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内容推荐 > 正文

【豫医讲糖N0.10】预防糖尿病,全家齐动员

发布时间:2021-04-20  来源:   
2021-04-20  健康大河南

  前言:今年4月7日刚度过“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应对糖尿病”,主要目标是扩大糖尿病预防、加强护理、增强监测。

  2021年全球估计约有3.47亿人患有糖尿病,目前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糖尿病更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一。据资料显示,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糖尿病之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因为糖尿病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都让我们无法不正视这个疾病。希望通过今天这个节目,能使广大观众了解一些糖尿病的预防知识,能够降低全社会的糖尿病发病率。

  对此,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全忠,鹤壁市鹤煤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风梅,鹤壁市淇县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树英,鹤壁市浚县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世磊,做客演播室。

  本期要点:

  问题一:目前在我们国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是逐年攀升的趋势,大家提到这个疾病真是“谈糖色变”,因为糖尿病确实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给许多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通过我们前几期的访谈,“豫医讲糖”也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我们这期节目将结合“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和大家谈谈糖尿病的预防,下面请徐教授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糖尿病?

  答:想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了解糖尿病,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糖尿病有两方面的发病因素,一是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的子女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正常人要高两到三倍,另外一种是环境因素,如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人群的逐步增多、人口的老龄化等等,在一种因素或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降糖物质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了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药物或疾病等引起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这四个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占到了90%以上。

  了解了什么是糖尿病,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糖?简单说血糖即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通常指血浆静脉葡萄糖。正常人的血糖:空腹<6.0mmol/L,餐后2小时<7.8mmol/L。血糖有三个来源:1.我们进食的食物,这是血糖的主要来源;2.肝脏储存的糖原分解,这是维持空腹血糖稳定的关键;3.新合成的葡萄糖,即非糖物质比如蛋白质、脂肪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血糖亦有三个去路:1.给我们提供能量;2.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3.转化为其它的非糖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等。

  对糖尿病的症状我们还应该了解,以便尽早发现糖尿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不典型症状有:头晕、乏力、皮肤瘙痒、反复的感染等,但我们还应该知道,50%以上的糖尿病没有任何症状,而是靠体检发现的。

  问题二:既然我们知道了糖尿病的定义,做为现在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年轻化,许多80后、甚至90后都成为了“小糖人”,严重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健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预防糖尿病?

  答:这个问题主要有涉及四个方面:①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滕卫平教授团队最新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高达1.22亿以上;②提到"糖尿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中老年人群。但是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发现,近年糖尿病患病率快速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不少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在体检中发现血糖升高,已成为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人群;③在过去30年期间,中国的生活水平和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人口老龄化也随之而来,因为糖尿病是终身性的慢性疾病,很多糖尿病人的病程会随之延长,现存的糖尿病人会越来越多;④慢性高血糖可以导致各种脏器,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脑血管的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由糖尿病引发的慢性并发症很多,累及全身的器官和组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另外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感染等。

  问题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诉求,但是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困扰,糖尿病作为一种高发性疾病,在平时有什么好的预防手段吗?

  答: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到糖尿病的预防,首先要看糖尿病的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多的,大致要占糖尿病的90%以上。1型糖尿病相对来说比较少,特殊类型就更少了。因此我们从糖尿病发病的病因上而言,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2型糖尿病的预防。

  ①说一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前是要经历一定的高危阶段,比如: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没有糖尿病之前,已经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甚至包括有些胆结石的患者,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那么未来胰岛β细胞衰退的几率就很大;②预防糖尿病还要从合理的生活方式入手,比如:科学饮食、规律运动、保持标准体重等。糖尿病在发生发展过程常经历三个阶段:正常血糖-正常糖耐量阶段、糖调节受损阶段、糖尿病阶段。③再聊一聊药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2型糖尿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应做为首选。对执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有困难者,推荐早期使用药物干预。目前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吡格列酮与利拉鲁肽等。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波动、医疗条件等因素,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决定干预药物:二甲双胍有明确的预防糖尿病的作用,美国DPP研究发现二甲双胍组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31%,如果年龄>60岁,或者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人群,二甲双胍干预效果较差;STOP-NIDDM研究发现阿卡波糖显著降低糖耐量异常(IGT)人群新发糖尿病风险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噻唑烷二酮类和利拉鲁肽同样也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问题四:我们平时总说生命在于运动,说到运动大家想到最多的还是保持体型的作用,对于预防糖尿病运动能有什么作用呢?那些运动方式最好呢?

  答:对于预防糖尿病,运动的好处太多了。运动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减轻体重,维持理想的体重; 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等。

  当然,运动也是要讲究科学的,因为不当的运动时会引起机体其他伤害的,比如:肌肉和韧带的拉伤、关节的过度磨损、脏器负担加重等,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同时运动是要细水长流的,所以建议大家在运动时要牢记前中后:运动前热身、运动过程中要量力而行、运动后放松活动。做到一三五七九:一是说的饭后一小时,因为饭后一小时是血糖的高峰期,运动更有利于血糖平稳和预防糖尿病。三是运动三十分钟,每天运动时间3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因为脂肪供能在运动后15至20分钟才开始启动,运动持续30分钟以上才能起到健身控制体重的效果。五是指一周运动至少五天,我们每周有氧运动时间保证150分钟,有效运动包括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七是指的运动强度,我们运动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安全的呢,有个小公式大家可以记一下:心率达到170-年龄,比如:一位40岁成年人,在运动后监测最佳心率170-40=130(次),或者我们运功后感觉微微气喘,已经出汗,还能和身边的人正常交谈,但是唱歌会感到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这个强度就可以了。九表示长长久久久的意思,只有坚持长久的运动才能改善心肺功能;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含量,改善体型;减低血压、血脂,更好的预防糖尿病。

  那么什么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形式多样,比如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等;较强体力活动包括:舞蹈、有氧健身、慢跑、游泳、上坡骑车。每周最好进行2次轻或中度的抗阻运动,比如举重训练。在运动期间可以和专业人士“量身订做”一份适宜的、具体的运动计划,制定容易实现的短期及长期目标,这样您会感觉更加有信心。

  问题五:运动贵在坚持,我知道在糖尿病医生口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管住嘴,迈开腿。这句话讲的是吃动结合,民以食为天,我们要如何吃才能预防糖尿病呢?

  答:科学饮食对于疾病的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对于吃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吃饱的层面,大家更关注的是怎么吃好,怎么吃的更健康,吃的健康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营养均衡。科学的饮食有助于维持合理体重、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科学饮食的制定原则是: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超重或肥胖者适度减重。每天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身体必须的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主食,包括米、面、谷物类,主食最好能粗细搭配,粗细粮的搭配比例是2:3,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有一定膳食纤维的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总量要占到我们全天食物的50~~60%。蛋白质的摄入主要来源于肉蛋奶和豆制品,要占到全天食物总量的15~~20%,肉类不仅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也含有一定的脂肪,因此我们选择肉类时最好选择瘦肉,白肉比红肉更好,比如鱼和鸡胸肉就比牛、羊、猪肉的脂肪含量低,鸡蛋牛奶不能少,蛋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黄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卵磷脂,牛奶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剂。豆制品的脂肪含量更低,也是优质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脂肪摄入主要来源于食用油和坚果类,要低于每天食物总量的30%,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天的油控制在25~~30g,建议大家选择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因为植物油的热量没有动物油高,而且植物油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也比动物油快,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有:干豆类、坚果、玉米油;富含但不饱和脂肪酸的有:橄榄油、花生油、芝麻油。应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另外,盐分的摄入量要控制在每天6g以内,1个啤酒瓶瓶盖的盐 ≈ 6克,维生素主要来源于蔬菜和水果,蔬菜中含水分多,能量低,富含植物化学物质,是提供微量营养素、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重要来源,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最好深绿色蔬菜约占一半。总结起来健康饮食就是:一杯牛奶二两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都吃够,蔬菜多吃绿色的,水果选择糖低的。所谓“病从口入”,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身体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

  问题六:好习惯蕴藏着大健康,中国的饮食文化闻名世界,小到蹒跚学步的孩童,大到耄耋之年的老者,对于食物色香味的要求也是蛮高的,中国做菜的方法也是变换多样,我们在知道了如何选择食物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烹饪方法的不同会不会对食物造成影响呢?

  答:这个问题提的很专业,这个问题也是老百姓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一般大家关注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热量的高低,不了解烹饪方法的不同也会对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热量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营养学的角度讲,推荐大家采用炖、清蒸、烩、凉拌、煮、汆、煲的方法,优点是:营养成分损失少,不增加脂肪,容易消化吸收,清淡爽口。不推荐的烹饪方法是:炸、煎、红烧,缺点是:对蛋白质、维生素破坏多,肉中脂肪过度氧化,产生致癌物,增加脂肪和热量。我们就用餐桌上常见的排骨举例吧,清炖排骨不仅会保留瘦肉中的优质蛋白质,制作过程中不用油,也减少了热量的摄入。如果是红烧排骨,那么肉类在经过油的高温炸制时会破坏掉其中的蛋白质,而且油脂过高也会造成热量增大,我们在吃的时候即没有营养,还对血糖、血脂不利。另外有些调味品的热量很高,如辣酱、甜面酱、麻酱等,用醋、柠檬汁替代将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选择科学的烹饪方法也是很重要的。科学饮食的总原则:控制总热量,保持收支平衡;均衡营养,粗细搭配;高膳食纤维饮食,帮助减肥和通便;饮食清淡,低脂少油,少糖少盐;限制饮酒,坚决戒烟。

  问题七:动起来才健康,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肥胖带来的疾病也接踵而至,通过“管住嘴,迈开腿”维持标准体重是不是也能预防糖尿病呢?

  答:肥胖人群也属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减肥是很多成年人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话题,标准体重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健康的基石。我们判断是否肥胖有个公式: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判定标准:BMI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18.5-23.9之间为正常,<18.5为消瘦,理想体重(公斤)=实际身高(cm)-105。

  我国成年人常见的是肥胖是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体型呈“苹果型”。腹型肥胖的判定标准是:腰围:男性 ≥90cm,女性 ≥85cm。

  体重超标会引起脂肪细胞分泌多种有害物质,阻碍胰岛素在体内发挥正常作用,在我国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显示超重和肥胖时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体重减轻5%-10%可明显改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肥胖的患者体重每降低10kg减少50%的糖尿病发生风险。比如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是一项大型的糖尿病预防研究,也是第一个观察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否能够延缓糖耐量异常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示早期对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患者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本期嘉宾:


[责任编辑: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