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王安然:头晕、头痛反复发?可能是脑血管狭窄在“捣乱”!神经介入如何撑开“生命通道”?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头晕、头痛的经历,有时休息一下就能缓解,便很少有人把它当回事。但如果头晕、头痛反复出现,甚至伴随肢体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你可能需要警惕——这或许是脑血管狭窄在“捣乱”。当脑血管因各种原因变得狭窄,大脑的“生命通道”就会受阻,而神经介入技术正以精准微创的方式,为这类患者重新撑开被挤压的血管,恢复大脑的血液供给。
一、反复头晕头痛:脑血管狭窄的典型预警
脑血管狭窄就像水管里结了水垢,管腔逐渐变细,血流通过时会变得缓慢甚至湍流。当大脑供血不足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反复出现头晕、头痛。这种头晕并非普通的眩晕,而是持续性的昏沉感,仿佛头部被重物包裹,尤其在起身或转头时更为明显;头痛则多表现为双侧颞部(太阳穴附近)或后枕部的闷痛,有时像紧箍咒般压迫感强烈。
与普通头痛不同,脑血管狭窄引发的不适往往伴随其他 “危险信号”:比如突然出现的一过性黑矇(眼前发黑),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恢复;或是拿东西时突然失手掉落,走路时莫名偏向一侧;甚至出现短暂的言语不清或面部麻木。这些症状如同脑血管发出的 “求救信号”,特别是对于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的人群,更要警惕狭窄程度是否已影响大脑正常供血。
二、脑血管狭窄:从“水垢堆积”到“生命危机”
脑血管狭窄的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当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就会像水垢一样使管腔变窄。随着狭窄程度加重,大脑会经历三个阶段的 “缺血危机”:
代偿期:血管通过自我调节扩张管径,但此时患者可能仅在劳累后出现轻微头晕,容易被忽视;
失代偿期:当狭窄超过 50%,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脑供血不足,头晕头痛频率增加,甚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闭塞期:狭窄超过 70% 以上时,血栓形成风险剧增,一旦完全堵塞就会引发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
数据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是亚洲人脑卒中的重要病因,约 30% 的缺血性卒中由颅内血管狭窄直接引起。更危险的是,狭窄部位的斑块可能破裂脱落,随血流堵塞远端血管,这种 “远端栓塞” 往往起病急、致残率高。
三、神经介入:微创撑开“生命通道”的精准技术
面对脑血管狭窄,传统药物治疗只能延缓斑块进展,而当狭窄程度超过 70% 或反复出现缺血症状时,神经介入治疗成为更积极的选择。与开颅手术相比,神经介入通过 “血管内操作” 就能完成血管重建,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显著优势。
四、脑血管造影:精准定位狭窄的“火眼金睛”
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医生会先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狭窄的位置、程度和血流情况。这一检查需要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造影导管送至颅内血管,注入造影剂后,DSA 设备会实时呈现血管的三维影像,如同给脑血管拍 “高清 CT”,为后续治疗提供精确 “地图”。
五、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双管齐下撑开血管
对于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医生会采用 “球囊扩张 + 支架植入” 的组合方案:
球囊扩张:将纤细的球囊导管沿导丝送至狭窄部位,通过注入造影剂使球囊膨胀,利用外力撑开狭窄的血管壁,瞬间恢复管腔直径;
支架植入:扩张后立即植入一枚直径约 2-4mm 的自膨式支架,如同 “血管内的脚手架”,将扩张后的血管壁固定住,防止弹性回缩和再狭窄。
整个过程在 DSA 实时监测下进行,医生能精准控制器械到达颅内如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细小血管。以大脑中动脉狭窄为例,手术切口仅 0.5mm,术后患者只需卧床 6-8 小时,次日即可下地活动,相比开颅手术的巨大创伤,介入治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身体负担。
六、临床案例:从反复晕厥到重获清晰人生
58 岁的李女士曾被反复头晕折磨了 2 年,严重时甚至突然晕厥。头颅 CT 显示她的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达 80%,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神经介入团队为她实施了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直径 3mm 的支架精准释放到狭窄部位,术后造影显示血管管径恢复至正常的 90%。“术后第一天就感觉头不沉了,看东西也清楚了。” 李女士回忆,如今术后 1 年复查,支架内血流通畅,再也没有出现过晕厥症状。
七、科学防治:从“被动治疗”到“主动护脑”
预防脑血管狭窄,需要从生活方式和医学干预双管齐下:
高危人群筛查:40 岁以上人群应定期体检,通过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评估血管状况,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做一次头颅 CTA;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高血脂人群应把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至 2.6mmol/L 以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 2-4 倍),采用地中海饮食(多吃鱼类、坚果、蔬菜水果),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术后管理:接受支架植入的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并定期复查 DSA 或 CTA,监测血管通畅情况。
当反复的头晕头痛敲响健康警钟,切勿将其归咎于“疲劳”或“更年期”。脑血管狭窄如同隐藏在颅内的“不定时炸弹”,而神经介入技术正以微创精准的方式,为大脑重建“生命通道”。了解这些知识,既能帮助我们早期识别危险,也能在必要时选择更先进的治疗手段,守护大脑的健康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