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将以下 3 类玩具列入黑名单,家长们务必提高警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玩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孩子的玩伴,更是促进其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的重要工具。然而,并非所有玩具都如表面那般无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基于对儿童健康与安全的考量,郑重发出警告,明确将以下 3 类玩具列入黑名单,家长们务必提高警惕。
一、含危险化学物质的玩具
(一)增塑剂超标的塑料玩具
邻苯二甲酸酯作为塑料玩具中常见的增塑剂,一直是健康隐患的焦点。德国曾有报告指出,芭比娃娃等玩具中检测出邻苯二甲酸酯。这类物质堪称内分泌干扰物中的典型代表,虽能让塑料玩具变得柔软、可塑性强,但其与塑料仅为物理结合,随时间推移易从玩具中逸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史江红副教授指出,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频繁接触此类物质。
多项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危害不容小觑。美国国家毒理规划署实验显示,大小白鼠长期通过食物吸收该物质可引发肝癌;还有研究指出,它可能与美国男性肥胖及糖尿病相关。对于儿童而言,其危害更为直接。幼儿正处内分泌与生殖系统发育期,玩耍时的吮吸等行为,极易让邻苯二甲酸酯进入体内。2005 年,“未来家庭研究小组” 对 134 名男婴观察发现,产前暴露于邻苯二甲酸酯环境,会影响男婴生殖器发育;2006 年北欧研究也证实,男婴生殖激素水平下降与尿液中邻苯二甲酸酯水平有关。而在国内,市场上部分塑料玩具,如塑料面具、儿童平衡车、塑料书皮等,都曾出现增塑剂超标的情况。但我国在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要求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国内相关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严格执行。
(二)硼超标玩具
史莱姆、假水、起泡胶等玩具深受孩子们喜爱,可部分不合格的三无产品却暗藏硼超标的风险。硼元素在一定剂量下对人体有害,长期接触硼超标的玩具,可能导致儿童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央视曾曝光 19 款硼超标橡皮泥,浙江就有一名 3 岁男童因误食此类产品,经历了 3 天的抢救。这类玩具的原材料来源不明,生产过程缺乏监管,硼含量严重超出安全标准,给孩子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家长在选购时,切不可只图价格便宜与孩子一时欢喜,忽视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三)甲醛超标的毛绒玩具
毛绒玩具以其柔软可爱的形象,成为众多孩子的心头好。然而,一些三无毛绒玩具却可能是健康 “杀手”。部分不良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有害化学纤维作为填充物,甚至在玩具表面涂层、印染过程中违规使用含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材料。甲醛是一种刺激性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孩子长时间接触,容易出现流泪、皮肤起红斑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诱发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当孩子抱着毛绒玩具入睡,近距离接触与呼吸,甲醛更易侵入孩子身体,影响呼吸系统等正常发育。
二、存在物理伤害风险的玩具
(一)小零件易脱落玩具
部分玩具,如一些小型积木、人偶配饰、带小零件的玩具车等,其零件尺寸较小且连接不够牢固,容易脱落。对于 3 岁以下的婴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口欲期,喜欢将各种物品放入口中探索。一旦这些小零件被孩子误食,极有可能造成窒息,堵塞呼吸道,危及生命;即便未造成窒息,进入消化道后,也可能引发肠穿孔等严重后果。因此,家长在为低龄儿童选购玩具时,务必查看玩具标识,确保玩具符合年龄阶段要求,避免选择带有小零件的产品。若已购买此类玩具,要加强对孩子玩耍过程的监管,一旦发现零件松动或脱落,应立即停止让孩子玩耍,并妥善处理玩具。
(二)尖锐边角玩具
一些玩具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工艺粗糙,存在尖锐边角或突出物。孩子在玩耍时,动作较为活泼、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身体容易与玩具的尖锐部位碰撞、摩擦。轻者可能导致皮肤擦伤、划伤,留下伤痕;重者若撞击到眼睛、头部等重要部位,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如眼部损伤影响视力发育,头部受伤引发脑震荡等。在选购玩具时,家长需仔细检查玩具表面,确保无尖锐边角,对于木质玩具,要查看是否有毛刺;对于金属玩具,检查边缘是否经过打磨处理。同时,要关注玩具的生产标准与质量认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降低物理伤害风险。
(三)弹射类玩具
弹弓、玩具飞镖、小型弹射飞机等弹射类玩具,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却也蕴含极大危险。此类玩具借助弹力或外力发射物体,发射速度与力量往往超出孩子的控制范围。一旦发射物击中孩子自身或其他小朋友,可能导致眼睛受伤、面部骨折等严重伤害。以玩具飞镖为例,其尖锐的头部若击中眼睛,可能瞬间造成眼球破裂,导致失明;弹弓发射的石子,若击中头部,可能引发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状况。鉴于此类玩具的高风险性,家长应谨慎为孩子选择,尽量避免购买弹射类玩具,若孩子对这类玩具感兴趣,可选择较为安全的软质、低动能替代品,并在严格监管下让孩子玩耍。
三、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玩具
(一)暴力血腥场景玩具
部分玩具,如某些以战争、恐怖、暴力为主题的人偶、模型或电子游戏周边玩具,带有逼真的暴力血腥场景与形象,如断肢、流血、武器攻击等画面。儿童正处于认知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善,长期接触这类玩具,可能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降低对暴力危害的敏感度,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模仿暴力行为,影响与同伴的正常交往;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孩子的恐惧、焦虑情绪,干扰其睡眠与日常情绪状态,对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阻碍。家长应引导孩子远离此类玩具,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充满爱与和平的成长环境。
(二)过度商业化、攀比性玩具
如今,一些玩具被过度商业化包装,强调品牌、限量版、收藏价值等概念,引发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例如,某些昂贵的芭比娃娃套装、限量版卡通人物玩偶等,商家通过营销手段,将玩具打造成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孩子在同伴影响下,容易陷入追求高端、限量玩具的漩涡,若得不到满足,可能产生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同时,过度关注玩具的商业价值,也会分散孩子对玩具本身玩乐、学习功能的注意力,不利于孩子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家长应理性看待玩具消费,注重玩具的教育意义与实用性,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避免孩子陷入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三)内容不良的电子玩具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玩具日益普及,但部分电子玩具存在内容不良问题。一些电子早教机、学习平板中,可能包含暴力、色情、低俗的游戏、视频或音频内容;还有一些智能玩具,若连接网络后缺乏有效监管,孩子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这些不良内容会对孩子的认知与价值观产生误导,干扰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电子玩具时,要仔细筛选内容,确保积极健康;对于连接网络的电子玩具,要设置严格的家长控制模式,限制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同时合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玩具的时间,避免过度沉迷。
玩具本应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好伙伴,为其带来欢乐与知识。但世卫组织列入黑名单的这 3 类玩具,却对孩子的健康与心理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家长们在选购玩具时,务必擦亮双眼,仔细甄别,关注玩具的材质、设计、内容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安全、健康、有益的玩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同时,也要加强对孩子玩耍过程的陪伴与引导,让玩具真正发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