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基层对话 > 正文

【华夏仲景国医对话】周留柱:一颗红心,照亮五十年的行医路,不辞辛苦,为百姓服务

发布时间:2020-07-21  来源:   
2020-07-21  健康大河南

  前言: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华夏仲景国医对话】栏目,我是主持人,我们现在的医疗卫生环境日趋改善,除了人们的意识提升外,还与基层医生的付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不辞辛苦,为百姓服务。今天我们就有幸请来了河南省禹州市颖川办事处的基层医生周留柱,来做客健康大河南直播间,分享关于中医的一些知识。

  本期要点:

  问题一:医生,据了解您今年已经69岁了,我们看到您仍鹤发童颜,那么您从医已经有多少年了?

  答:我从196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50年的从医生涯了,那时候的农村缺医少药,几个村都没有一个医生,后来遵循毛主席“626”指示精神,完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站,通过各公社、卫生院对各村推荐选派出来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医学知识培训,做农村“赤脚医生”,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用一根针一把草为群众治病。

  问题二:您刚才讲到当时一个村里需要选出一个人去学医,为百姓治病,那么您是怎样当选的?

  答:那个时候,经济不景气,医疗卫生条件差,家庭贫困,大家都没钱看病,饱受疾病折磨。我当时初中毕业,思想比较进步,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本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去报名参加的卫生员选举活动,愿意为周边的群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被村委会选派推荐去卫生院学习班学习。

  问题三:我们都知道,2020年的新冠疫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快速的控制,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您是如何看待中医药在本次疫情中的作用?

  答:中医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对瘟疫是有深刻的认识,中医多次战胜瘟疫,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 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所以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所以在今天,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同样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早期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通过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筛选出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问题四:那您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中医药的使用比例大概有多少?

  答:大约对半或者更高,一般碰到急性疾病用西药的比例高一些,但慢性疾病基本上都是用中药。急性疾病重要的快速减轻患者的痛苦,而西药的特点就是见效快,所以使用的比较多。对于慢性疾病有病程长,多脏器受损的特点,关键在于防治养。而中医药经过了两千多年的经验积累,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更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更有利于对病因复杂的慢性疾病综合治疗与康复。

  问题五:那老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可度现在怎么样?

  答:目前来看,老百姓对于中医药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之前百姓普遍出现的现象是觉得中药价格贵,见效慢,煎煮麻烦,不相信中药,不愿意吃中药,大部分人平时看病首选西药,西医治不好的病才会选择中医。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医保的广泛普及,吃的起中药已经不是问题了。同时2017年《中医药法》的实施和此次疫情,让中医药在国际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让百姓加深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或认同感。据统计中医药的拥趸已接近90%。原先不信任中医的人,也有近10%对中医药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仍然不了解和反对中医药者只剩下不到2%了。而对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调理的人群,中医药的认可比例则更高,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

  问题六:比较认可中医药在慢病中的作用啊,那都有哪些病被称为慢病?

  答:慢病一般是指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这也是平时百姓普遍认为的慢病。但其实慢病的范畴非常广泛,免疫力低下,女性的月经不调,男性的性功能障碍等等也属于慢病的范畴,同时也包括平时经常提到的“亚健康状态”,比如经常失眠,烦躁,疲惫无力,面色萎黄,手脚冰凉,腰膝酸软,食欲减退等。亚健康人群也是现在最为普遍的,经过全球性调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亚健康人群占总体的75%。如果如果长期得不到维护和改善,很容易转向患病的状态。)

  问题七:那这些病现状如何?你碰到这样的患者是怎么治疗的?

  答:目前对于心脑血管类的慢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有80%患慢性病,比如三高疾病,高血压人口有 2.7 亿人,全国每4个成年人就有1个高血压,高血脂的有 1 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 9240 万人,数目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并且这类疾病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86.6%。而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中,约有75%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对于慢性目前来说百姓的重视意识也有欠缺,比如糖尿病患病人群,由于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大多数患病者未被及时诊断,有超过60%的人在患上二型糖尿病后浑然不觉,直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后才去就医。所以目前的慢病防治仍需加强。

  目前我对于慢病的治疗上主要是采用中药调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对于慢病患者而言,病程时间长,身体受损严重,需要长期调理,中药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膏方产品。药王孙思邈曾评价说:三斤药材一两膏,调补结合百病消。膏方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只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膏方非常符合当前慢病调养的需要,也是我平时的治疗中是最主要的方法。

  问题八:确实是的,现在老百姓都不敢生病,因病致穷成了我们的一大难题。那像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答: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遗传,饮食,环境等等,但是最主要的是有四点:

  第一是工作、生活压力大,长期熬夜,酗酒。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熬夜到两三点已经是家常便饭,有的因为工作,有的因为过多迷恋影视、网络、游戏、歌厅、打牌、喝酒等各种娱乐,造成起居无规律,打乱生活规律。同时有的工作不得不去参加一些酒宴,特别是销售人员们会遇到更多的这些情况。长期的熬夜,过量的饮酒必然会损伤阴气,造成阴虚内热,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第二,不良的饮食习惯。很多上班族、白领早上不吃早餐,中午或者晚上为了方便都喜欢定外卖,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不用自己做饭、不用洗碗,但是外卖大多营养程度不高,长时间没有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之后,身体状况自然会下降。同时外卖中的脂肪,盐分都较高,加上运动缺乏,有的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糖尿病。

  第三,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人体90%的疾病都能通过情绪失调引发,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超过外部因素,因为在无觉知的情况下,情绪是时时刻刻控制着我们的神经,如果神经是一直紧张着,那么相应部位的肌肉就一直收缩着,绷紧着,血液循环就会受阻,导致微循环不通畅,然后新陈代谢产生的垃圾代谢不出去,营养不能充分供给,就容易出现疾病。

  第四,出现症状不重视,不求医。目前将近一半的人在生病时选择自行配药,有三分之一的人则根本不理会任何小毛病。许多人的疾病被延误就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令小病随时累积成大病。

  问题九:那关于慢性病的的预防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慢性病重要的是在于预防,也就是我们中医经常说的“治未病”的理念,防患于未然,这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家庭的医疗支出成本,也可以节约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因此,我给大家几点提议:

  第一,合理膳食。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搭配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障。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尽量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这是保障人体营养供应的根本。

  第二,生活规律,充分休息。尽可能的保证有充足睡眠及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并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劳逸结合。要学会科学生活,养成现代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适度运动,劳逸结合。办公族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建议可以在下班后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活动筋骨,能够帮助增强免疫力。

  第四,乐于沟通,心态积极。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及时沟通和疏导,要学会释放压力,多跟家人沟通,凡是要想开,要看开,不要造成“积郁成疾”。

  第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出现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不要一拖再拖,尽早治疗才能把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问题十:五十年的时过境迁,您觉得现在农村的医疗情况与您当时的医疗情况相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农村的医疗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赤脚医生到个体诊所再到现在的乡村医生,当时的农村医疗条件差,婴儿的成活率很低,十个小孩保全三个就已经很不错了。后来农村大力开展两管五改,进行爱国卫生运动,消灭传染病,把预防药送到田间地头,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 改革开放后,农村医疗合作站解散,个体诊所出现,农村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上门医生出现。现在,卫生条件,百姓意识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在预防疾病方面,现在的医疗设施也齐全了,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一应俱全,实行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并且六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去社区免费体检。

  本期嘉宾:

  周留柱:河南省禹州市颖川办事处的基层医生


[责任编辑: 田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