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王苗苗: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如何为神经系统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大河南讯:(文|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王苗苗)早餐桌上的全麦面包、煎鸡蛋和一杯牛奶,看似普通却藏着神经系统的“保护密码”。维生素B族(包括B1、B2、B6、B12等)就像神经系统的“维修工”,从神经递质合成到髓鞘修复,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它们的参与。我国居民膳食调查显示,约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而长期缺乏可能引发神经衰弱、周围神经病变等问题,就像工厂缺少零件导致机器运转失灵。
一、B族维生素:神经系统的 “全能维修队”
维生素B1:神经能量的“供给者”被誉为“抗神经炎维生素”,参与葡萄糖代谢,为神经细胞提供能量。缺乏时会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出现手脚麻木、走路像踩棉花的感觉。长期酗酒者尤其容易缺乏B1(酒精会抑制肠道吸收),严重时可能引发“韦尼克脑病”,表现为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全麦面粉、瘦猪肉、花生是B1的优质来源——100克瘦猪肉含0.5毫克B1,相当于成年人一天的需求量。
维生素B6:神经递质的“合成师”是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合成的关键辅酶。血清素被称为“快乐激素”,缺乏时会导致情绪低落、失眠;多巴胺不足则会引发肌肉僵硬(如帕金森病早期)。香蕉、土豆、鸡肉富含B6——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含0.4毫克B6,每天吃1-2根可满足一半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容易缺乏B6,建议额外补充。
维生素B12:神经髓鞘的“修复剂”参与髓鞘(神经纤维的“绝缘层”)的合成与修复。缺乏时会导致髓鞘脱落,神经传导出现“短路”,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甚至记忆力下降。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100克猪肝含26微克 B12(成人每日需2.4微克),每周吃1次猪肝即可满足需求。素食者容易缺乏B12,需通过强化食品(如加B12的豆奶)或补充剂摄入。
二、缺乏信号:身体发出的“营养警报”
皮肤黏膜的 “异常表现”维生素B2缺乏时,嘴角会出现裂口(口角炎),舌头红肿疼痛;B3(烟酸)缺乏会导致暴露部位皮肤粗糙、色素沉着,就像戴了一副“鬼脸面具”。有位程序员因长期吃外卖,嘴角反复溃疡,检查发现是B2缺乏,调整饮食后症状明显改善。这些皮肤问题常被误认为“上火”,实则是身体在提醒:该补充B族维生素了。
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长期缺乏B族维生素,可能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失眠多梦、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更严重的是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缺乏B12,手脚麻木感会加重,就像戴着厚厚的手套袜子。曾有位糖尿病患者因忽视B12补充,3年内从轻微麻木发展到足部溃疡,最终不得不截肢。当出现这些神经系统症状时,除了就医,还应反思饮食是否均衡。
消化与情绪的“连锁反应”B族维生素参与消化系统的酶合成,缺乏时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同时,它们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B6 缺乏可能引发抑郁倾向,B12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有研究显示,长期缺乏B族维生素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常人高30%。如果发现自己最近食欲差、情绪低落,除了心理调节,不妨检查一下饮食结构。
三、科学补充:从饮食到制剂的精准方案
膳食搭配:打造 B 族“营养拼盘”遵循“全谷物 + 动物性食物 + 新鲜蔬果”的原则:早餐用燕麦片代替白粥(燕麦富含B1),搭配一个鸡蛋(提供B12);午餐吃糙米饭(B族含量是精米的3倍),炒一盘西兰花(含 B6)和猪肝(B12);晚餐来一碗豆腐菠菜汤(豆腐含 B1,菠菜含 B6)。这样的三餐搭配,基本能满足全天 B 族维生素需求。这里有个 “彩虹饮食法”:每天吃5种颜色的食物,如红色的瘦肉、黄色的香蕉、绿色的菠菜、白色的鸡蛋、褐色的全麦面包,颜色越丰富,B族摄入越全面。
特殊人群:需要额外关注的“补充重点”孕妇需要更多B9(叶酸),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建议从备孕开始每天补充400微克叶酸,多吃菠菜、芦笋等深绿色蔬菜。酗酒者需定期补充B1,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维生素B1针剂,防止韦尼克脑病。素食者应定期检测B12水平,若缺乏可选择甲钴胺(B12的活性形式)补充剂。老年人因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对B12的需求增加,可多喝强化B12的牛奶,或服用复合B族维生素片。
补充剂选择:避免误区的“实用指南”选择复合B族维生素(包含B1、B2、B6、B12等),比单一补充更有效,因为它们在体内需要协同作用。建议随餐服用(脂溶性维生素B12需借助油脂吸收),不要用茶水送服(茶碱会影响吸收)。需要注意的是:B族维生素属于水溶性,过量会随尿液排出,一般不会中毒,但长期大剂量补充B6(超过每日200毫克)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务必遵循说明书或医嘱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