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王军贤:冠心病心脏血管的“交通拥堵” 如何疏通与预防?
健康大河南讯:(文|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军贤)清晨七点的城市主干道,车流因事故逐渐拥堵,其实我们心脏的血管也可能上演类似场景。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像心脏血管遭遇了“交通瘫痪”。当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被脂质斑块逐渐堵塞,心肌会因缺血缺氧发出疼痛信号,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心绞痛,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如同城市主干道彻底瘫痪,导致整个交通系统崩溃。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肌梗死,相当于每天有1500人因血管“堵车”失去生命,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剧。
一、血管“堵车”的幕后推手:生活习惯的隐形影响
高油高糖饮食的持续“添堵”早餐桌上的煎蛋、红烧肉,看似美味却可能是血管“堵车”的帮凶。高油饮食会让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增多,它们像不守规矩的卡车,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举个例子,长期把油条、油饼当早餐的人,血管壁每年会增厚约0.1毫米,10年后就可能造成明显狭窄。而过量摄入糖分,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就像往马路上泼洒糖浆,让车流更难顺畅通行。
久坐不动的“静止危机”久坐办公的上班族们,每天对着电脑敲键盘,却让身体陷入“静止模式”。有研究显示,连续久坐1小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会下降10%,缺乏运动时血液流速减慢,脂质更容易在血管壁附着,就像停滞的车流更容易发生剐蹭。那些每天坐在办公桌前超8小时、很少起身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经常走动的人高40%。
烟草对血管的“暴力破坏”吸烟的人往往忽视了,每一口香烟都在向血管释放“破坏因子”。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损伤血管内皮,为斑块形成打开“方便之门”。一位每天吸20支烟的人,其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比不吸烟者平均提前10年出现。更可怕的是二手烟,妻子长期吸丈夫的二手烟,患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 30%,相当于被动“吸入”了半支烟的危害。
二、身体发出的“拥堵预警”:别把危险信号当小事
典型心绞痛的 “胸口警报”爬楼梯时突然感到胸口发紧、压榨性疼痛,休息几分钟后缓解,这可能是心绞痛在“敲警钟”。很多人误以为是累了,却没意识到这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信号。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下颌、牙齿,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紧紧攥住心脏。如果在安静状态下也频繁出现这种症状,说明血管“堵车”已很严重,需立即就医。
不典型症状的“错位提醒”有些患者会出现“错位疼痛”,比如左肩、左臂内侧甚至牙齿莫名疼痛,这些看似无关的症状,可能是心脏缺血的“放射信号”。曾有位患者反复牙痛,拔牙后仍疼痛不止,最终检查发现是冠心病。还有人表现为胃痛、后背痛,被当作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当身体出现无法解释的疼痛时,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考虑心脏问题。
夜间呼吸困难的“隐性危机”夜间熟睡时突然被憋醒,需要坐起才能呼吸顺畅,这可能是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功能下降,肺部淤血的表现,别当成普通的“打呼噜”问题。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心脏衰竭的早期信号。如果发现家人在睡眠中频繁坐起、大口喘气,甚至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入睡,务必及时检查心脏功能。
三、科学“疏通”与日常防护:从治疗到生活的全周期管理
药物与手术的“紧急疏通”确诊冠心病后,遵医嘱按时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就像给血管“traffic”配上交警,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他汀类药物则负责“清理路面”,稳定斑块并降低坏胆固醇水平。临床数据显示,坚持规范用药可使冠心病复发风险降低40%。急性心梗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立即拨打120是关键 —— 黄金120分钟内进行溶栓或支架手术,能最大程度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每延迟1分钟抢救,就有19个心肌细胞永久死亡,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饮食调理的“绿色交通建设”饮食上要打造“绿色交通专线”: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其富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能保护血管内皮;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补充Omega-3脂肪酸,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多吃西兰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它们像“清道夫”帮助清理血管垃圾。这里有个简单的饮食原则:“红黄绿白黑”——红指西红柿,黄指胡萝卜,绿指绿叶菜,白指燕麦,黑指黑木耳,每天保证这些食材的摄入,相当于给血管“定期保养”。
运动与管理的 “长效维护”每天3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肌活力,就像给血管“拓宽车道”。运动时要注意心率不超过(220-年龄)×70%,以微微喘气但能正常说话为宜。一位60岁的冠心病患者坚持每天快走40分钟,1年后复查显示血管斑块稳定,心功能明显改善。此外,保持情绪稳定也至关重要,暴怒、焦虑等剧烈情绪会使血压骤升,增加斑块破裂风险,就像突然出现的交通事故,可能引发大面积“血管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