食积滞者可选用消乳丸或保和丸、保和颗粒,这些方剂中都具有消乳化食、和中导滞的作用,比如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焦六神曲、砂仁、陈皮等都是健脾消食的常用药。食积化热者,在上述的药中加入大黄、枳实、厚朴、连翘、栀子等清热消食的药。脾虚夹积者,重点在于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可选择婴儿健脾散、健脾丸等之类的方药,这些药中大都含有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益气健脾的中药,也会有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焦六神曲消食化积的中药。除了药物疗法之外,重点在于家长的调护,合理安排儿童饮食,科学的饮食结构,少食多餐,清淡饮食,荤素搭配,适量运动促进胃排空。同时要谨记老话“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2、泄泻之证:临床常见的证型有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和脾肾阳虚泻,湿热泻:常选用葛根、黄芩、黄连、地锦草等清热利湿之类的中药,我们医院也有针对该型的院内制剂,比如葛芩止泻颗粒、苍灵颗粒、六一颗粒等,湿热泻常出现肛周皮肤潮红破溃,可黄连、紫草类中药膏剂外涂。风寒泻:常选用藿香正气水或软胶囊,也可以选择生姜、葱白、红糖熬水,再加一些苏叶、陈皮、山楂、鸡内金等解表消食的中药。伤食泻、脾虚泻:所选方药和积滞之证中的乳食内积、脾虚夹积证所用方药相差无几。脾肾阳虚泻,多选择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这些药中常有炮姜、附子、肉豆蔻等温中健脾之类中药,我们也可以选择黄芪、党参、干姜、石榴皮、乌梅、苹果皮等煮水,也具有健脾益气、温中祛寒、收涩止泻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联合西药治疗来改善腹泻病情、缩短病程:1、常用的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这种药物一般建议,饭前,其他药物服用1-2小时后使用;2、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这些益生菌可以修复肠粘膜屏障,减少水液丢失;3、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锌,针对于难治性或反复发作的泄泻,可选择适量维生素;4、此外,感染性腹泻要及时使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前应首先行粪便标本的细菌培养和病原体检测,以便依据分离出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和调整抗菌药物。非感染性腹泻,常见的有糖源性腹泻和过敏性腹泻,糖源性腹泻主要原因有乳糖不耐受,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去(或低)乳糖配方奶或豆基蛋白配方奶;过敏性腹泻,则要避免食入过敏食物,或采用口服脱敏喂养法,不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婴儿通常能耐受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如仍不耐受,可采用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奶或全要素饮食。

  非常关键的是,出现急性腹泻时,要注意预防患儿脱水,方法如下: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直到腹泻停止。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者仍持续、频繁、大量腹泻不止或脱水症状仍有脱水表现即立即就医。

  3、呕吐之证:治疗方法常选择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

  我们知道,小儿呕吐是一种保护性反射,但严重呕吐可导致婴儿呼吸暂停、发绀。频繁呕吐常因大量胃液丢失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新生儿和婴儿易因吸入呕吐物而发生吸入性肺炎,长期呕吐可导致营养障碍。

  呕吐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因此我们在治疗前首先要明确诊断,不可盲目用药或推拿、按摩。

  我们可以根据呕吐伴随症状或借助于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呕吐次数较少、精神状态较好者,可以居家给予一些消食化积类的中药治疗,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给予捏脊、推拿,是没有问题的。如果频繁呕吐,或精神状态不好,伴随有发热、腹泻等症状者,还是建议积极就医,配合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相应治疗方案;如果反复呕吐,伴随昏迷、喷射性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行血常规、脑脊液、腹部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

  呕吐之证,临床常见的证型有寒邪犯胃、乳食积滞、胃热气逆、脾胃虚寒、肝气犯胃5种类型,寒邪犯胃、乳食积滞两种类型所选中药方剂和常用中药与前面的积滞、泄泻中的外邪和内积常选择的藿香正气散、保和丸等是一样的。胃热气逆证常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中药包括黄连、黄芩、半夏、枳实、竹茹等,兼有积滞者,配伍焦三仙。脾胃虚寒者,常选通丁萸理中汤,常用药物包括党参、白术、干姜、丁香、吴茱萸等,也可以选择干姜、白扁豆、砂仁、肉桂、陈皮煮水茶饮。肝气犯胃证,常与孩子的脾气性格有关,此类患儿可选择解肝煎,常用中药多为柴胡、黄芩、旋覆花、紫苏叶、白芍、半夏、厚朴等。

  呕吐之证,除外外科急腹症、脑炎等全身性疾病外,推拿、针灸、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具有较好的疗效,比如推拿选择掐合谷、泻大肠、分阴阳、清补脾经、揉板门,清天河水,运内八卦、平肝揉足三里,艾灸可选择雷火灸、艾条灸、艾炷灸等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穴位贴敷可选择神阙、双天枢,也可选择涌泉穴等,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问题七:谢谢管主任的专业讲解。请问王珍老师,能不能给家长朋友们科普一下如何预防常见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呢?

  王珍:好的,主持人。由于小儿脏腑稚嫩,脾常不足,脾胃素虚,稍有喂养失宜,食而不化,易形成虚中夹实之积滞。或情志失调,肝胃不和,致脾胃受损,纳化失职,亦可发生积滞。积久不消,迁延失治,使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则可致气血生化不足,令患儿营养失调,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消瘦,转而为疳证。小儿内伤乳食,损伤脾胃,饮食物停聚中焦,积而不化则易表现为饮食积滞、腹痛、便秘等症状。

  常见胃肠道疾病的预防需要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提倡定时定量喂养,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3、保护好食欲,克服以零食为主的坏习惯;4、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腹部受寒冷刺激;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消化道通畅。5、家长提高“儿童健康,关键在胃”的健康意识,同时要增加儿童常见消化道疾病的中西医知识,涉猎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科学喂养方法和外治疗法。

  问题八: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医药对于一些儿童消化道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请问邱主任,中医对儿童脾胃疾病是如何认识的?

  邱主任:好的,主持人。中医讲“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脾主水谷运化,它跟胃互为表里,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儿童相关的消化道疾病,我们需要先知道儿童的生理特点。

  小儿有“三不余、四不足”,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脾常不足指的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旺,而因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多,饮食稍有不慎或寒热不当,脾胃易伤,出现乳食积滞、脾胃积热、脾胃虚寒等证,很容易发生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等疾病,年龄越小,这种表现可能越明显。中医有“异病同治”之说,所以我们很多疾病症状表现不同,但是都从调护脾胃的角度入手治疗。我拿腹痛和厌食作为例子来讲一下:

  1、腹痛:指胃脘以下、脐之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的疼痛。主要与腹部中寒、乳食积滞、胃肠积热、脾胃虚寒和气滞血瘀有关。腹部受寒可能出现腹部疼痛,甚者拘急蜷伏,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现冷汗,唇色紫暗,肢冷不温,或兼吐泻,这时候可以用养脏汤加减,寒痛甚者,加附子;呕吐者,加干姜、半夏;泄泻者,加炮姜、煨肉豆蔻;腹胀者加砂仁、枳壳、厚朴、大腹皮;拘急疼痛者,加小茴香、延胡索。经常肚子胀痛,按着脐周疼痛,嗳腐吞酸,不思乳食,打嗝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矢气频作,大便秽臭,夜啼,也是饮食不节导致的,选用香砂平胃散(《医宗金鉴》)加减。大便不通,或泻下不畅、脘腹胀满者,加槟榔、莱菔子、枳实;兼感寒邪者,加广藿香;食滞化热,大便秘结者,去苍术,加大黄、黄连。腹痛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心脚心都热,多见于素体热盛,或喜欢辛辣肥甘之儿。实热内结则腹痛腹胀拒按,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所以烦躁口渴,手足心热;主方:大承气汤加减。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玄参、麦冬、地黄;脘腹胀满者,加升麻、黄连、木香。经常性的腹痛,也没有特别痛,时好时坏,痛处喜按,得温则舒,精神倦息,手脚凉,吃饭不好,还容易肚子胀,大便稀溏,这些症状就是最常见的脾虚证了,用小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兼见气滞纳差腹胀者,用厚朴温中汤加减。

  2、厌食: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厌食为脾胃轻症,多数患儿病变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凡脾气、胃阴不足,皆能导致受纳、运化失职而厌食。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打嗝,偶尔多食后腹胀感重,大便不调,精神如常,属脾失健运证,方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症见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属于脾虚之证,用异功散加减。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暗淡无光,属脾胃阴虚证,养胃增液汤加减。

  问题九:中医药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有优势独特、疗效确切。但大多常反复发作,确实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多困扰,很多家长常走入很多误区,请问管主任,常见的误区都有哪些,如何避免呢?

  管主任:其实很多时候此类疾病不仅是家长的认识不够,也是因为疾病多种多样而且复杂,有时反复治疗,疗效也差,家长也很苦恼。我们平时要注意的是:一是要正确认识这类疾病,二是要在生活中要避免一些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症治疗,很多紧急情况我们都会选择呕吐止吐,腹泻止泻,便秘通便,这样简单对症处理的方法只临时推荐,在没有找到疾病原因的情况下,进行这些治疗病情会反复甚至会持续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对症治疗可能短时间内有效,但久而久之,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而且孩子的脾胃功能因此也会越来越差,所以像呕吐、腹泻、腹痛这类疾病,尤其是可能持续加重的疾病,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以免延误病情;

  二:认识不足,有些孩子可能偶尔轻微拉肚子、积食、腹痛,但是不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家长可能就会放松警惕。这个年龄本身就是代谢旺盛、消耗能量的时期,长时间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孩子的精力、供能不足,长期这些症状不改善,是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学习等各个方面。

  三:只开药,不检查。消化道疾病的种类很多,再加上小朋友的表达能力不到位,很多时候家长只觉得孩子容易哭闹,精神不太好,其实很多时候,简单的抽血、彩超能解决很多问题,也能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四:饮食根据家长自己的偏好。临床见过很多家长,有的会只给孩子做他认为有益处的饮食,有的喜欢买各种保健品,比如维生素C、铁剂,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这些都是不对的,儿童饮食比较复杂,从最开始的母乳喂养,4-6月加辅食,要注意从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孩子生病时暂缓加辅食,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悉心呵护。再到长大后做饭要营养均衡,可能出现观念不统一、孩子挑食等各种问题,所以家长不要忽略孩子的饮食行为问题,不然可能会面临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风险。帮助和培养他们形成规律、自主、专注的进餐习惯,才能保证膳食平衡,营养全面。

  问题十:中医非药物疗发,对儿童消化道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比较喜爱,王珍老师,能否给我们家长朋友们科普一下常用的中医非药物疗法?

  王珍:好的,主持人!儿童脾胃病常用的中医非药物疗较多,我选择穴位贴敷治疗、艾灸疗法、针灸疗法、耳穴埋豆疗法、中药塌渍、穴位按摩六种常用的方法给大家讲一下吧!

  一、穴位贴敷: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有效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且具有简、便、验、廉、效的优势,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小,儿童的治疗依从性高,尤其是服药困难的孩子,穴位贴敷的外治疗法更显优势。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中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原则,通过药物刺激腧穴以激发经气,激活经络作用于全身脏腑,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中亦有“马膏”“豕膏”的记载。清代外治法大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较为完备地记载了穴位贴敷疗法,他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常用的穴位有:神阙穴,位于脐部中央,属于任脉的穴位,系血脉之蒂,为精、气、神、血往来之要。此穴是婴儿时期生长发育的命脉,能够联系五脏六腑,具有培元固本、和胃理肠的作用。中脘穴属于任脉,为胃经募穴,能够和胃降逆。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要穴,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具有和胃降逆、理气宽胸、宁心安神的作用。中脘、足三里、内关的配穴组合是治疗脾胃病的经典组穴。

  常用的药物有:生姜、砂仁、半夏等,其中生姜能够温中止呕,砂仁能够行气调中、醒脾和胃,半夏能够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延胡索与枳实能够宽中理气、行气止痛,对于脾胃气机不通所致的腹胀腹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具有消食化积的功效,能够改善食欲,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肠道功能,缓解因脾胃虚弱,纳运失常,食滞停胃导致的脘腹疼痛。临床还可以根据患儿的症候灵活选药,个体化治疗。

  二、艾灸疗法:脾胃虚寒的患儿多由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脾胃损伤等,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所致,治宜温中补虚、散寒止痛、消食和胃。中药外敷能够理气止痛、消食化积,可以配合艾灸治疗,艾灸具有补火助阳、温经散寒之功,与穴位贴敷相互促进,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艾叶为纯阳之品,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效应及艾叶药性在热力作用下渗透进入艾灸区域的皮肤,沿经络腧穴传导透达人体,温煦脏腑。选穴方面,足三里与中脘“合募”相配,灸之可健运中州、散寒祛邪;神阙、三阴交、大椎、涌泉为补益要穴,灸之可补虚助阳、培元固本的功效;艾灸脾俞、胃俞可直接激发脾胃脏腑之气,以达到通调中焦、健脾益胃的作用。

  三、针灸疗法:由外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的呃逆、呕吐等,还可以选用针灸疗法。中医认为此类疾病病位在胃、膈,膈居肺胃之间,肺胃气逆皆可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而致呃逆、呕吐。《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故可选用阳明胃经、大肠经穴位,可调畅肺胃气机,降逆止呃。

  四、中药塌渍疗法:中药塌渍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具有操作简單、疗效显著的作用,可达到内外同治。中药塌渍热敷以脐部为中心,由经络循行迅速到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的作用而令疾病痊愈。常用药包由砂仁、白术、苍术、丁香、木香、枳实等药物组成。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脾胃娇嫩,感受外邪易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导致腑气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腹胀。根据“不通则痛”“六腑以通为用”的病因病机及治则,以砂仁、白术、苍术健脾利湿;丁香、木香、枳实辛香走窜,行气除胀止痛。尤其针对腹泻病合并腹胀的患儿应用中药塌渍后,症状缓解更快,胃肠功能紊乱也能得到很好改善,且此法易操作,效果温和持久,无副作用,经济实惠。

  五、耳穴埋豆:根据中医经典理论,人耳上有很多与经络、脏腑相关的穴位。通过刺激耳上的穴位来疏通相应经络,从而调理脏腑功能,尤其在胃肠功能的恢复上有积极作用。另外,某些特定的穴位还可以起到强有力的镇痛效果。在操作时将固定在胶布中心的籽或丸贴在脏腑经络对应点,规律地进行按压,可刺激、调节脏腑气血升降,缓解血络瘀阻,有效缓解小儿的腹胀、腹痛等症状,操作简便。

  六、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建立在中医经典理论上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遵循经络腧穴的规律,通过对穴位的物理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通经活络、调整人体机能、扶正祛邪的作用,促进机体阴阳相对平衡。手法包括按、摩、揉、捏、推、打、拿、颤等。穴位一般选取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若肝胃不和证者加用肝俞穴,腹胀呃逆者则加用涌泉穴。穴位按摩在临床上的疗效确切,并被广泛应用,同时多与其他护理技术或医疗手段联合共同干预,治疗效果更佳。

  除了以上常用的护理技术外,临床上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如小茴香热熨、中药离子导入、经皮穴位电刺激、刮痧疗法、芳香疗法、音乐疗法等,对儿童脾胃病都有良好的疗效。

  问题十一:节目最后,请管主任为今天的内容分享做一个总结吧?

  管志伟:好的,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了儿童健康科普知识。相信通过讲解,家长朋友们已经对儿童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的病因、中西医诊断、治疗思路以及日常护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家长更好地照顾宝宝,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儿童健康、胃为关键”的理念。我们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十病区全体医护团队,将以持之以恒的专业治疗和细致护理,携手广大父母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本期嘉宾:

  管志伟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首届中医药青苗人才,第五批国家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十病区负责人。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镜专业委员会河南协作组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罕见病常务委员,河南康复医学会儿童肺康复委员会常委。

  邱建利

  副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临床办公室副主任。

  2021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修儿童肝病方向,目前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儿童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病,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肺炎、川崎病、EB病毒感染厌食、便秘等儿科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诊治。

  王珍

  主管护师,健康管理师,本科学历,中医儿科专科护士。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15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区质控护士,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进修学习;发表论文1篇,参编论著1部。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