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今日头条 > 正文

手术量持续增长!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在好时候,市场已接近30亿

发布时间:2021-11-28  来源:   
2021-11-28  健康大河南

  手术机器人已成为医疗器械最热的领域之一,近期频频传来消息。

  11月22日,康诺思腾(Cornerstone Robotics)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金额5亿元,引入了多家业内知名的投资机构,包括美团龙珠、礼来亚洲基金和新世界发展集团,老股东启明创投、清松资本、高榕资本和险峰K2VC继续追加投资。

  11月2日,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就在同一天,由美敦力独家投资的术锐机器人宣布完成B+轮战略融资。

  10月27日,威高生产的妙手S获NMPA通过,成为国产首台获批通过的手术机器人。

  “现在整个器械领域,传统的耗材都在集采,器械厂商都在往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转型,手术机器人是最好的一个方向。从融资角度来讲,手术机器人差不多是今年医疗器械领域最大的赛道。”凯乘资本副总裁兼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卓铭告诉健康界。

  行业正在好时候

  手术机器人本质上是在手术中辅助医生的机器,完成一些需要高度精准的复杂手术动作。作为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是实现手术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代表未来手术术式发展方向。

  目前各类手术陆续进入机器人时代,正逐步改变和颠覆传统手术。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口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医生视觉范围小、易疲劳、手术器械灵活性差、精确分离及缝合难度高等缺点。

  手术机器人则能在保留微创手术优势的同时,很好地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不仅能降低手术风险,而且有助于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等身体虚弱的患者尤其适用。

  “在刚才这个步骤里,我们所有人都是机器人的助手。”前不久,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瑞医博口腔手术机器人首席临床专家宿玉成教授现场讲解手术过程的一步时这样说道。

  宿玉成及其团队在这一手术中,为一位老年患者完成全口无牙的种植修复过程,这是全球第一例光学导航机器人辅助全口无牙颌种植及数字化即刻修复手术。这次手术以不翻瓣的微创形式为患者精准植入12颗种植体(上、下颌各6颗),并且在术中戴上提前制备好的牙冠,对术前规划技术中定位的精准性要求极高。

  根据手术视频,健康界观察到,专家着重制定术前手术规划,手术过程中由机械臂在医生引导下完成自动校准、自动提拉、自动下钻等动作,整个过程达到标准化和流程化,1~2个小时内完成全部植体的植入。

  这也是手术机器人带来的变化趋势。未来,专家可以在异地提前制定手术方案,本地医生在机器人的配合下即可精准完成全口无牙颌种植手术,大幅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未来手术机器人可以大大为医生赋能。瑞医博CEO聂智介绍,“通过手术机器人能够降低医生的学习曲线,循证医学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那么通过引入新的高端医疗装备以后,可以让医生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学习,并且掌握很复杂的手术。”

  人口的深度老龄化,让方方面面的医疗需求加大,从大外科手术到缺牙老年患者的种植牙需求。手术机器人,正从传统手术定性的动作转变为定量的标准化数据,为手术开启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带来可能。

  “作为直接作用于患者的治疗方式,我们预期平台化将进一步打开行业成长空间。近年来,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为4.3亿美元(合计人民币,占全球比例为5.1%。我们认为,随着上游供应链的国产化提升与下游医院端配置证的放开,行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中金报告这样表述。

  医保开放提振手术机器人市场

  尽管手术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不断发生,但投资人其实越来越理性。

  “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到中后场了,不再是一个新技术、新概念的阶段了,而是要去实实在在关注商业化的前景。现在更多的投资人在关注产品做出来之后能不能卖得出去,能卖得多好,是否能够持续实现稳定的收入。”王卓铭说。

  而医保开放,也为手术机器人行业提振了信心。今年10月,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被纳入北京甲类医保支付目录,患者可获100%全额报销。

  无独有偶,上海医保局也在今年4月将28个新项目纳入本市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其中“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即是腹腔镜手术机器人。

  目前手术机器人无法“遍地开花”,最大的阻碍就是价格问题。无论是对于采购设备的医院,还是承担手术费用的患者,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和手术费用都较为昂贵。

  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商业化水平最高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国内的采购价格一般在2000万~3000万元之间,每年维护费约在150万元以上。这对于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能力采购手术机器人的,多为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

  而使用手术机器人后续的耗材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据西南证券统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平均每例手术使用的各类耗材总费用约为2.59万元人民币。在没有医保报销的情况下,这些费用基本都需要患者承担。

  高昂的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再加上不菲的耗材费用,使得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价格水涨船高,这成了患者普遍接受机器人手术最大的门槛。

  上海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曾经在《2021上海民生访谈》直播间透露,患者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单次手术费用达3万元。

  另据西南证券测算,平均每例机器人手术的成本约4.4万元。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宣布将手术机器人纳入乙类医保支付范畴后,患者自付比例为20%,手术类型被限定为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直肠癌根治术四种,手术机器人类型也被限定为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种。

  8月末,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宣布将手术机器人及其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相关支付内容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机器人的使用费用,固定为8000元,可全部使用医保支付;另一部分为配套耗材费用,可部分报销。

  与上海相比,北京没有限定手术机器人能报销的手术种类。这类地方政策能否推广到更大范围,引起业内关注。

  “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个性化比较强,医生熟悉之后,就很难被替代,有点类似于PET-CT、核磁等大型设备。地方医保引导市场和医院使用特定产品,后来者进入就比较难。随着5G、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后来者或许本来有更多技术迭代的机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健康界,目前手术机器人的医保准入,还是应当有更公平和透明的选取规则。

  目前,仅以用于腔镜手术的机器人产品而言,国内已上市有7种,6种来自于跨国企业,第7种是刚刚获批上市的威高手术机器人。此外,微创机器人、康多机器人等国内企业也在跟进。

  行业格局尚在构建中

  手术机器人领域应用最广占比最大的是腔镜手术机器人,其中一骑绝尘的是坐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美国直觉外科公司。

  据了解,“达芬奇”在美国、日本、中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累计完成的手术数量已超过850万例。

  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其他国外玩家还有美国Asensus Surgical、英国CMR Surgical、韩国Meere company、德国Avatera Medical等。但是,这些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手术量与直观外科相比不在同一量级。

  国内也有不少企业进入了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如微创医疗机器人、康多机器人、威高手术机器人等,这些企业的产品大多仍处于在研阶段,距离真正上市盈利还有一段距离。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中,尚不存在占据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我国的天智航、微创医疗机器人、键嘉机器人、元化智能等,以及美国的美敦力、史塞克、捷迈邦美、法国的Orthotaxy、英国的Acrobo等众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其中,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研发至第三代,在国内1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常规临床应用,累计完成超万例手术,是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中较为领先的存在。

  当前,国内两大手术机器人细分赛道(腔镜、关节置换)均由国外进口产品垄断,再加上前述的购买价格和手术费用昂贵的问题,导致手术机器人的普及率并不高。

  手术机器人的收入,分为设备、耗材、服务三部分。中金报告认为,伴随机器人的规模化与智能化进程,手术机器人将呈现出短期以设备为主、中期以耗材为主、远期以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演绎。

  王卓铭介绍,关于手术机器人的三大商业模式,投资人还是比较希望看到一个比较健康的比例。“参照国外成功的达芬奇来讲,它的设备目前来讲大概占30%的成本,甚至更多是来自于耗材,服务费用大概占10%左右。”

  事实上,这也意味着手术机器人其实是一个新的智能化的入口。王卓铭表示,当这个入口放置到了医院之后,可以形成一个闭环,可以往里面装一系列的耗材,可以从各个角度提升手术的质量效能。


[责任编辑: 赵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