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潘威力:脑血管病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及具体康复方法
健康大河南讯:(文|杞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 潘威力)脑血管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大量患者的残疾甚至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因残疾而无法独立生活。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康复治疗成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探讨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包括治疗原则、康复体系、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及具体康复方法。
一、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手段,以减轻脑部缺血、缺氧的症状。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则侧重于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止再次出血,以减轻脑部损伤。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或球囊扩张血管,以恢复脑部供血;开颅手术则用于清除血肿或减轻颅内压。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部分,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这些治疗旨在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脑血管病的康复体系
国内目前适合应用“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体系”,该体系包括一级康复、二级康复和三级康复,贯穿患者的全康复周期。
一级康复: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卒中单元作为加强住院脑血管病患者医疗管理的最佳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在这一阶段,重点是稳定患者病情,为后续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二级康复: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是脑血管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重点是挖掘患者的潜力,争取获得最大的功能改善,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做准备。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三级康复:指在社区或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持续的社区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更少的继发合并症。这一阶段的康复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三、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早期康复对于脑血管病患者至关重要。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指出,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早收入卒中单元,并在病情稳定后尽快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康复可以促进功能恢复、减少残疾,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不良后果。
促进功能恢复:通过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良肢位摆放、坐位训练、体位转移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可以逐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四、具体康复方法
1、床上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肘、手、髋、膝、踝等大关节活动不受限制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有助于减少偏瘫的并发症、抑制痉挛及异常模式,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患侧卧位:该体位能够增加患肢的感觉刺激,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且健手能自由活动。
仰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头颈稍前屈、躯干稍向后倾,患侧上肢前伸,下肢略后伸,膝略屈,患踝屈曲90°,防止足下垂的发生。
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保持直角,患侧上肢充分前伸,下肢的屈髋屈膝呈90°,放置在软枕上,注意患踝不能悬空在软枕边缘。
2、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
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这些练习有助于维持关节的灵活性,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3、床上坐位训练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进行床上坐位训练。正确的坐姿有利于躯干的伸展,促进全身身体及精神状态的改善。训练时,应使用软枕给予合适的高度支撑,保持头颈稍前屈、躯干稍向后倾,患侧上肢前伸,下肢略后伸,膝略屈,患踝屈曲90°。
4、体位转移训练
包括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站位的转移训练。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为后续的行走训练打下基础。
5、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
在患者下肢肌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训练时,应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误用综合征的发生。行走训练应注重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以及正确的步态模式。
五、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家属应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了解康复护理知识,掌握正确的康复技巧,为患者提供心理安慰和鼓励。同时,社会应加强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康复资源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