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张琳: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及护理

发布时间:2023-11-29  来源:   
2023-11-29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新乡市中心医院 康复医学科一 张琳)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研究显示,脑卒中后37%~58%患者发生尿失禁,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有效康复及护理措施干预,以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定义

  储尿和排尿均是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交感、副交感和躯体神经)的协调之下完成。卒中后非意识障碍人群中,出现膀胱的储存和排空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和尿潴留,考虑为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由于心理因素、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不能正确地表达尿意和(或)不能使用入厕器具等情况的失禁,并非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造成,不诊断此疾病。

  二、康复措施

  康复总原则应考虑卒中和膀胱管理两方面,在治疗卒中的同时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不影响卒中急性期治疗的同时,治疗策略遵循从无创到有创的循序渐进原则;结合患者综合情况,制订个体化方案;金标准是确保逼尿肌压力在储尿期保持低压水平,排尿期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大部分排尿障碍会随着卒中的好转而逐渐缓解。现将康复措施简述于下。

  1.保守治疗:贯穿于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始终。

  1.1储尿期功能障碍 可应用外用集尿器、行为训练、盆底肌功能训练、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口服M受体阻断剂、膀胱腔内灌注药物(M受体阻断剂、RTX等)等方法。

  1.2排尿期功能障碍 可应用间歇导尿、留置导尿、耻骨上膀胱造瘘、膀胱腔内电刺激、氯贝胆碱和α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

  2.行为训练及排尿意识训练:患者排尿时,指导患者进行有意识的排尿动作,如果患者卧床,需先协助患者翻身,再将导尿管进行开放;如果患者可下床,指导患者进行站立排尿训练,以排除膀胱中的沉淀物。

  2.盆底肌训练:在盆底肌及尿道括约肌不完全去神经支配的患者中,可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改善盆底功能或尿失禁状态。指导患者在不同体位下将右手食指插入肛门,左手放在腹部,开始收缩盆底肌训练,收缩时间为15s,间隔15s,再进行一次,需进行10次训练。患者在收缩盆底肌的过程中可指导患者进行直立、屏气等训练。

  3.膈肌及呼吸肌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半坐卧位及坐位,指导患者放松,左手放在腹部,右手放在胸部,感知呼吸时腹胸运动,呼气时降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以保持最小胸廓运动。可将一个小重物放在腹部,开展抗阻呼吸训练,2~3次/d,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递增时间及次数。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训练:用鼻子吸气,将口形缩小至吹口哨状,在缓慢吹出气体。

  4.盆底生物反馈:可结合其他盆底锻炼方法,应用肌电图生物反馈来指导训练盆底肌,可以加强盆底肌张力和控制能力,巩固盆底肌训练的效果。

  5.间歇导尿 是膀胱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膀胱间歇性充盈与排空,有助于膀胱反射的恢复,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间歇导尿具有实施原则、应用条件与标准方法,必须遵循。

  6.肢体康复 缺血性卒中早期就可采用多种康复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待病情稳定后可以制订个体化康复方案,肢体功能的改善有利于姿势转换能力的提高,对预防改善排尿障碍具有意义。

  7.针灸疗法 具有易于操作、痛苦小、经济等优点,可作为改善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选择方法。

  三、护理措施

  1、正确进行膀胱管理,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选择合理的导管护理标准和维护封闭引流系统装置。

  2、进行正确的抗菌预防管理,可降低病人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3、开展延续性护理模式 加强病人排尿和预防尿路感染的健康教育,增强病人规律排尿、预防感染的意识。在病人出院前对主要照顾者进行尿管知识及护理技能培训,减轻照顾者居家照护病人的负担。

  4、重视病人及照护者的心理状况(心理康复),由于脑卒中病人康复时间长,在疾病不同时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应关注病人心理健康,及时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以便能提供心理干预,促进病人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 郭婵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