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邢军辉:为什么说冠心病是“生活方式病”?这4个危险因素你中了几个?

发布时间:2025-06-12  来源:   
2025-06-12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邢军辉)“38岁就查出冠心病,医生说我血管比60岁的人还老。”IT工程师小王看着体检报告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得了这“老年病”?事实上,临床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正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冠心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约80%的发病风险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预防。那么,哪些日常习惯正在悄悄伤害我们的心血管?这些危险因素又如何一步步将心脏推向危险边缘?

  一、高油高糖饮食:给血管“灌水泥”的隐形杀手

  走进任何一家便利店,货架上摆满的油炸食品、含糖饮料和加工肉类,正是现代饮食模式的缩影。这种“高能量、高饱和脂肪、高糖”的饮食结构,如同给血管内壁“灌水泥”,是诱发冠心病的首要生活方式因素。

  当我们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脂、棕榈油)和反式脂肪酸(常见于油炸食品、植脂末),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水平会显著升高。这些“坏胆固醇” 会像垃圾一样沉积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越积越多,冠状动脉管腔会因斑块增大而逐渐狭窄,当狭窄程度超过50%时,就会影响心肌供血,引发冠心病。

  更隐蔽的威胁来自“甜蜜陷阱”。精制糖的过量摄入(如每天喝2罐以上含糖饮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促使肝脏合成更多甘油三酯,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的清除能力。研究表明,每天摄入添加糖超过50克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比摄入量低于25克的人群高38%。退休工人李大叔的经历极具代表性:他每天早餐必吃油条配甜豆浆,午餐晚餐必有红烧肉,50岁时体检发现甘油三酯高达5.2mmol/L,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狭窄60%。“医生说我这血管就像被猪油糊住了,再不忌口就得放支架。”

  二、久坐不动:让心脏“生锈”的现代病

  “上班坐办公室,下班躺沙发,周末开车出游”——这种典型的久坐生活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运动缺乏症”。医学研究证实,身体活动不足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其危害程度与吸烟、高血压相当。

  心脏如同人体的“发动机”,需要持续的运动刺激来保持活力。长期久坐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弹性降低,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美国心脏协会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且不进行中等强度运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比规律运动者高147%。这种伤害在“办公族”中尤为明显:程序员小张每天在电脑前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几乎不出门,28岁时就出现了胸闷症状,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我一直以为年轻就是资本,没想到不动弹比熬夜还伤心脏。”

  规律运动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是多维度的: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提高HDL-C水平,促进斑块稳定;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可增强心肌力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甚至每天步行6000步,都能使冠心病风险降低19%。社区医生常推荐的“三三制运动法”——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钟,已被证实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心脏保护方案。

  三、吸烟与二手烟:给血管“投毒”的致命习惯

  “我爷爷抽了一辈子烟,80岁还能下地干活。” 这种错误认知让很多人忽视了吸烟对心血管的毁灭性伤害。事实上,吸烟是冠心病最明确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其对血管的伤害堪比“慢性投毒”。

  香烟燃烧时产生的7000多种化学物质中,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是损伤心血管的“主犯”。尼古丁会直接刺激交感神经,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瞬间增加25%以上。对于原本就有轻微动脉硬化的人,这种突然的心脏负荷可能诱发心绞痛。而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使心肌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加速斑块形成。

  更严重的是,吸烟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健康的血管内皮如同光滑的“保鲜膜”,能分泌一氧化氮维持血管舒张;而吸烟会使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让血管壁变得“坑坑洼洼”,更容易吸附脂质形成斑块。数据显示,吸烟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女性吸烟者风险则高达4.5倍。被动吸烟同样危害巨大,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人,冠心病风险增加 25%-30%。52岁的出租车司机老陈,每天吸烟2包,体检时发现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70%,医生明确告诉他:“再抽烟,随时可能心肌梗死。”戒烟3个月后,他的胸闷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血脂也趋于稳定。

  四、压力与情绪失控:引爆心脏危机的“导火索”

  “项目失败后连续失眠一周,突然胸痛到冒冷汗。”35岁的企业主管林女士在急诊室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而她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并不严重。医生解释:长期高压和情绪波动,正是这次心脏危机的“导火索”。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当人感到焦虑、愤怒或抑郁时,身体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大量分泌,这种激素会使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容易在已有斑块的部位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表明,急性情绪应激可使心肌梗死风险在2小时内升高 2-3 倍,而长期慢性压力会使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40%以上。

  情绪对心血管的伤害还体现在生活习惯的“代偿”上。很多人在压力大时会通过暴饮暴食、熬夜、吸烟等方式解压,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A型人格(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重)的人群尤其需要警惕,这类人长期处于“高压模式”,其冠心病发病率比B型人格者高2倍。心理咨询师常推荐的“情绪急救四步法”——觉察情绪、深呼吸放松、合理宣泄(如写日记、运动)、寻求支持,能有效降低心理压力对心脏的伤害。

  五、逆转“生活方式病”:从今天开始的心脏保卫战

  尽管生活方式因素对冠心病影响巨大,但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危险因素都是可以逆转的。大量研究证实,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能使冠心病风险降低50%-70%,甚至已形成的早期斑块也可能缩小。

  饮食调整应遵循“地中海饮食”原则:以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为主,每周2-3次深海鱼,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限制红肉和加工食品。运动方面,建议采用“碎片化运动” 策略:每天3次10分钟快步走,累计达到30分钟;或利用办公间隙做拉伸、爬楼梯等微运动。戒烟则需要“意志力+科学方法”,可寻求戒烟门诊帮助,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提高成功率。心理调节方面,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能有效减轻压力,每天15分钟练习即可见效。

  “我用半年时间改变生活方式,没吃药就把狭窄的血管‘清’干净了。”42岁的设计师老王通过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戒烟,复查冠状动脉CTA显示斑块体积缩小了30%。他的经历印证了一个重要事实:冠心病虽然是器质性疾病,但其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正如心脏科专家所言:“药片只能治已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防未病。”当我们告别高油高糖的“重口味”,离开久坐不动的“舒适区”,掐灭手中的香烟,学会与压力和解,就是在为心脏筑起最坚固的防护墙。毕竟,最好的“护心药”,永远是我们每天做出的生活选择。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