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台疫苗相关新规,部分调整关系到孩子的疫苗接种计划
疫苗,作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坚固防线,一直以来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对于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儿童群体,按时接种疫苗更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近日,国家出台了疫苗相关新规,其中部分调整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孩子的疫苗接种计划,引起了广泛关注。下面,让我们深入解读这些新规带来的具体变化以及它们背后的重要意义。
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
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对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往的免疫程序是在孩子 3 月龄、4 月龄、5 月龄、18 月龄各接种 1 剂次吸附无细胞百日咳 - 白喉 - 破伤风联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6 周岁接种 1 剂次吸附白喉 - 破伤风联合疫苗。而新的免疫程序变为 2 月龄、4 月龄、6 月龄、18 月龄、6 周岁各接种 1 剂次百白破疫苗 。
调整原因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百日咳疫情出现回升态势,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小月龄婴儿和学龄儿童感染百日咳的风险明显升高。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无免疫史的婴幼儿一旦感染,发病风险极高,而且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就越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将接种起始月龄从 3 月龄提前至 2 月龄,能让婴儿更早地获得对百日咳的免疫力,更好地保护这一脆弱群体。同时,把第 3 剂次接种月龄从 5 月龄推后至 6 月龄,并将前 3 剂作为基础免疫,推荐接种间隔从原来的 1 个月调整至 2 个月,这样的调整有助于优化免疫效果,使疫苗诱导产生的免疫反应更为持久和稳定 。
对家庭的影响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更早为孩子安排百白破疫苗的接种。家长们要特别留意孩子 2 月龄时的首次接种时间,提前做好准备,避免错过最佳接种时机。此外,后续接种时间也相应改变,家长需要重新规划好孩子的疫苗接种日程,确保按时带孩子前往接种点完成各剂次的接种。例如,原本 5 月龄接种第 3 剂,现在变为 6 月龄,家长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以保证孩子能顺利接种 。
补种原则
如果孩子未按规定接种程序接种百日咳疫苗,需要进行补种。6 周岁及以下儿童,需使用百白破疫苗(DTaP)进行接种及补种。具体要求为,尽早用百白破疫苗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 3 剂每剂次间隔≥28 天,第 4 剂与第 3 剂间隔≥6 个月,第 5 剂与第 4 剂间隔≥12 个月 。补种漏种剂次后,在满足补种最小间隔基础上,后续免疫剂次应尽量按免疫程序推荐年龄接种。比如,某儿童首剂次百白破疫苗推迟至 3 月龄接种,后续仍推荐按照常规接种程序,于 4 月龄、6 月龄分别接种第 2、3 剂次(两剂间隔不小于 28 天) 。7 - 11 周岁儿童则使用白破疫苗(DT)进行补种 。
政策执行与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疫苗新规能够顺利实施,国家相关部门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 。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疾控、教育、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卫生健康、药品监管等部门高度重视此次调整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同合作。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新规的有效执行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
统筹准备工作
各地需合理安排疫苗采购计划,确保市场上百白破疫苗供应充足,满足儿童接种需求。同时,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新的免疫程序和接种操作规范,提高接种服务质量。中国疾控中心负责制定并印发详细的实施技术方案,为各地提供科学指导 。
强化规范管理
各地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疫苗接种工作的规范管理。严格把控疫苗的储存、运输环节,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对接种点的工作流程进行严格监督,保证调整后的接种工作规范有序进行,让家长们放心带孩子接种疫苗 。
广泛宣传科普
做好宣传科普和政策解读工作至关重要。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如社区宣传、线上科普文章、医疗机构讲解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疫苗新规的内容和意义。让家长们充分了解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的原因和对孩子健康的积极影响,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的重视程度和依从性 。
国家疫苗新规的出台,尤其是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调整,是基于当前传染病防控形势和保障儿童健康的现实需求做出的科学决策。这些变化虽然给家庭的疫苗接种安排带来了一些调整,但从长远来看,将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免疫保护。家长们要密切关注新规内容,按照新的接种程序,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的免疫屏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们对疫苗接种有任何疑问,可及时咨询当地的疾控中心或接种点工作人员,获取准确的指导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