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曹小帅:周围神经病变悄然上身 这些症状你察觉到了吗?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曹小帅)晚上脱袜子时,突然发现脚趾头好像“木”了一块;走楼梯时总觉得踩不稳,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甚至端茶杯时手会莫名发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身体信号,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在“敲警钟”。当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因各种原因“罢工”,症状往往从肢体远端悄悄开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容易被忽视。了解这些早期表现,才能及时阻断病变进展。
一、手脚“不对劲”:神经病变的常见信号
最典型的症状是手脚的“麻木感”,就像长时间压着胳膊醒来后的那种“发麻”,但这种感觉会持续存在。糖尿病患者老李就有这样的经历,他先是觉得脚底像垫了层厚袜子,后来发展到走路时感觉不到地面高低,直到有次被小石子硌破脚都没察觉疼痛,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这种麻木感通常从脚趾、手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就像戴手套、穿袜子一样,医学上称为“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
除了麻木,“刺痛”和“烧灼感”也很常见。有的患者形容像被针扎,有的像脚放在热水袋上烫着一样,尤其在夜间安静时更明显,甚至会影响睡眠。曾有位纺织厂女工,长期抱怨手指尖火辣辣地疼,以为是工作疲劳,检查后才发现是周围神经病变。还有些人会出现感觉减退,比如用针扎皮肤时感觉比正常部位迟钝,这其实是神经传导信号的能力下降了。
二、肌肉“不听话”:神经病变的运动障碍
当支配肌肉的神经受损,肢体动作会变得“笨拙”。系鞋带时手指不听使唤,扣纽扣变得困难;走路时抬脚费劲,脚尖拖地,甚至会突然“绊倒”自己。有位退休教师发现自己下楼梯时总踩空,后来连端饭碗都容易手抖,检查发现是周围神经病变影响了肌肉的协调控制。这就像电线接触不良,大脑发出的指令无法准确传到肌肉,导致动作失调。
肌肉萎缩也是不容忽视的信号。长期缺乏神经支配的肌肉会逐渐“变瘦”,比如小腿肌肉变细,脚趾变得蜷缩。曾有位糖尿病患者,发现双脚的脚趾缝隙越来越大,脚趾头也歪向一边,这其实是足部小肌肉萎缩的表现。如果用手触摸小腿后侧,会发现肌肉硬度不如从前,这都是神经病变进展的标志。
三、那些“藏起来”的内脏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不仅支配手脚,还管理着内脏器官的功能。当内脏神经受累时,症状可能更“隐蔽”。有的患者会出现顽固性便秘,或者相反的腹泻,一天跑好几次厕所,却查不出肠道本身的问题;还有人吃饭后容易腹胀、恶心,以为是胃病,其实是支配胃肠的神经出了问题,导致胃肠蠕动减慢。
泌尿生殖系统也可能受影响。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尽感,甚至被误诊为前列腺疾病;女性患者则可能有尿频、尿急。更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患者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坐着站起来时突然头晕、眼前发黑,这是支配血管的神经病变导致血压调节失灵。有位老人每次起身都要扶着桌子缓半天,后来才知道是神经病变在作祟。
四、哪些人容易 “中招”?揪出背后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是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血糖就像“蜜糖” 一样侵蚀神经,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此外,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容易因酒精中毒损害神经,很多“酒鬼”走路摇摇晃晃,其实是神经已经受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某些化疗药物,以及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缺乏维生素 B12 等,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往往很缓慢,从最初的轻微症状到明显功能障碍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就像家里的水管慢慢生锈堵塞,一开始只是水流变小,直到完全不通才引起重视。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者等高危人群,定期做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很有必要,就像给神经做“体检”,及时发现早期病变。
五、早发现早干预:守护神经健康的关键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别犹豫,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如用针、棉签测试感觉)、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明确诊断。治疗的关键是去除病因: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就像给神经“止损”;饮酒者必须戒酒,避免神经继续受损;缺乏维生素B12的人则需要补充营养素。同时,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硫辛酸)能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疼痛的药物(如普瑞巴林)可以改善症状。
生活中也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保护神经。糖尿病患者每天检查双脚,避免烫伤、冻伤和外伤;穿宽松舒适的鞋子,减少脚部摩擦;适当运动(如散步、游泳)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受伤。对于手脚麻木的患者,用温水泡脚(注意水温不要过高,避免烫伤)、按摩四肢可以改善局部循环。
周围神经就像身体的“通讯兵”,默默传递着各种信号。当它们发出“警报”时,别让疏忽成为健康的绊脚石。记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脚趾麻木、走路不稳、莫名的刺痛——都可能是神经在向你求助。及时察觉、科学应对,才能让这些“通讯兵”重新恢复功能,守护身体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