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陈盼盼: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警报拉响!牙周炎的危害与逆袭攻略
健康大河南讯:(文|邓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住院医师 陈盼盼)“每次刷牙都出血,以为是上火,没想到是牙周炎,医生说再拖下去牙齿会掉光!”35岁的程序员老孙拿着牙周治疗方案,看着X光片上萎缩的牙槽骨懊悔不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牙周炎患病率高达82.8%,35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每10人就有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当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移位时,往往意味着牙周组织已遭受严重破坏。这种看似“小病”的口腔问题,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还可能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牙周炎究竟是如何“吃掉” 我们的牙齿?又该如何打一场漂亮的“牙周保卫战”?
一、牙周炎的“步步为营”:从牙菌斑到牙齿脱落的恶性循环
牙周炎的本质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罪魁祸首仍是口腔中的细菌。与龋齿不同,牙周炎攻击的是支撑牙齿的 “地基”—— 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缓慢的 “地基坍塌”。
一切始于牙菌斑的堆积。如果日常口腔清洁不到位,牙菌斑会逐渐矿化形成坚硬的牙结石,牢牢附着在牙龈缘和牙缝中。牙结石表面粗糙,为更多细菌提供了 “温床”,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红肿、出血,此时称为 “牙龈炎”。如果牙龈炎未得到及时治疗,炎症会向深部发展,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形成 “牙周袋”(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的间隙)。牙周袋内充满感染性分泌物,细菌进一步繁殖,导致牙槽骨逐渐吸收,牙齿失去支撑而松动移位。“我爸 60 岁时牙齿就开始松动,现在 70 岁已经掉了一半,医生说都是年轻时牙周炎没治好。” 老孙回忆道。
牙周炎的发展具有 “隐蔽性” 和 “进行性” 特点。早期仅表现为牙龈轻微出血、口腔异味,常被误认为 “上火” 而忽视;中期出现牙龈萎缩、牙缝变大、牙齿对冷热敏感;晚期则会出现明显的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更危险的是,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一旦牙槽骨吸收,就无法完全再生。临床数据显示,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齿脱落的风险是健康人的 7 倍,而 30-40 岁的 “早发性牙周炎” 患者,若不及时治疗,10 年内可能丧失大部分牙齿。
二、牙周炎的“致命关联”:口腔炎症如何波及全身健康
“没想到牙周炎还会影响心脏!” 在得知自己的冠心病与牙周感染有关后,老陈震惊不已。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牙周炎并非单纯的口腔疾病,其引发的慢性炎症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波及全身,与多种系统性疾病存在密切关联。
心血管疾病是牙周炎最受关注的 “共犯”。牙周袋内的细菌及其毒素会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健康人高 25%-30%,发生脑中风的风险高 50% 以上。更值得警惕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 70% 存在重度牙周炎,这种关联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显著。
糖尿病与牙周炎之间存在 “双向恶化” 的关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牙周感染;而牙周炎引起的慢性炎症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难以控制。临床观察发现,伴有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增加 2-3 倍,而有效治疗牙周炎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可降低 0.4%-0.9%。“我一直以为血糖高只是饮食问题,直到牙医告诉我牙周感染也会影响血糖,治疗后确实感觉血糖稳定了些。” 糖尿病患者老王分享道。
妊娠并发症也可能与牙周炎有关。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牙龈对细菌刺激更敏感,容易发生 “妊娠期龈炎”,若原有牙周炎则会加重。研究显示,重度牙周炎的孕妇发生早产和低体重儿的风险是健康孕妇的 7 倍,这可能与牙周细菌产生的炎症因子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有关。此外,牙周炎还可能增加肺部感染(如肺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其对全身健康的影响远超人们的想象。
三、牙周炎逆袭攻略:从基础护理到医学治疗的全周期管理
面对牙周炎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科学的防治措施不仅能阻止病情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牙周组织健康。口腔专家推荐的 “牙周逆袭攻略”,需要长期坚持和专业医疗的配合。
(一)日常护理:筑牢牙周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正确的口腔清洁是预防牙周炎的基础。每天刷牙两次(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和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重点清洁牙龈边缘和牙缝。由于牙刷无法清除牙缝中的菌斑和食物残渣,每天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水牙线)清洁牙缝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单纯刷牙只能清除 60% 的牙菌斑,配合牙线清洁可使牙周炎发病率降低 50% 以上。此外,定期(每半年至一年)到正规牙科机构洗牙(龈上洁治),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是预防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有效手段。“我每年洗牙两次,牙医说我的牙周状况比同龄人好很多。” 注重口腔护理的李女士分享经验说。
(二)饮食调整:为牙周组织提供 “营养支援”
合理的饮食能增强牙周组织的抵抗力。增加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西兰花),维生素 C 是胶原蛋白合成的必需物质,有助于维持牙龈健康;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鸡蛋、瘦肉、豆类),为牙周组织修复提供原料;补充钙和维生素 D(如牛奶、奶酪、深海鱼),促进牙槽骨健康。同时,减少高糖、高盐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促进细菌繁殖和炎症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吸烟是牙周炎的 “帮凶”,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降低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削弱免疫力,吸烟者患牙周炎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3-6 倍,且牙周治疗效果更差,戒烟是改善牙周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医学干预:从龈下刮治到牙周手术的阶梯治疗
当已经出现牙周炎症状(如牙龈持续出血、口臭、牙齿松动)时,应及时就医。牙医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龈上洁治(洗牙):适用于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清除牙龈以上的牙结石和菌斑。
龈下刮治(深层清洁):对于形成牙周袋的中重度牙周炎,需要通过专用器械清除牙龈以下、牙周袋内的牙结石和感染组织,平整牙根表面,促进牙周组织愈合。
牙周翻瓣手术:当龈下刮治效果不佳时,医生会切开牙龈,暴露病变的牙槽骨,清除感染组织和病变骨质,促进牙周袋愈合。
松牙固定术:对于松动的牙齿,可通过牙周夹板或正畸方法固定,保留患牙。
拔牙与种植:对于无法保留的重度松动牙,需拔除后进行种植牙或义齿修复。
“我做了龈下刮治后,牙龈出血就止住了,松动的牙齿也感觉稳了些。” 老孙经过系统牙周治疗后,牙周袋深度从 6mm 降到了 3mm 以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需要注意的是,牙周炎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进行维护性治疗(如复查洁治),防止病情复发。
四、牙周炎误区大揭秘:这些错误认知正在伤害你的牙齿
“牙龈出血就是上火,吃点消炎药就好了”“牙齿松动是衰老的正常现象”……这些错误观念是导致牙周炎恶化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牙龈出血是牙周炎的典型症状,单纯吃消炎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去除病因(牙结石和菌斑),停药后容易复发,甚至导致病情加重。而牙齿松动并非“衰老 inevitability”,健康的牙齿即使到老年也不会松动脱落,牙周炎才是导致牙齿松动的主要原因。
还有人担心牙周治疗(如龈下刮治)会损伤牙齿,其实专业的牙周治疗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不会对牙齿造成伤害,反而能清除感染,保住牙齿。“我之前怕刮治疼,拖了一年结果牙齿更松了,治疗时其实没那么难受,后悔没早点做。”一位牙周炎患者分享道。此外,认为“洗牙会让牙缝变大”也是误区,洗牙只是清除了牙缝中堆积的牙结石,露出了原本存在的牙缝,而牙结石的长期堆积才是导致牙龈萎缩、牙缝变大的罪魁祸首。
当我们对着镜子看到牙龈红肿、刷牙出血时,不应掉以轻心,这可能是牙周炎发出的“警报”;当发现牙齿开始松动、咬合无力时,更要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