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刘新菊:鼻咽癌、食管癌等,放疗科常见疾病的“真面目”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刘新菊)走进放疗科,总能听到鼻咽癌、食管癌、肺癌等疾病名称。这些疾病为什么需要放疗?它们早期有哪些信号?今天就揭开这些“常客”的“真面目”,让大家对它们多一分了解,少一分恐惧。
一、鼻咽癌:被称为“广东癌”的头颈部肿瘤
1、为什么盯上中国人?
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广西地区高发,因此有“广东癌”之称,可能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爱吃腌制食品等有关。
2、早期信号易被忽视
回吸性涕血:早晨起床后第一口痰带血丝,常被误认为 “上火”。
颈部无痛性肿块:癌细胞转移到颈部淋巴结,形成质地较硬的肿块。
耳鸣与听力下降:肿瘤压迫咽鼓管,导致中耳积液,容易被当成“中耳炎”。
3、放疗为何是“首选”?
鼻咽位置深,周围有颅底骨质和重要神经,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而放疗对鼻咽癌敏感,早期患者单纯放疗治愈率超90%。现代放疗技术(如调强放疗)还能减少对腮腺的照射,降低口干等副作用。
二、食管癌:吞咽困难背后的“隐形杀手”
1、这些习惯易“养 出食管癌
长期吃烫食(超过 65℃)、喝烈酒、吃霉变食物,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2、从“吃饭噎”到“喝口水都难”
早期:吞咽粗硬食物时有轻微哽咽感,或食物通过时有停滞感,症状时轻时重。
中晚期: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从吃不了馒头到只能喝流食,甚至出现呕吐、体重下降。
3、放疗如何“对抗”食管癌?
对于中下段食管癌,放疗联合化疗是重要模式,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
无法手术的患者,放疗是主要姑息手段,能缓解吞咽困难,改善生活质量;
术后发现切缘不净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三、肺癌: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呼吸杀手”
1、吸烟是头号危险因素
85%的肺癌与吸烟有关,被动吸烟也会增加风险。此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也是诱因。
2、早期症状像“感冒”
持续咳嗽,尤其是刺激性干咳,用止咳药效果不好;
痰中带血,或反复出现肺炎、支气管炎;
不明原因的胸痛、气短,或声音嘶哑(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3、放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多重角色”
早期肺癌:不能手术的患者,立体定向放疗可达到类似手术的根治效果;
中晚期肺癌:与化疗、靶向治疗联合,缩小肿瘤、控制转移;
晚期肺癌:脑转移时放疗缓解头痛,骨转移时放疗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四、乳腺癌:女性最常见的“粉红杀手”
1、哪些人更要警惕?
40岁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雌激素、晚婚晚育或未生育的人群风险较高。
2、乳房出现这些变化要当心
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乳头凹陷、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或乳房皮肤出现“酒窝征”“橘皮样变”。
3、放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精准守护”
保乳手术后:放疗是“标配”,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同时保留乳房外观;
全乳切除术后:如果肿瘤较大或淋巴结转移多,放疗可减少胸壁和腋窝复发;
晚期乳腺癌:骨转移、脑转移时,放疗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五、宫颈癌:唯一病因明确的恶性肿瘤
1、HPV 感染是“罪魁祸首”
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逐步发展为宫颈癌。
2、从“宫颈炎”到“宫颈癌”的信号
接触性出血:同房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
异常白带:白带增多,呈淘米水样或带血丝,有腥臭味。
3、放疗如何“围剿”宫颈癌?
中晚期患者:放疗联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方式,疗效与手术相当,且能保留子宫;
术后发现高危因素(如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晚期或复发患者,放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六、面对这些疾病,放疗能做什么?
现代放疗已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患者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精准定位:通过CT、MRI等影像技术,让放射线“瞄准”肿瘤;
剂量优化:对肿瘤给予高剂量照射,对正常组织尽量“手下留情”;
联合治疗: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结合,发挥1+1>2的效果。
如果体检中发现异常,或出现上述症状,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到专科就诊。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很多肿瘤其实并不可怕,我们放疗科医生也会用专业技术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