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余洋:双侧血压不一样?警惕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发布时间:2024-07-19  来源:   
2024-07-19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一病区主治医师 余洋)血压,作为我们身体健康的晴雨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我们心脏跳动时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压力。然而,当我们在测量血压时,如果发现双侧血压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值波动,而是身体内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种双侧血压不一样的情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健康隐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一、认识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一种因锁骨下动脉或其分支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患侧上肢血流减少,进而通过虹吸作用从同侧椎动脉窃取血液,以满足患侧上肢的血液供应需求的病症。这种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患侧上肢的疲劳、麻木、无力,以及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如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二、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原因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它主要见于中老年人,这些人群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这种病变是一种全身性血管损害,锁骨下或头臂干的粥样硬化常同时在颅外颈部其他血管也有同样的损害。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锁骨下动脉或其分支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动脉炎

  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动脉炎,如多发性大动脉炎,也可能导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动脉炎的头颈型可累及头臂干、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青年患者主要以动脉炎多见,如感染性动脉炎、血栓性动脉炎、结节性周围动脉炎等。

  3、先天性发育异常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锁骨下动脉发育不良等心血管缺陷会直接限制局部动脉组织的血流量,从而引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这些先天性异常可能与其他部位如心脏和主动脉的畸形同时存在。

  4、外伤性损害

  外伤,尤其是车祸导致的胸部受伤,可以在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侧发生挫伤性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5、医源性因素

  部分患者在进行血管手术矫形、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手术后,可能出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表现。例如,对右锁骨下动脉起于主动脉并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者进行血管手术矫正时,可能引起本综合征。

  6、其他因素

  胸主动脉夹层病变会直接影响锁骨下动脉的正常血流运行。

  主动脉弓断裂也极易引起锁骨下动脉发生逆流现象。

  吸烟、有家族性血管疾病如先天性血管曲张、动脉狭窄、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会增加患病几率。

  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患侧上肢的疲劳、麻木、无力以及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患侧上肢血压降低、脉搏减弱或消失;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血管造影等可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进展,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等,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改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或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包括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旁路移植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如何预防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风险。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血管的健康状态,减少血管病变的发生。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治疗和控制这些疾病。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降低患病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体检,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五、总结

  双侧血压不一样可能是身体内部存在某种问题的信号,特别是需要警惕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这一潜在的健康威胁。通过了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当发现双侧血压不一致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预防工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患病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自己的健康!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