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名医对话】徐红卫:肿瘤的探测器、血管的照明灯,PET-CT竟有这么神奇?

发布时间:2023-07-20  来源: 健康大河南   
2023-07-20  健康大河南

  前言:躺在一张“移动的床”上,进入一个“神奇的隧道”,就能实现“无痛查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被称为“查癌神器”的PET-CT,逐渐进入大众视线,一次显像就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灵敏、准确、高效,但除了早癌筛查外,PET-CT还能检查出哪些疾病? 又有哪些人需要做这种检查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医学影像科主任 徐红卫,请他来给我们讲讲PET-CT的相关知识,首先欢迎他的到来。

  主持人:徐主任好,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观众朋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问题一:前面我们说到,近年来,PET-CT作为筛查肿瘤的一种先进工具,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于是有人问了,什么是PET-CT?相对于CT检查等普通的影像设备,它有哪些优势呢??

  PET/CT的中文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PET,一个是CT部分。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的缩写,它是一种先进的核医学影像技术;CT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是一种临床已广泛应用且仍在迅速发展的X线断层成像技术。将这两种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同一台设备上,并把不同性质的图像进行同机融合显示,即形成了PET/CT。

  一次PET/CT检查可同时获得全身的PET功能代谢影像和CT解剖结构影像,通过两种图像信息的融合,把PET的功能代谢信息优势和 CT解剖结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在影像诊断上实现1+1大于2诊断效果。PET-CT的优势是全面发现病灶,精确定位及判断病灶良恶性,并早期、快速、准确、全面的评估疾病,为临床肿瘤分期、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学信息,助力疾病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

  问题二:由于其先进的核医学影像技术,PET-CT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查癌神器”,那么徐主任,你能否为大家讲一讲PET-CT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答: PET/CT简单来说,就是PET和CT两种设备的理想结合体。CT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它是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简称,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显像技术。

  PET全称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反映生物体分子、代谢及功能的显像设备。PET成像基于核素示踪技术,检查时需要向人体注入显像剂,以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像剂18F-FDG为例,它和葡萄糖的代谢过程类似,利用肿瘤“爱吃糖”的特点,当显像剂注入体后,会被肿瘤细胞大量摄取,显像剂发出的射线被PET探测器捕捉到而成像,进而找到病灶。打个比方,肿瘤细胞吃糖吃得多,在图像上显示明显,吃糖少的正常组织结构就不会有明显的显示。

  一次PET/CT检查实际上是同时做了PET和CT两种检查。PET提供功能代谢影像,CT提供解剖结构影像,两者结合达到1+1>2的效果,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既能对病变进行准确定性,又能精确定位,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问题三:有些患者会问了,既然是“查癌神器”,那么我得的是心脏病,怎么医生也让我做PET-CT呢?除了肿瘤以外,PET-CT都可以筛查哪些疾病呢?

  是的,PET-CT作为“查癌神器”,擅长各种肿瘤的筛查、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复发检测等,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肿瘤患者需要做PET-CT,冠心病患者也可以做PET-CT。因为常规的冠脉CTA虽然可以清晰观察冠状动脉有没有斑块、狭窄,却无法判断心肌是否缺血坏死,利用PET-CT可以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提供心肌的血流灌注及代谢情况,准确评价心肌血流储备和心肌活性,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价值。

  另外PET-CT在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阿尔兹海默病、癫痫、帕金森综合征等)、感染和炎性病变(如系统性血管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全身性细菌或病毒感染等)、不明原因发热、多系统病变的综合评价等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问题四:PET-CT不仅是肿瘤的“探测器”,也是心脏、脑神经疾病的“照明灯”,那么徐主任,哪些人群需要了解PET-CT,做这项检查呢?

  PET-CT的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以下5类:1.肿瘤高危人群:PET-CT安全无创,可作为肿瘤高危人群的癌症筛查,包括有肿瘤家族史、肿瘤标志物不明显原因升高、长期接触有毒物质、长期慢性疾病、长期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等人群,这类人群患癌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定期进行PET/CT检查和癌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2.有癌前病变人群:癌前病变虽然不等于癌症,但癌前病变极易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恶性肿瘤,定期做PET-CT检查有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比如中危肺结节、肝硬化结节、胃肠多发息肉等等。3.肿瘤疑似患者:对于其他临床检查怀疑肿瘤的人群,PET-CT可以提供鉴别诊断和正确的活检部位。比如多发淋巴结增大,需要穿刺活检之前,做个PETCT可以明确穿刺哪个更精准。4.已确诊的恶性肿瘤人群:很多人认为肿瘤一旦确诊就没必要做PET-CT了,事实并非如此。PET-CT可以一站式评估,可以发现传统影像无法发现的病灶,对肿瘤的分期、疗效评估、复发检测等有重要的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比如一个恶性肿瘤病人,如果没有远处转移,没有血管受侵,就可以首选手术切除病灶;如果PETCT发现有远处转移、血管受侵等征象,就不应该再选择手术,而会采取其他方式诊疗。5.不明原因发热、不明显原因体重下降、全身系统性疾病等人群:PET-CT可以帮助寻找原因和鉴别诊断,提供更精准的临床信息,从而早诊断、早治疗。

  问题五:说起PET-CT,很多病人都有一个非常担心的问题,那就是PET-CT的辐射到底有多大?对人体是否真的有害呢?

  答:接受PET/CT检查确实会受到一定量的辐射,但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客观看待,因为抛开剂量谈辐射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接受一次PET/CT检查会受到多大剂量的辐射呢?

  PET/CT的辐射剂量来源于两部分,一是PET显像剂(18F-FDG),另一部分是低剂量CT。首先PET显像剂的半衰期都很短,比如18F的半衰期是109.8分钟,再加上人体的代谢,实际的生物半衰期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另外,显像剂辐射剂量的大小与其使用剂量相关,目前我们使用的全数字PET/CT,由于性能更优,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更低剂量的显像剂,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辐射剂量。对于一个70 kg体重的患者来说,显像剂所带来的辐射剂量约为在4.9毫西弗(mSv,衡量辐射剂量的单位)。而CT部分,则采用全身低剂量CT,远低于全身普通CT的剂量,所以一次全身PET/CT 检查致受检者总的有效剂量一般为 12~15 mSv,大约相当于一个部位增强CT的辐射剂量。

  所以,对于辐射问题,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在病情需要PET/CT检查时不必因为害怕检查的“辐射风险”而耽误及时的诊疗,当然也不能因为“低剂量辐射无害”而让患者做不必要的检查。

  问题六:直播间也有网友在问,有些患者想通过PET-CT进行癌症复查,是做局部检查还是全身检查比较好呢?它们的费用有区别吗?

  PET-CT检查一般可分为全身检查和局部检查。全身检查通常是指检查部位从头顶到大腿中段,一般不包括四肢,当四肢有受累时,应做从头顶到脚底的全身检查;而局部检查只针对身体的某一部位,比如头部、胸部、腹部、盆腔,检查范围比较小,局限性较大。

  通常来说,局部检查会比全身检查的费用略低一些。如果患者的全身情况已经明确,可以进行局部PET-CT检查。比如早期癌症患者术前已经进行过PET-CT全身检查,术后想了解一下治疗效果,可以进行局部检查明确疗效。还有部分患者,只需要明确某部位的病变,那么也只要进行局部检查即可。例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一般做头部检查即可;冠心病患者只做心脏检查。

  就大部分情况而言,还是建议做全身检查比较合适。这是因为:

  PET-CT一次扫描,可以发现全身的病变,有助于疾病的准确诊断和精确分期,从整体上去考虑和把握疾病;这也是PET-CT主要的优势。

  虽然肿瘤多数生长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但实际上这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尤其是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例如肝癌患者,原发病灶是在肝脏,但易发生胃转移、肺转移、骨转移等,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局部PET-CT来判断诊治是不全面的。

  通过全身检查可以找到肿瘤代谢最活跃的区域,为精准放疗锁定靶区,还可以准确的判断肿瘤的分期分型。而正确的分期分型是诊断肿瘤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能为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所以,做PET-CT全身检查能够监测到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会造成遗漏,安全放心。不过具体情况也要听从医生建议。

  问题七:一旦怀疑身体有这些疾病,需要做PET-CT检查,很多人都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做检查前有哪些准备工作和禁忌事项呢?

  答: PET/CT检查前准备一般包括:

  1、检查前一天和当天避免剧烈运动或其他强体力活动,比如体能锻炼、长时间走路、提重物等。

  2、检查前禁食、禁饮含糖饮料和水果4-6小时以上,也不要输用含葡萄糖的液体和药物,可以饮用白开水。

  3、检查当日不要穿带有金属拉链或饰品的衣物,不要佩戴首饰,天气寒冷时要注意保暖。

  4、PET/CT检查需要提前预约。

  PET/CT检查没有绝对的禁忌症,但糖尿病患者需要提前调整好血糖。此外,孕妇及哺乳期女士慎行此检查。

  问题八:在检查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情况,有的病人已经做了一次PET-CT检查,医生却让他别急着离开,需要做“延迟显像”,这是什么意思? 是检查失败了?还是病情很严重呢?哪些情况下需要做“延迟显像”?

  是的,有一部分患者在做完第一次PET-CT检查后需要做延迟显像。PET-CT检查是在注射示踪剂后40-60min进行上机扫描,第一次检查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60分钟左右,再次进行上机对特定部位进行扫描,就是延迟显像。延迟显像并不代表检查失败,与病情严重程度也没有直接关系。

  延迟显像的作用体现在随着时间延长本底组织FDG摄取减低,提高病灶检出率,常适用于:1.怀疑有隐匿病灶(如胃肠道及胆道系统等)。2.明确诊断后确定恶性病变范围。3.早期显像时病灶与本底组织摄取比较高的组织(如肝、脾),或者是通过时间延长增加排泄系统对FDG的清除(如泌尿系统)。4.用来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摄取,最常应用于鉴别泌尿系统和肠道的摄取。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理性的摄取会发生形态、位置或摄取程度的变化,但占位性病变通常很少发现如上的改变,从而可以鉴别二者。

  对于诊断,一般情况下,关注部位的FDG摄取值较第一次扫描增高,提示恶性可能大,降低则提示良性可能大。通过PET/CT检查,尽可能为检查者提供一个最接近病灶真实情况的显像,尽最大努力降低额外检查的费用。总而言之,延迟显像是对早期显像的补充,用于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最常应用延迟显像的脏器有肝、胃、泌尿系统和肠道等。

  问题九:PET-CT的诊断报告,为医生提供了准确治疗方案,也减轻了病人承受的痛苦,但是PET-CT检查报告单怎么看?很多人都不知道。徐主任,您来给大家简单讲一讲吧!

  通常 PET-CT 报告包括基本信息(包括患者信息、检查信息等)、简要病史、检查所见、影像诊断等部分,影像诊断就是PET-CT 检查的最终结论,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仔细阅读影像诊断部分即可。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病变处的 SUV 值。SUV是“标准摄入值”的简称,是PET显像中的半定量分析参数,其反应的是感兴趣区域中18F-FDG放射活度与全身平均放射活度的比值。通常将 SUV 值划分<5 为「低代谢」,5~10 为「中度代谢」,10~15 为「高代谢」,>15 为「明显高代谢」。

  临床通常取SUV值的大小来鉴别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并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SUV值越大,恶性程度越高,但并非绝对的。

  很多生理、病理及其他因素都会影响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如体位不适、肌肉紧张可出现相应部位肌肉生理性浓聚,声光刺激可引起大脑相应功能区代谢增高,化疗药物可引起骨髓及胸腺18F-FDG高摄取,炎症病变、增生活跃组织、某些良性肿瘤也可以引起18F-FDG高摄取,造成假阳性;某些恶性肿瘤如中高分化肝细胞癌、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一些低度恶性肿瘤等代谢不高,可出现假阴性结果;肿瘤较小、肿瘤坏死或肿瘤治疗后等也可以引起假阴性结果。

  所以PET-CT 诊断结论是PET-CT 诊断医师密切结合患者的病史、治疗史、手术史,以及检查检验结果等综合判断的结果。当对 PET-CT 报告有疑问时,应找专业的医师解读。

  问题十: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很关心一个问题,做完PET-CT以后,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辐射的影响呢??会不会带给身边人影响呢?

  答:之前说过PET部分所带来的辐射剂量是由显像剂18F-FDG所造成的,它在进入人体之后会经过肾脏/尿液排出,生物半衰期约为60 min。因此,通过多饮水多排尿,可以帮助身体加速排出显像剂,从而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一般认为10个半衰期之后,显像剂所带来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至于对于身边人的影响,据目前文献中的研究数据,PET/CT检查陪护人员受到辐射剂量约为0.02mSv,所以受检者对周围人员辐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对射线较敏感,一般在检查当天尽量避免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可以保持2 m以上距离。对于哺乳期女性,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若有临床指征确需进行PET/CT检查的,建议中断哺乳4个小时(18F-FDG)。对于成年人影响很小,一般无需刻意防护。

  问题十一:我们知道,PET-CT是当前最先进的诊断设备之一,那么这样说来,PET-CT真的是万能的吗?未来它在临床应用上,又会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虽然PET-CT是当前最先进的诊断设备之一,但是PET-CT检查也不是万能的。疾病,尤其恶性肿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一个PET/CT检查就能说明所有问题,医学上没有百分百准确的检查设备。PET/CT检查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少部分肿瘤的葡萄糖代谢低会导致显像的假阴性,如中高分化的肝细胞肝癌、肾透明细胞癌、消化道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其他一些低度恶性的肿瘤;2.对于一些感染性病变(如结核、真菌等),因为炎症区域内激活的炎细胞摄取18F-FDG增高,会被误认成为肿瘤病灶,造成假阳性;3.检查前短期内使用过升白治疗、血糖过高、未充分禁食、冬季未充分保暖导致棕色脂肪动员等,会引起“假阳性”或“假阴性”;4.目前PET-CT的空间分辨率有限,小于0.5cm的病灶由于分辨率有限也很难探测出来。5.由于正常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就很高,脑内的病变容易被掩盖,PET/CT对神经系统的病变存在一定局限性。

  PET/CT的优势是在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特异性代谢显像,更多的高质量的特异性放射性示踪剂和分子探针的开发和临床转化是未来PET-CT发展的关键,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除了用18F-FDG进行的葡萄糖代谢显像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MA)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API)已经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三者之间具有互补性,联合显像可以明显提高肿瘤病灶的检出率。未来随着更多的特异性放射性示踪剂通入临床,PET/CT的免疫显像、受体显像、氨基酸显像、胆碱显像等将在临床得到普及和推广,将极大的拓展PET/CT检查的适应症和疾病谱,助力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

  结语:好的,非常感谢徐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他的讲解,大家会更加了解PET-CT的相关知识。总之,PET-CT检查的辐射量在人体可接受的安全范围之内,总辐射剂量甚至比做一次增强CT还低。所以,大家不必过于担忧检查中的辐射问题。医生也会合理使用放射诊疗技术,尽可能降低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责任编辑: 孟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