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王苗苗:癫痫发作别慌张 正确应对与日常护理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5-06-10  来源:   
2025-06-10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王苗苗)深夜追剧时,室友突然浑身抽搐、意识丧失,这种场景常会让人手足无措。癫痫,民间俗称“羊角风”,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其中60%的发作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当身边有人突发癫痫,错误的急救措施(如强行掐人中、塞毛巾)可能带来二次伤害,而科学应对能最大程度减少风险。

  一、发作瞬间:黄金3分钟的正确操作

  第一步:确保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当发现有人倒地抽搐,首先要快速环顾四周:移开周围的桌椅、热水杯等硬物,在其头部下方垫上外套或书包,防止磕碰。曾有患者发作时头部撞在茶几边角,导致颅骨骨折;也有人倒在卫生间湿滑地面,因无人搀扶而摔伤。记住:不要试图强行搬动患者,抽搐是大脑异常放电的自然过程,外力无法阻止,强行搬动可能导致关节脱臼。

  第二步:解开束缚,保持呼吸通畅迅速解开患者的领口、腰带,让呼吸道保持通畅。如果患者佩戴眼镜、假牙,也应及时取下。曾有位老人发作时假牙脱落卡住喉咙,幸好家属及时取出才避免窒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往患者口中塞任何东西!很多人误以为塞毛巾能防止咬舌,其实这是最大的误区——发作时咬舌的风险极低,而强行塞东西可能导致牙齿脱落、口腔损伤,甚至堵塞气道。数据显示,因急救时塞异物导致的伤害,比咬舌本身高17倍。

  第三步:冷静计时,观察发作细节用手机记录发作时间(通常持续1-3分钟),观察抽搐的部位(是全身还是单侧肢体)、是否有口吐白沫、眼球偏转等表现。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至关重要。如果发作超过5分钟仍未停止,或间隔几分钟后再次发作,立即拨打120——这可能是“癫痫持续状态”,需紧急送医注射抗癫痫药物,否则可能导致脑水肿、脑缺氧。

  二、发作过后:从苏醒到就医的过渡护理

  苏醒期:陪伴安抚,避免二次刺激发作结束后,患者可能陷入几分钟的嗜睡或意识模糊,就像刚做完一场高强度运动。此时应陪伴在侧,轻声安抚,不要急切地询问“你怎么了”,过度刺激可能让其更加焦虑。可以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侧卧位),帮助口中分泌物排出,防止误吸。曾有患者苏醒后呕吐,因平躺导致呕吐物吸入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

  恢复期:记录细节,及时就医评估用手机备忘录记录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长、具体症状,以及发作前是否有诱因(如熬夜、情绪激动、漏服药物等)。如果是首次发作,或近期发作频率明显增加,需尽快到神经内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脑电图(捕捉异常放电)、头颅CT/MRI(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记住:不要因为“发作后看起来正常” 就忽视就医,就像车祸后即使外观无损伤,也需要检查内脏是否受损。

  三、日常管理:从用药到生活的全周期防护

  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的“生命线”70%的癫痫患者通过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发作,但擅自停药是最常见的复发诱因。有位患者觉得服药后 2 年未发作,便自行停药,结果3个月后在开会时突然发作。用药原则应遵循“三定”:定时(如每天固定早上7点服药)、定量(不随意增减剂量)、定期复查(每3-6个月监测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部分抗癫痫药物可能引起脱发、体重增加等副作用,切勿因此自行换药,需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生活调节:避开诱因的“防护网”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熬夜会使大脑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诱发发作。一位喜欢通宵打游戏的患者,每次熬夜后第二天发作概率明显升高。同时要避免强光刺激(如KTV闪烁灯光)、高分贝噪音(如演唱会),这些因素可能诱发“光敏性癫痫”。饮食上无需特殊忌口,但应避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功能性饮料(含咖啡因或兴奋剂),它们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发作风险。

  心理支持:癫痫患者常面临误解,有人因害怕被歧视而隐瞒病情,有人因发作经历产生自卑心理。其实,癫痫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只是一种慢性病,绝大多数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可正常工作、学习。家属应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加入癫痫患者互助小组(如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支持。曾有位大学生患者通过参加病友交流会,逐渐走出心理阴影,现在还成为了癫痫科普志愿者。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