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大讲堂】对话李春生:胸痛心慌,70岁老人心肌梗死,从心介入“天堑变通途”!
主持人前言:70岁的刘先生是家里的主心骨,为了全家人的生活,还每天忙碌打理着家中的生意。三年前,刘先生开始出现劳累后胸口闷痛、呼吸不畅,但以为是休息不足导致的,就没有重视。直到最近症状越发严重,休息后也不能缓解且伴汗出。这才来到医院,完善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医生立即为他进行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造影结果提示:刘先生血管近乎完全闭塞伴重度钙化,需尽快介入治疗,经过认真讨论,医生采用切割球囊及后扩张球囊的方式,予以充分扩张冠脉血管后置入药物涂层支架。手术以后,刘先生胸痛迅速缓解,三天后康复出院。
今天,我们邀请到介入手术的主刀医生--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血管二科特聘专家李春生教授,请他来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欢迎他的到来!
主持人:李主任,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李春生:观众朋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节目提纲:
问题一:前面介绍中我们说到,刘先生是在活动后感觉胸痛心慌、呼吸不畅,这是否就是心肌梗死发作时的“警示”,除此之外一般还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李春生:主要临床表现还有活动时出现心慌、心前区憋闷痛或向肩背部、颈部出现放射性疼痛不适感,部分患者伴有出汗,或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超过20分钟以上,停止运动休息时仍不缓解。这应该视为急性心肌梗死前奏的警示!必须尽快尽早呼叫120或乘车送到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检查并救治。
一般来说,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或牙疼、上腹部闷痛等症,往往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而耽误救治时间。所以,特别提醒大家注意,首先要找心血管医生就诊,避免绕来绕去却耽误了时间。
问题二:我们知道,疾病来临一般都是有诱因的,李主任,哪些因素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呢?
李春生:您这个问题提得好,平时如患有冠心病者,一般在情绪紧张或激动、过度劳累休息不好或者熬夜、暴饮暴食、频繁饮酒、抽烟,血压和血糖高且控制不好,应该服用的冠心病药物不坚持规范化治疗,多是导致冠心病恶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问题三:胸痛、心慌、有濒死感,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我们就要想到,可能是急性心梗发生了!那么李主任,哪些人群需要警惕这些症状的发生,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呢?
李春生:这个突发的心前区或胸骨后憋闷痛或上腹部闷胀痛伴出汗且持续不缓解,呈濒死感。我需要科普一下,出现这种现象多是由冠状动脉内膜斑块不稳定、突然破裂,使之斑块内的“杂质(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内激活血液内的血小板和凝血酶原而形成血栓 ,会立即堵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致死心肌细胞供血终止而细胞逐渐坏死,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或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这些都说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所以呈现出“危、急、重”的临床特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耽搁不得,必须立即前往医院救治。这些都说我们需要警惕的方面!
问题四:心梗往往被认为是中老年人高发的疾病,但是近几年,心梗也开始盯上了年轻人,于是有人说,是心梗年轻化了,李主任,这个说法正确吗?年轻人频发心梗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李春生:这句话说对,也不对。心梗成为现在人群中普遍多见的疾病,而且具有逐年增加的发病趋势。它不单是城市人发病的重点,也是近十多年来农村人口发病的增长极。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硬化的发病程度也在增加,而且年轻人的工作压力、社会责任、家庭因素、饮食不良习惯和生活规律的改变,也都是心脑血管病的常见原因。因此,年轻化的冠心病发病不容乐观。我见过最小年龄患上冠心病或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仅仅12、13岁,做冠脉造影见血管多支多处狭窄病变,真叫人心疼。这些也都是冠脉病变年轻化的因素。
问题五:对于急性心梗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越早治疗,受益越大,如果三年前,刘先生一开始出现劳累后胸口闷痛、呼吸不畅时,就及时去医院检查,进行干预,就不是就不会发生到后来心梗的地步了呢?
李春生:就急性心肌梗死而言,发现病情变化一旦确诊,应及时就诊,尽早尽快做冠脉造影和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解决心肌供血,就是挽救心肌细胞的存活,避免坏死而最终影响心脏的功能发生衰竭。所以,这才叫“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心梗发生在1小时内叫“黄金时间”,尽快抢救把血管打通,这才叫硬道理,耽误不得。
此外,这位刘先生如果在平时出现心绞痛的轻症,早期发现早处理,就有可能不发生后来的心肌梗死了。
问题六:看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心梗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李主任,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以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急救呢?
李春生: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这是冠心病“危、急、重”的最高阶段。紧急处理刻不容缓!因为心肌梗死后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脏电生理紊乱导致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致心肌组织大量坏死致心肌收缩功能减退,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而休克,导致生命垂危。所以,针对上述三大并发症,必须做急诊冠脉造影,打通闭塞血管。同时防止三大并发症的发生和有针对性地尽早尽快做有效的抢救治疗。因此,需要家属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
问题七:关于急性心梗,网上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人,可以在家中自备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一旦持续胸痛半个小时以上,含服这些药物就可以急救,这种说法对吗?
李春生: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或症状较轻的心绞痛患者及时舌下含化硝酸酯类药物或者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这类药物可有一定的效果。但心绞痛症状发展到持续不缓解超过20分钟以上且症状较重,则不能在家中或单位呆着等待症状消失,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尽快到医院就诊。这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信号!往往一般的止痛药是救不了命的,需要介入导管办法打通堵塞的血流,这就叫急诊介入手术,容不得犹豫不决或等待商量而延误最佳抢救时机。
问题八:还有的人说,在家等120的功夫,我自己都开车到医院了!李主任,这样的想法正确吗?心梗发生以后,我们是应该在家等待120还是自行开车去医院呢?
李春生: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很纠结,是立即呼叫120?还是自驾车或家人开车直接送到医院抢救?这要看疾病的急危重程度如何。如果病情相对较轻,一般生命体征较平稳或离医院较劲也可以由家人直接送急诊科,以争取救治时间。如果病情较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或者生命体征不太好,在等待120救护车的同时,尽量做好自救心肺复苏的简单准备工作,以争取正规抢救的时间保障。
问题九:提起放支架,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些恐惧,认为毕竟是一个“异物”,放了支架就等于损害了身体健康,李主任,这样的说法合理吗?
李春生:至于冠心病置入支架的担心和顾虑,这是社会上人群中普遍关心和传疑的问题,有一种“谈支架色变”的恐惧。支架在体内这是个异物不假,但临床实验经过验证,除了支架对血管的弹性张力功能会有极有限的影响,但与之冠脉狭窄病变所致生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小之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外,近几年研究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可以在血管内2-3年自然降解掉不遗留任何痕症。再就是药物球囊可以部分替代支架使用,优点很多也无异物,这叫“介入无植入”。
此外,置入支架只是解决了血管狭窄的通畅问题、消除症状和救治生命。但是解决不了冠状动脉血管的粥样斑块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问题。这是个长期工程,需要患者从饮食、生活习惯、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控制达标入手,以防止这些疾病对动脉血管的发病影响。
问题十:也有病人觉得,放完支架以后病就彻底好了,该吃吃该喝喝,李主任,放完支架以后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在节目的最后,针对如何预防心肌梗死,您来给大家提一些建议吧!
李春生:生命皆可贵,预防是关键!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的健康“五大处方”:1.运动处方;2.营养处方;3.戒烟限酒处方;4.精神心理睡眠处方;5.药物处方。这些也是防治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有效处方,值得分享借鉴。
主持人结语:好的,非常感谢李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本期节目,大家会更加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其实,急性心梗虽然是一种危重症疾病,但也无需人人自危。一旦发生心梗,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能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还是好的。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