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年轻女性心慌误以为是心脏病?李安琪:还要警惕贫血

发布时间:2023-12-01  来源:   
2023-12-01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 李安琪)很多中青年女性,平时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也不肥胖,但总会偶然出现上楼后心慌、跑步后心慌、活动耐力下降、腿脚沉重、乏力易困等情况,而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很多人就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要到医院心血管科就诊,其实很多都错了,因为很多人都是一检查发现,原来是得了“贫血”,而且是最常见的“缺铁性贫血”,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

  一、贫血的危害与症状

  中西医理论都从临床实践和理论上证实了贫血的危害。中医自古就有“血虚”之说,血虚常见于女性,且气血不足容易引起女性早衰,中国古代爱美的女性还是很在意这一点的,尤其是贵族女性,大多数有服用补血、补气药物的习惯。现代西医理论认为,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不仅容易引起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也会因为缺铁引起头发干枯、脱落稀少;皮肤干燥、皱缩,面色萎黄,指甲没有光泽、脆薄易裂等表现。

  贫血表现:常见乏力、易倦、头昏、头痛、耳鸣、心悸、气促、纳差等;伴苍白、心率增快。

  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炎、缺铁性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

  缺铁原发病表现: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肿瘤性疾病的消瘦等。

  缺铁性是最常见的贫血,也是临床疗效最好的贫血之一,最常见于中青年女性。

  二、为什么中青年女性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

  正常情况下,铁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在体内可以循环再利用,人可以高效利用铁合成血蛋白。

  慢性出血时红细胞排出体外造成了铁的大量丢失,重新合成血红蛋白就会造成铁的缺乏。

  而人的胃肠道每天只能吸收少量的铁,需要缓慢补充,中青年女性常常因为月经量多,丢失的铁远大于平时进食补充的铁,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而同时期的男性,没有月经这个常见的失血因素,就不会大量丢失铁,从而大大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如果中青年女性出现乏力、活动后心慌毛发干枯、脱落,指甲脆薄易碎、无光泽,面色苍白或蜡黄,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要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确定是否贫血,如果患有缺铁性贫血,要及时进行补铁治疗。

  三、还有哪些人群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6岁以下婴幼儿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据调查,6岁以下婴幼儿贫血的发病率较高。6岁以下婴幼儿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①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铁的需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儿。②饮食中缺铁,尤其是婴幼儿没有及时添加辅食。婴儿3~4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铁已用尽,而以乳类为主的饮食中含铁量极少,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时如果误认为母乳好于其他事物,不需要添加辅食,有可能造成孩子出息缺铁性贫血。③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慢性失血等

  孕妇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我国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约为19.1%,妊娠妇女对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而双胎妊娠需要量会更大。因为1个胎儿生长发育需要铁约350毫克,母体血容量的增加需要铁约650毫克,扣除妊娠全过程无月经来潮的失血,约积存铁200毫克,故单胎孕期需要铁800毫克。每天饮食中含铁10~15毫克,其吸收利用率仅为10%,为1~1.5毫克,而此时孕妇每天至少需要4毫克铁。到妊娠后半期,铁的最大吸收率可达40%,仍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孕期若不补充足够的铁,孕妇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慢性失血的病人:贫血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状态,可以由很多种情况或疾病所导致。比如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习惯上的不规律,导致痔疮的发生,对于痔疮严重的朋友,患处的出血量也比较多,痔疮大量出血会导致严重缺铁性贫血。此外,慢性胃溃疡,消化道肿瘤等慢性失血的病人也会出现缺铁性贫血。

  四、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对于婴幼儿要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类和动物肝脏等;青少年要纠正偏食,定期查治寄生虫感染。

  中晚期孕妇,哺乳期妇女可口服铁剂。

  平常月经量偏大的女性,应积极治疗月经过多,多进食含铁丰富的事物,比如瘦肉,动物肝脏,血制品、木耳等等。

  还有就是大量饮茶、咖啡等会导致铁的吸收减少,所以缺铁性贫血的病人要注意,在补铁期间,不要大量饮茶、喝咖啡。

  缺铁性贫血大多可以通过口服补铁治愈,部分口服吸收效果不好的患者可以通过静脉补铁。但是如果出血病因持续存在,部分患者会出现病情反复,所以要及时查清病因进行根治。


[责任编辑: 郭婵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