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徐慧:从肝炎到胆囊炎 认识这些常见的肝胆脾胃疾病

发布时间:2025-06-10  来源:   
2025-06-10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驻马店市中医院肝胆脾胃科主治医师 徐慧)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肝胆脾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器官可能会受到疾病的侵袭。了解常见的肝胆脾胃疾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它们。

  首先谈谈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有多种类型,其中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比如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水等。感染甲型肝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不过,甲型肝炎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很多乙型肝炎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乏力、腹胀、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如果乙型肝炎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也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等方式感染。丙型肝炎的症状相对隐匿,很多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感觉,容易被忽视,但丙型肝炎也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所以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再来看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如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等)、长期大量饮酒、胆汁淤积、循环障碍、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在肝硬化的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只有一些轻微的症状,如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的表现,如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肝硬化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但如果能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的发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胆囊炎也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通常是由于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患者会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呈绞痛样,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胆囊穿孔、坏疽等并发症。慢性胆囊炎大多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来,也可能是由于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恶心等,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会加重。

  胃溃疡是发生在胃内壁的溃疡。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自身消化是形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胃溃疡。胃溃疡的典型症状是上腹部疼痛,疼痛通常发生在餐后1小时左右,经过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到下一次进食后再次出现疼痛。患者还可能伴有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胃溃疡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这些疾病至关重要。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甲型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减轻肝脏负担;保持饮食规律,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肠的刺激;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预防胃溃疡的发生。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