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李利红:如何做到科学护耳,远离听力损失
前言: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的改变,耳部疾病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尤其是听力损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应该如何预防耳部疾病,避免听力损伤呢?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李利红做客演播室。
本期要点:
问题一:李主任您好!节目的开始,您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全国爱耳日”的由来和意义吧!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关注耳朵健康?
李主任:爱耳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大,危害大,预防薄弱的现状,提出了提案,自2000年起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他的意义在于提高公众对听力健康的认识,推动听力残疾的预防、康复和关爱工作。耳朵是五官中的重要器官之一,除了掌管听觉,也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一旦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等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都应该关注耳朵健康。
问题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伤呢?为什么?
李主任:日常生活中的好多行为都会对耳朵造成损伤,比如:
1. 长时间戴耳机:耳机对听力的损害与音量和佩戴时间长短有关。内耳细胞在声波的刺激下,容易缺血缺氧导致损伤或脱落。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噪声性耳聋或听力下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休息或治疗,会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
2. 打电话时间长: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打电话,会直接造成听力损失,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神经性耳聋。
3. 疲劳、压力过大:人高度紧张时,耳朵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可能会引起耳聋。
4. 不正确的擤鼻涕:如果两手捏住两侧鼻腔擤鼻涕,压力太大会导致鼻腔的分泌物逆流,造成中耳炎。
5. 经常酗酒:长期酗酒可能会产生慢性酒精重度,导致听力气管衰退、听力逐渐下降,神经性耳聋。
6. 喜欢去酒吧(嘈杂环境):暴露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可能会引发突发性耳聋,酒吧、KTV等场所的噪音可达115-110分贝。频繁出入此类场所,对耳朵伤害很大。
7. 频繁掏耳朵:耳屎具有阻挡飞虫和灰尘、维持耳道温度和湿度、抑制细菌、消减噪音以及保护耳膜等作用。经常掏耳朵,易造成外耳道、鼓膜损伤,会引起中耳炎、真菌性外耳道炎等疾病。
问题三:除了听力损伤,耳部还有哪些常见的疾病需要我们特别注意?这些疾病是否也会对听力造成影响?
李主任:耳朵常见的疾病:
1.耵聍栓塞:耵聍形成团块后可能会对听力造成影响
2.外耳道炎
3.中耳炎
4.鼓膜穿孔
这些疾病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影响。
问题四:那么这些疾病的早期信号有哪些?又应该如何自我判断是否出现了听力问题?
李主任:早期信号最常见的就是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有部分人还会出现头晕,出现这些症状时要注意,可能耳朵出现问题了,需要及时就医。预防措施:避免自行掏耳,避免长时间戴入耳式耳机。控制慢性病,减少血管因素导致的内耳损伤。耳痛、反复中耳炎要警惕腺样体肥大等问题。
听力出现问题自测:1.接打电话时听不清对方说什么。2.与人交流时老是打岔。3.看电视时声音调的很大。4.轮流捂住耳朵,自行对比两侧耳朵听力。这都是听力出现问题的症状。
问题五:耳部健康与我们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出现耳部疾病没有及时治疗,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李主任:1. 听力永久性损失
2. 感染扩散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面神经麻痹,颅内感染等
3. 慢性疾病与功能紊乱,比如前庭功能的损伤,头晕平衡失调,增加跌倒风险,尤其是老年人
4. 心理压力:社交孤立,抑郁焦虑
5.其他潜在风险
问题六:耳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发现耳朵出现问题,应该去医院做哪些检查呢?这些检查的作用是什么?
李主任:首先要查耳内镜,可以清晰了解外耳道及鼓膜及中耳情况。排除外耳道及鼓膜是否有异常,比如外耳道充血情况,是否有耵聍,鼓膜是否完整等。
1. 查听力检查:(纯音侧听检查:评估听力情况,了解听力损失性质和程度;声导抗检查(评估中耳功能,判断是否存在积液、穿孔,听骨链情况),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客观评估听神经传导功能),耳声发射检查(检查耳蜗功能,常用于新生儿)。
2. 前庭功能检查:评估前庭系统功能,帮助诊断眩晕性疾病,区分耳源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3. 影像学检查:耳部CT:观察外耳道、中耳内耳骨性结构,明确是否存在骨折、中耳炎,乳突炎等;耳部MRI:检查耳部软组织病变,如听神经瘤,内耳炎症、肿瘤。
5.其他检查:血液检查,咽鼓管功能检查等。
问题七:目前,医学上对于耳部疾病的治疗手段有哪些?对于听力受损的患者,是否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恢复听力?
李主任:对于耳部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
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等疾病。
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炎药物:如皮质类固醇,用于减轻炎症和肿胀。
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用于缓解过敏性耳炎和耳咽管功能障碍。
改善微循环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等。
2. 常见的手术
鼓膜修补术:用于修复穿孔的鼓膜。
听骨链重建术:用于修复或替换受损的听小骨。
人工耳蜗植入:适用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
耳硬化症手术:如镫骨切除术,用于治疗耳硬化症。
3. 助听设备
助听器:适用于轻至中度听力损失的患者。
骨导助听器:适用于外耳或中耳功能障碍的患者。
4. 康复治疗
听觉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听觉识别能力。
语言治疗:帮助听力受损患者改善语言交流能力。
总之,听力受损的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和病因不同而异,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问题八:定期检查也是预防耳部疾病的重要手段,那么,检查的频率应该是怎样的?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李主任:定期检查耳部健康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不同人群的检查频率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需要特别注意的高风险人群
1. 儿童(尤其0-6岁)
风险因素:耳部结构未发育成熟,易发中耳炎、耳道感染;语言发育期需监测听力。
检查频率:常规体检时检查耳部(每6-12个月);反复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病史者,每3-6个月检查。
2. 老年人(60岁以上)
风险因素:自然听力衰退(老年性耳聋)、糖尿病/高血压引发耳部血管病变。
检查频率:每年至少1次听力测试及耳部检查,有基础疾病者每6个月复查。
3. 职业暴露人群
长期噪音环境(如建筑、工厂):噪音性聋风险高,需每3-6个月做纯音测听。
4. 频繁使用耳机或暴露于娱乐噪音者
风险:长期高分贝音量导致听力损伤(如青少年、年轻上班族)。
建议:每年1次听力筛查,若出现耳鸣或耳闷胀感应立即就诊。
5. 耳部手术或先天畸形者
如鼓膜穿孔、先天性耳道狭窄:需每3-6个月复查,预防感染或听力恶化。
二、普通人群的检查频率
健康成年人:每年1次常规体检时检查耳道及听力(如耳镜、音叉测试)。
无风险因素儿童:每1-2年随儿科体检筛查。
三、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听力突然下降或单侧耳鸣
耳痛、流脓、出血
眩晕伴耳闷胀感
耳道异物或耳垢栓塞无法自行清理
总之:日常防护与定期筛查结合,能有效降低耳部疾病风险。
问题九:在平常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正确的使用耳朵呢?您给我们提供一些保护听力的实用建议吧!
李主任:科学正确地使用耳朵是保护听力、预防耳部疾病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一些实用性的建议:
1. 避免长期暴露于噪音:超过85分贝(如电钻声、嘈杂街道)的环境需佩戴降噪耳塞或耳罩。
2. 正确清洁耳朵:不要用棉签、发卡等工具掏耳。
3. 防止耳部进水: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
4. 避免异物伤害:教育儿童勿将小物件塞入耳内。
二、健康生活习惯
1. 均衡饮食:多吃含有B族维生素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 - 减少高盐、高糖饮食,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对听力的损害。
2. 谨慎用药:部分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利尿剂等可能具有耳毒性,需遵医嘱使用。
3. 管理压力与疲劳: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突发性耳聋风险。
三、特殊场景下的保护措施
1. 乘坐飞机或潜水时:起降阶段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打哈欠平衡中耳压力,避免气压损伤(航空性中耳炎)。
2. 耳部疾病处理:感冒时勿用力擤鼻涕(可能引发中耳炎),应单侧交替轻擤。出现耳痛、流脓、听力骤降、持续耳鸣等症状,及时就医。
五、常见误区纠正
误区1:“耳朵痒就要掏” → 频繁掏耳破坏耳道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误区2:“听力下降是老年病” → 年轻人长期戴耳机、熬夜等也会导致早发性听力损失。
误区3:“耳鸣能自愈” → 突发性耳鸣可能是耳聋前兆,需72小时内就医。
通过科学护耳,可有效降低听力损伤风险。预防远胜于治疗!
问题十: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什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您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的,可以分享一下!
李主任:2025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
1. 重视日常防护: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音环境,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时长不超过60分钟)。
2. 早筛查早干预:儿童、老年人及高危职业人群应定期检查听力,听力损失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3. 科学就医:若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及时就诊,切勿盲目用药或迷信偏方。
4. 关注特殊群体:给予听障人士更多理解与支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科技助听设备惠及更多人。
爱护耳朵是终身健康的重要一环,愿每个人都能用清晰的听觉感受世界的美好!
本期嘉宾:
李利红,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郑州大学
河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听力与眩晕分会委员
擅长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声带肿物、突发性耳聋、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