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同行】对话马伟峰:了解安全用药,这些“雷区”别再碰!
前言: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用药常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恰当地使用药品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然而,还有有很多人,因为缺乏合理用药的知识,不遵医嘱或不按说明书盲目用药,引起了药品的不良反应;还有些患者以服用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替代药物治疗,导致耽误治疗等。那么,如何才能安全使用药物?哪些用药误区是大家一定要避免的呢?
对此,我们邀请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任药师学信息组组长马伟峰,请他来给大家讲讲安全用药的相关知识。
本期要点:
问题一:安全用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除了规避风险、保证疗效以外,安全用药还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嘉宾:安全用药需要掌握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 读懂说明书,对症用药
很多人在不舒服的时候自己买药吃,自我药疗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不过,说明书上的适应证往往使用了较多的专业名词,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找药师咨询,不能糊涂地服用。
2.了解用法用量,正确用药
要读懂药物说明书中药物的服用时间、方法、剂量、频次以及有无特殊服用要求,并严格按照要求服药。
3.看清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
服用正常剂量的药物之后,可能出现的所有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都可称为不良反应。不要看到说明书上列了很多不良反应,就以为这药很危险。因为列出的不良反应不一定都出现。反过来讲,列出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也不一定就特别安全。而且,列出的不良反应越详细,在一定程度上还反应出药物已经作过了充分的药理和临床验证。
总之,在服药之前,大家要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状态。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须尽早就医。
4.留意贮存条件,看准有效期
密切注意说明书上注明的贮存方法、有效日期等信息。例如,药物要妥善保存,有的需要避光贮存,有的需要低温贮存,等等。保存药物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服用药物时,一定要看准药物的有效期限。过期药千万别吃,该扔就扔,千万别因小失大。另外,药品是有害垃圾,需要规范处理。
问题二:要想安全用药,第一步就是要认识药品,那么马老师,您来为大家讲一讲,如何正确认识药品?通过药品说明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呢?一定要着重看哪几个方面?
嘉宾:
1.关于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
药品可以流通,也可以买卖,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商品,但是药品种类复杂、医用专属性比较强,误用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致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随意购买和使用。
2.接下来谈谈药品说明书,对于药品来说,说明书就像新生儿的“出生证明”一样,是药品上市时就随身携带的。其中包涵了药品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是指导临床和患者正确用药的重要依据。无论是自己买的药还是通过医生开具的处方药,吃之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拿到药品说明书,我们应注意哪些内容呢?
(1)认清药品通用名称、商品名、商标
药品有通用名、商品名、英文名、化学名等。一种药品只有一个通用名,通用名和化学名世界通用,一般以英文和译文表示;商品名:各生产药厂为其产品取的名字。通用名相同(相同成分)的药品可能有多个商品名。不同的商品名,意味不同厂家的产品,也意味不同的品质。用药时要认准通用名或者化学名,避免重复服药,导致过量中毒。
(2)要明白药品中说的用法是什么意思
用法用量提示了药品的服用方式及剂量。患者在服用药品时,需严格按照用法用量项的描述服用。不能只看一天几次、一次几片,还要注意用药的时间和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
(3)分清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提示了服用药物后可能产生的副反应、药品不适宜应用于某些疾病、特殊情况或特定的人群及其他注意事项。
(4)要注意药品的贮藏
除了正确的选药和服药外,药品的正确贮藏也同样重要,关乎于药品的质量。每一种药都有相应的储藏要求,像胰岛素、活菌制剂、某些滴眼液等药品的贮藏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规定进行贮藏,不按照标示条件储藏、其安全性、有效性均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应用后易出现不良反应。
问题三:我们知道,药品是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带来一些不良反应。那么,如何避免或降低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良反应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应对、积极处理呢?
嘉宾: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是药三分毒”,也就是说只要是药物它都会有不良反应,药品的不良反应通常是指在正常的药效剂量下,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有害的作用或者是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这些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只能减少而不能杜绝,如何才能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滥用药、买正规药:不要自诊自治,不要随意购买药品。避免使用渠道不正的、不合法的药品,更不要以莫名其妙的食品或保健品代替药品。
2. 遵医嘱吃药:不随意更改用药时间、用药频次和用量。
3.用药前注意查看药品说明书中的用药注意事项。
在不良反应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应对、积极处理呢?
对这个问题应视不良反应的程度而定,有些不良反应很轻微,不需要特殊处理,而有些不良反应很严重,甚至可以致残、致命,应立即停药就医。
1.轻度不良反应:轻度不适,不影响正常功能,一般不需特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所需药理作用的直接延伸。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比较轻微,在患者耐受范围之内,如服用解痉药阿托品后引起口干,服用红霉素后出现轻微呕吐、腹部不适等,一般不需要作任何处理,停药后副作用就会消失。
2.中度不良反应:明显的不适,影响日常活动,需要减量/撤药或做特殊处理。如出现皮疹、荨麻疹和瘙痒,轻者停药后症状多可缓解,并很快消失;若持续不消失,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抗过敏药物等。
3.重度不良反应: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喉头水肿、剥脱性皮炎等,则需立即停药,并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
问题四:除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以外,保存药品也是一门学问,如果药品保存不好,会带来哪些影响,您也来为大家讲一讲,如何正确存放家中的药品吧,哪些情况下,药就不能用了?
嘉宾:药品的正确贮藏也非常重要,关乎于药品的质量。每一种药都有相应的储藏要求,像胰岛素,买回来还没开封使用的一般是2-10℃储存(也就是冰箱的冷藏室,患者朋友一定要搞明白冷藏与冷冻的区别,如果是冷藏的药品放到冷冻室了,低温也会导致药品药效的降低,特别是像胰岛素这样的生物制品),已经开封使用后的胰岛素就不能放在冰箱了,要常温,也就是室温保存。药品如果不按照标示条件储藏,其安全性、有效性均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应用后易出现不良反应。
药品储存的时候要注意说明书中规定的储存条件:
大家要明白药品不同存储温度的含义:常温:10~30℃;阴凉处:不超过20℃;凉暗处:避光且温度不超过20℃;冷处:2~10℃。
关于药品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这个问题:首先过期的药品肯定是不能再使用了,有效期内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也是不能使用了:
大家可以用眼看、鼻闻的方式,大致判断药品有没有变质,变质的药品就不能再用了。
没有糖衣、薄膜衣的普通片剂,如果有斑点、碎片、受潮、粘连、裂缝、变色、虫蛀、结晶、异味等现象,药品可能已变质,不能再服用了。
硬胶囊出现受潮粘连、破碎;软胶囊有破裂漏药、粘连、混浊、异味等现象的话,也不能服用了。
冲剂、散剂如果出现结块、异味、融化和发霉等现象。
合剂、糖浆剂则常体现为浑浊、有霉团、有异常酸败味,甚至是瓶口的标签发生了霉变和破损。
混悬剂、乳剂有摇不散的沉淀、分层、变色等现象,这类药品也不能再服用了。
软膏、乳膏、霜剂类药品有融化、硬结、渗油、变色、颗粒物、霉败和臭气,就不建议再使用了。
栓剂出现了变形、断裂的现象,眼药水、滴耳液出现结晶、絮状物、浑浊、变色的现象,还有外用贴剂出现起泡泄漏、保护层脱落、黏贴不牢等现象时,都不建议再使用了。
另外,带有定量装置的气雾剂或干粉吸入剂更应该注意,若是装置松动、损坏,药品剂量会失准,这种情况也不建议大家再使用。
问题五: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对于药品的服用,只需要依据药品说明书即可,但是一些特殊人群,例如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孕妇、儿童,他们在使用药物时,就需要格外小心,那么马老师,这些特殊人群在用药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嘉宾:一般说明书中都会有使用禁忌、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人用药的提醒,所以特殊人群用药前一定要注意看药品说明书。
如果说明书中相关内容标注不详或空的,或者用药禁忌或注意事项跟自己的症状相符的,用药前一定要咨询药师或医师,经过药师或医师评估可以使用后再使用。
问题六: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吞不下药丸,就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也有的人把胶囊剂去掉外壳再吞服,这在疗效上会有什么影响吗?这些药物设置这样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呢?
嘉宾:儿童一般比较适宜服用的剂型有口服液、混悬液、颗粒剂等,但是由于儿童生理特征的特殊性,儿童专用药研发难度比较大,因此儿童专用药普遍缺乏,有时候为了病情的需要大夫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给儿童开具一些不太适合孩子服用的药物,比如片剂或胶囊,这其中有些可能是肠溶制剂或是缓控释制剂,肠溶制剂主要是一些对胃刺激性大,或是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通过肠溶包衣或是肠溶胶囊做成肠溶制剂后可以降低药物对胃的伤害,提高药物的疗效。缓控释制剂是为了使药物更平稳的释放来降低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而设计的。如果破坏这些片剂或胶囊的完整性后,药物原有的肠溶或缓控释的作用就被破坏了,就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有些甚至会给身体造成伤害。因此片剂或胶囊能不能掰开或溶解后服用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品种和剂型而定。因此药物到底能不能掰开或是溶解后服用,在使用前需要咨询药师或医师。
问题七:有些患者因为担心药物疗效,想要更快让病情好转,就会选择自己搭配几种药物一起服用,这样的做法会有什么危害吗?哪些药物是禁忌同时服用的呢?
嘉宾:由于药物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复杂性,药物搭配也即联合使用有可能会产生增效、减轻毒副作用的目的,也有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此外,盲目联合用药会使用药品种偏多,使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增加,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增加。所以患者朋友在用药时不能盲目增减药物品种和用量,以免给身体造成伤害。药物是否能够搭配使用需要经过医药专业人员的评估。
比较常见的联合用药误区有:
1.中成药随意联合使用
抗病毒口服液+小儿感冒颗粒:
原因:抗病毒口服液和小儿感冒颗粒两种药物功效相同,组方中均含有广藿香、板蓝根、石膏,其中板蓝根性味苦寒,石膏性味大寒,叠加使用,小儿脾胃难受其寒。
2.中成药和西药随意联合
消渴丸+格列本脲
[消渴丸成分] 葛根、天花粉、黄、生地、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
两个药都有格列本脲,如果合用就可能导致低血糖
3.西药和西药之间随意联合
复方氨酚烷胺+板蓝根颗粒+扑尔敏+维生素C+对乙酰氨基酚
原因:复方氨酚烷胺制剂(片、胶囊、颗粒)均含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人工牛黄、咖啡因。
再联合使用扑尔敏和对乙酰氨基酚,会造成扑尔敏和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严重超标,扑尔敏的不良反应是嗜睡,扑尔敏致昏睡不醒的报道屡见不鲜,都是过量造成的。嗜睡不怕,怕的是不醒。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会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因此患者在用药时不能盲目的增减药物。
问题八:安全用药,除了关注药品说明书、遵医嘱用药以外,服药期间,饮食习惯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马老师,饮食对药物的影响大吗?哪些药物与食物是不能同时服用的呢?
嘉宾:凡人吃五谷杂粮,总免不了生病、吃药。服药期间搭配合理的食物,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其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两者配伍不利,药物的治疗效果将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不良反应,引起中毒。那么食物对药物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1. 茶水: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例如鞣酸、咖啡因、茶碱等,这些与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的疗效。
茶叶水中的鞣酸,与铁制剂中的铁离子结合,影响铁离子的吸收。鞣酸与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罗红、螺旋、阿奇)影响抗菌活性。也可影响茶中茶碱代谢,增加茶碱毒性(恶心、呕吐)。另外,鞣酸与生物碱(麻黄碱、阿托品、可待因、奎宁)、苷类(洋地黄、地高辛、人参、黄芩)会形成沉淀。
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刺激脑袋的中枢神经系统,使血压上升,也会产生利尿作用,并且咖啡因最终会在肝脏被分解代谢掉,而许多药物可干扰肝脏有关机能,继而提升咖啡因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而增强咖啡因的作用,例如环丙沙星、西咪替丁和口服避孕丸等。另外,咖啡因与催眠药(地西泮、硝西泮、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的作用相拮抗。
茶碱会妨碍利福平吸收,还会影响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另外,茶叶中咖啡因、茶碱与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相悖,饮茶后服用抗抑郁药容易造成过度兴奋、血压升高。
2. 酒,不仅是烹饪环节里,也是现代社交、应酬不可避免的一样“食物”。
酒精,即乙醇,是一种药剂,又是酒和酒精饮料的主要成分。
乙醇在体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代谢为乙醛,有些药可抑制酶的活性,干扰乙醇的代谢,使血中的乙醛浓度增高,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表现有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气促、嗜睡、血压降低、幻觉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所以在用药期间千万不要喝酒,特别是使用抗滴虫药甲硝唑、替硝唑,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药物期间。
另外许多抗凝药、降血糖药、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硝异梨醇)、抗组胺药(如异丙嗪、苯海拉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眠尔通)等也能抑制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从而增加酒精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3. 果汁:
西柚汁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案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西柚汁可以抑制肠道中一种酶,该种酶可减低药物的代谢,并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其中,可能与西柚汁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范围甚广,如他汀类的降胆固醇药、降血压药(例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等钙通道阻断剂)、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丸、三环类抗抑郁药(例如阿米替林和氯米帕明)、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斥的环孢菌素、抗疟疾药物(即奎宁)等药物。
此外,苹果汁和橙汁也可能与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这两种果汁在体内常与药物呈敌对状态,相互竞争着要被身体吸收,可能导致药物被吸收的水平下降。
4. 一些食物,例如豆类和豌豆、坚果、水果(如香蕉、橙、牛油果)、绿叶蔬菜、白扁豆和代盐,都含有丰富的钾。钾是保持人体体液和电解质平衡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人体钾水平若出现紊乱,可引致恶心、呕吐,甚至引发心跳骤停。有几类药物会增加体内钾的含量,包括用于降血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例如卡托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用于治疗心脏衰竭的地高辛,以及保钾利尿药氨苯蝶啶等。服用这些药物时,应避免进食大量高钾的食物及汤汁、果汁。
问题九:随着医学发展,药品的功效越来越强,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的介绍却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几个字:一次×片,一日×次,那么服药时间和次数对药品疗效是否会有影响?“1日3次”是否就一定是“三餐前后”呢?
嘉宾:服药次数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药物剂型决定的。服药时间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来决定的。药物在体内只有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才会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如果浓度过小不起效,浓度过大又会造成毒副作用,因此服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药品说明书或是医师处方规定的用法和用量服用。
服药时间比较典型的案例有:长效降压药:人体血压在早晨和下午各出现一次高峰,每日仅服1次的长效降压药者宜在早晨8时左右服用,如果不在这个时间用药的话就会导致血压波动比较大。
另外还有降压药卡托普利片,胃中食物可使本品吸收减少30%~40%,因此宜在进餐前1小时服用。
关于吃药次数,很多人的理解就是我们在药盒上常看见的1日1次,1日2次,1日3次。1次的话,一般都是随便什么时候吃,2次的话是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3次的话都是随三餐,其实啊,这是一般服药的常见误区。说明书中所指的1日1次、1日2次或1日3次是相对于时间来界定的,吃药时间应该是每隔24小时、12小时或8小时服1次药,也就是说1日3次服药,应该为每隔8小时吃一次药。考虑到人们的作息规律服药时间应该这样安排:早上7点,下午3点,晚上11点。对于不能早起的人来说,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您只要把吃药的时间相应推后,遵守8小时一次服药的原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早上8点起床吃药,相应的第2次第3次服药也推后1小时,吃药时间为下午4点和晚上12点。
问题十:除了医生开药以外,对于感冒、发烧这样一些常见病,很多患者都会选择自行前往药店购买药物,那么在自行购买药物时,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又有什么区别呢?
嘉宾:1.要有正确的购药意识,不要盲目迷信药品、保健品广告和熟人的用药经验,因为每个人的病情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也存在个体差异,另外要认识到药品在发挥正面疗效的同时也会发挥不需要的药理效应如药品不良反应。
2.要去正规的药店和医院购药,最好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
1. 购买方式不同:处方药需要通过专业医生开具处方,在医院购买;而非处方药可以在药店自行购买。
2. 包装标志不同:非处方药外包装上有OTC标志,分为甲乙两类;处方药没有OTC标志。
3. 使用方法不同:非处方药可以自行根据说明书使用,如感冒药等;处方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抗生素等。
4. 药物特性不同:非处方药适用人群广,副作用相对较少,药性温和;处方药专业性强,如化疗药,副作用明显。
5. 药物种类不同: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较安全;处方药分为六大类,如麻醉处方、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等。
问题十一:通过您刚刚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安全用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在节目的最后,您来为大家讲一讲,怎样提高大众安全用药的意识?还有哪些用药误区是需要大家避免的呢?
嘉宾:我先讲一下其他一些常见用药误区:
1. 迷信保健药和广告药物:现在很多老年人都非常关注养生类节目,或相关信息和广告。但因为对那些过度宣传无从辨认,导致有的老年患者偏听、偏信广告药物,认为最新的、最贵的药物才是治病的最好药物。
2. 迷信中药最安全:中药如果过量服用或是盲目多药何用也会产生毒副作用。
3. 滥用抗生素:部分患者在发生流鼻涕或打喷嚏后,就随意使用抗生素;或体温刚超过37℃,在不知道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就随意使用抗生素。
4.药物更换过频或突然停药: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任何一种药物的起效都需要一定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有时候却急于病情好转而频繁地更换药物。
出现上述误区的原因就是患者的安全意识不强,那么公众如何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呢,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
1.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2. 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或药店;
3. 用药前要养成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好习惯,特别是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师
4.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不要盲目随意用药、增减用药时长和用药剂量
5. 不盲目迷信广告和保健品。
结语:好的,非常感谢马老师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他的讲解,大家会更加了解安全用药的相关知识。总之,药品能够解除病痛、挽救生命,但不合理用药也会带来新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掌握合理用药的知识与原则,对于更好地抗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本期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