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化疗常见不良反应(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发布时间:2022-12-12  来源:   
2022-12-12  健康大河南

  (作者:吴梦婕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在肿瘤病人的放化疗期间经常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 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治疗延迟,进而降低临床疗效;也可出现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死亡。那什么是肿瘤放化疗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呢?出现之后应该如何处理?

  什么是肿瘤放化疗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2.0×109/L。其分级标准为:

  FN通常被定义为口腔温度>38.3°C(腋温>38.1°C)或2h内连续2次测量口腔温度>38.0°C(腋温>37.8°C),且ANC<0.5×109/L,或预计<0.5×109/L。

  成人的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从原始粒细胞分化为中性粒细胞需要7-14天,正常骨髓每天可以产生6×108-4×109个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半衰期为8-12h,因此骨髓必须不断产生中性粒细胞。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使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凋亡后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在应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紫杉醇、氟尿嘧啶、吉西他滨、阿糖胞苷、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等)7-14天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出现低谷,14-21天中性粒细胞恢复。在应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阿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等)10-14天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出现低谷,21-24天恢复。因此,建议于8-14天检查患者血常规。

  如何处理?

  在临床治疗上,针对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最常用的就是升白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升白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以及口服升白药物,如地榆升白片、利可君片等。

  对于接受高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或评估患者自身状态后,医生也会建议预防性使用长效升白针。

  同时,针对白细胞降低程度,患者体质状况及病情,也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感染的风险。

  作为患者,应该怎么做?

  1.应每周复查1-2次血常规,检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为覆盖ANC谷值,准确评估粒细胞减少风险程度,应在化疗d8-d14检测血常规,并在化疗后d7-d14自行测量体温,如发现FN症状需在当地门诊或入院进行治疗。

  2.肿瘤患者的免疫力较低,抵抗力差,应当采取防护措施,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应当佩戴口罩;保持口腔卫生及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对于白细胞水平过低的患者,需尽快在当地门诊或入院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1, 26(7):11.

  [2]Green MD,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14: 29–35, 2003.

  [3]Weycker D, et al.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017, 25(2): 439-447.

  [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J].中华肿瘤杂志, 2017, 39(11):11.


[责任编辑: 田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