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蒋丽君:神奇的消化内镜,都有哪些作用?
健康大河南讯:(文|睢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蒋丽君)消化内镜检查对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早癌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检查都无法取代的。它可直观地观察食管、胃、肠黏膜的改变,准确评估病灶的部位、性质和范围,辅助完成筛查和诊断,是消化道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常见的消化内镜有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以及乙状结肠镜等,能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早发现跟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且及早治疗。不一样的内镜检查,适合不同人群,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一、胃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饮食,五花八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胃疼、消化不良、反酸等症状,但是如果经常觉得胃不舒服,可以做个胃镜检查一下。
1、临床胃镜的分类
(1)普通胃镜
做的过程中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
(2)超声胃镜
胃镜检查和超声波检查的结合,是普通胃镜检查功能的延伸;
(3)无痛胃镜
主要是通过静脉麻醉让患者“睡一觉”,做无痛胃镜时完全没有痛苦。
2、胃镜检查的作用
通过胃镜的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全过程的状况,非常清楚的、视野开阔的了解到这些部位的基本情况。其次可以通过胃镜检查,进行活体的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因为只有通过胃镜,才能够采取标本,辨别肿瘤是哪一种类型的、是否是存在肿瘤,为诊断疾病非常好的方法。然后胃镜的作用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比如有出血的患者,可以在胃镜下进行电凝的操作;有胃息肉的患者,可以进行胃息肉的切除;有肿瘤的患者,可以在胃镜下进行肿瘤的切除治疗。
3、胃镜检查的适宜人群
(1)有胃癌家族史的: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胃癌,且年龄超过30岁的人群;
(2)生活习惯不良的:抽烟、喝酒、熬夜等,而且平时在吃东西时总是感到吞咽疼痛、吞咽困难;
(3)胃部经常不舒服的:有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不适、胀、痛、烧心(胃灼热)及反酸等;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或症状与钡剂检查结果不符;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或需做内镜止血治疗;上消化道病变术后,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
二、十二指肠镜
十二指肠镜属于侧视镜,可清楚显示十二指肠降段病变并活检。
1、十二指肠镜检查的作用
十二指肠镜能诊断肝胆和十二指肠,还有胰腺等多种疾病,能辅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怀疑是胆管结石、炎症或肿瘤;出现难以解释的梗阻性黄疸;怀疑十二指肠乳头发生炎症或肿瘤;难以接受的上腹部疼痛且怀疑胆和胰腺疾病;胆囊切除或胆道手术后复发等都可以做十二指肠镜。
2、十二指肠镜检查的适宜人群:
(1)原因不明的阻塞性黄疸疑有肝外胆道梗阻者;
(2)疑有各种胆道疾病如结石、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等诊断不明者;
(3)疑有先天性胆道异常或胆囊术后症状再发者;
(4)胰腺疾病: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等。
三、小肠镜
当怀疑小肠病变时,由于电子胃肠镜长度的受限,一般无法深入小肠对其病变进行操作,目前常用的小肠镜检查方法为气囊辅助小肠镜(BAE)。BAE通过气囊以达到收缩肠系膜,缩短小肠的目的,可经口或经肛对小肠进行检查。
1、小肠镜检查的作用
小肠镜可以完成全消化道内镜直视检查,使小肠出血、不明原因腹痛、腹泻、反复发作的不全肠梗阻、不明原因的贫血等疾病大多能获得正确诊断,小肠镜检查目前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随着小肠镜检查技术进步,目前小肠镜兼诊断和治疗于一体,在完成检查同时可以完成很多小肠疾病的内镜下治疗(诸如小肠息肉切除术、小肠异物取出术、小肠出血(血管畸形、蓝色橡皮泡痣综合症等)镜下治疗、小肠金属支架置入术、小肠狭窄纵行放射切开术、小肠狭窄扩张治疗术等),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治愈疗效,同时避免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使小肠疾病治疗进入了全新时代。
2、小肠镜检查的适宜人群
小肠检查并不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但是当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行小肠镜检查:
(1)不明原因的反复消化道出血,但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又未找到出血灶,存在胶囊内镜禁忌,需行小肠镜的检查。
(2)小肠的肿瘤,需要行小肠镜检查取病理明确肿瘤的性质。
(3)消化科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尤其是克罗恩病,需要小肠镜检查明确病变的大小、严重程度、是否存在狭窄的时候。
(4)不明原因腹痛、腹泻及遗传性息肉病。
(5)小肠狭窄出现梗阻症状可以行内镜下切开和扩张以及小肠息肉切除,避免了外科手术治疗。
四、乙状结肠镜
1、乙状结肠镜检查的作用
乙状结肠镜对筛查直肠肿瘤,特别是鉴别痔疮出血还是直肠肿瘤出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可发现直肠指检无法摸到的位置较高的肿块,同时对可疑病变取组织活检,明确性质。
由于70%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段,故直乙状结肠镜基本可以筛查出大肠癌。故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用于诊断,又可作为治疗仪器,对预防及早期发现直肠和乙状结肠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2、乙状结肠镜检查的适宜人群
(1)反复大便带血(鲜血或暗红);
(2)粘液便、粘液血便;
(3)下腹部隐痛,腹胀,里急后重;
(4)慢性便秘或腹泻;
(5)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变细;
(6)直肠指检触及肿块、指套有血、粘液;
(7)有慢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直肠癌家族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