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王焕勤:肺结节就是肺癌?莫让肺结节成心结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 王焕勤)近10年,我国发现肺结节的人群急剧增长,特别在40岁以上的体检人群中,更容易发现肺结节。如今,低剂量高分辨螺旋CT技术越来越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影像学医生发现单纯依靠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结节。体检患者拿到体检报告后,发现肺结节,首先百度一番,意外地发现肺结节竟然可能是肺部肿瘤,唯恐患了肺癌,那肺结节到底是肺癌吗?以下几点清楚之后,大家就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了。
1.为什么近几年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了呢?
肺部结节患者越来越多有几个方面原因。首先,肺结节的发病率高,是由于空气污染的加重、疾病谱的变化等导致的发病率的升高。其次,群众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体检做的多了,结节发现的也就比较多。另外,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胸部低剂量CT逐渐普及,使得检查的灵敏度提升,肺结节的检出率也就越来越高。
2.肺结节是什么?
肺结节是指影像学上表现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造成肺部结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恶性的原因就是肺癌,或者转移的癌。一些非恶性原因,可能涉及自身免疫病、肉芽肿性血管炎、类风湿结节,还有良性肿瘤,比如错构瘤、脂肪瘤等也可导致肺部结节。其次是感染,如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微生物感染,比如蛔虫、肺吸虫都有可能导致。还可见于肺血管的病变,如发育异常的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对于有职业暴露的人群,吸入无机的矿物质形成一些矽肺、尘肺等,也会产生肺部的结节。肺结节中,95%都是良性结节,不需要做手术,只有5% 是恶性结节(肺癌)。因此不能简单的将肺结节与肺癌划等号。
3.体检查出肺结节后应该怎么办呢?诊断肺结节需要做哪些检查?
体检发现肺结节后应去呼吸科或胸外科就诊,由医生协助判别结节的良恶性。首先辨别肺结节的良恶性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如,低剂量薄层CT、增强模式动态螺旋 CT、PET-CT等,尤其是PET-CT对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可高达72%~94%。其次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恶性肺结节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可以通过支气管镜下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等非手术的活检检查确定结节的性质。
4.对于新发现的肺结节,需要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吗?
引起肺部结节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一般是炎症性导致。也有可能是以前患有肺结核遗留的修复疤痕组织。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是肺癌早期的一个影像学征象,如果患者伴有临床不适症状,更需要进一步检查寻找病因,如果是炎症感染导致的,可以适当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若患者没有不适症状,一般不需要处理,定期随访即可。
5.哪些肺结节可能会癌变,哪些肺结节不用过度担心呢?
肺部的良性结节形态都比较规则,边缘光滑,周围边界比较清晰,相对较小,无生长或者生长速度比较慢,周围没有毛刺或者胸膜分离征,以上特征为良性特征,这样的结节都是安全的。良性结节常见于肺结核、肺部真菌感染,或者慢性炎症、吸烟引起的肉芽肿性病变,或是肺内的胸膜下淋巴结,不需要特殊治疗。相反,如果结节出现了分叶状、毛刺,或者为磨玻璃样结节,有血管供应,并且在随着观察中结节会逐渐长大,就有可能是恶性结节,容易发生癌变。
6.良性肺结节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该如何进行管理?
良性结节直径≤4 mm者可不进行随访,结节直径4~6 mm者应在12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结节直径6~8 mm者应在6~12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18~24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结节直径>8 mm者,建议在3~6、9~12以及18~24个月进行薄层、低剂量CT扫描。在定期的影像学随访中有明确倾向的恶性肿瘤增长证据,应尽早干预。
7.尽管大部分都是良性结节,但还是会存在一些恶性结节的,那恶性结节一般是什么样的呢?
一般来说,肺部结节的体积越大,它的恶性风险就会越高。大于8毫米或者1厘米以上的肺部小结节,要慎重看待。另外还要观察它的生长速度,良性的结节生长较为缓慢,而恶性的结节一般生长较为快速。结节密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比如说边缘光滑的毛玻璃样改变,常常是肺癌的早期状态。而一旦磨玻璃样结节中的实性成分,也就是密度高的成分越多,这个结节恶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通过结节的形态来判断。比如呈成分叶状生长的结节,有毛刺的,边缘不光滑的,厚壁空洞的,有血管生长入内的,都是恶性的表现。影像学判断并不完全准确,只是一个可能性,真正确诊还需要组织病理学的检查。
8.一旦发现恶性结节就要提高警惕了,对于这些需要进行处理的恶性肺结节,处理方法都有哪些呢?
对于已经确诊的恶性肺结节,完善全身评估后,符合手术条件的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对于不能手术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或者射频消融等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公益支持:翰森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