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内容推荐 > 正文

【对话儿科好医生】对话朱珊、黄可丹、陈团营:春季调理正当时,疾病防治不放松

发布时间:2021-04-07  来源: H--健康大河南   
2021-04-07  健康大河南

  前言: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是生长的“黄金季节”,小儿的生长发育最快,但民谚有:“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的说法。冬春交替时,气温乍暖还寒,反复无常;春季也是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及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所以,要顺应时令变化,重视春季的调理养护,让孩子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健康成长,同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到了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朱珊教授、儿科副主任黄可丹教授及儿科副主任陈团营教授座客演播室。

  本期要点:

  问题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家长喜欢带孩子出去踏青,挖挖野菜,摘摘草莓,可是有些孩子回来后晚上就出现流鼻涕、咳嗽,第二天甚至就发烧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带孩子出去玩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请朱主任讲一下。

  朱珊: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中医认为人与天时相应,故春季孩子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也活跃起来。这时候增加户外活动,带孩子到室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可以更好的促进气血的运行,舒展筋骨,促进生长。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补充维生素D,来摄取钙和磷,让骨骼长得更结实,对增强免疫力也有好处。但是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黄帝内经》指出:“风者,百病之始也。”早春气候多变,冷暖莫测,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而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加之孩子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容易被外邪侵袭。肺为娇脏,它的功能就是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所以外感风邪最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系而发感冒,咳嗽,甚至导致肺炎等疾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老来无病”从古至今,医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功能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原先处于“冬眠”的肌肤在春天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导致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入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病 。那么“春捂”应该捂哪里呢?一是捂腹:肚脐(中医的神阙穴)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二是捂背: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而患病。三是捂脚:人体四肢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特别是双脚,容易受到风寒侵袭,所以要注意局部保暖,防止旧疾复发,可以经常搓搓脚心或泡泡脚等。

  但是有的家长也很困惑:我的孩子穿这么多,怎么还会生病呢?其实,这个“捂”也是大有讲究的。特别是近年来,明显感觉到春季气温的变化更加多端,常常是今天还冷得让人发抖,第二天就阳光和煦(xu),气温直逼20℃,这种情况下,一味的“捂”就可能导致孩子衣服太多,太热了,反倒容易引起患病。就像主持人刚才提到的情况,孩子白天出去玩,晚上回来就患病了,有可能就是孩子穿的太厚,满头大汗的玩耍;风一吹,很容易感冒的。我们有两个建议,第一个是如果温度稳定在15℃以上,那么就不用给孩子再“捂”了;第二个是如果昼夜温差在8~10℃,那么给孩子增减衣物还是要小心。另外,家长给孩子准备衣物时,因宝宝年龄较小,生活能力不强,最好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比如加件卫衣或马甲等,早上可以多穿点,到了中午可以把外套脱掉,酌情调节。

  问题二:脾胃乃后天之本,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春季小儿脾胃病也常见,在春季调理孩子的脾胃也是重中之重,那么脾胃虚弱有哪些表现?脾胃虚弱如何调理?能不能推荐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调理脾胃的推拿手法呢?下面请黄主任讲一下。

  黄可丹: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如果家长护理不周,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是某些疾病(如慢性肺炎)后容易引起脾胃损伤。脾胃虚弱的孩子多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出现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有白点,还有经常出现发作性脐周疼痛,时轻时重。脾胃虚弱偏内寒的患儿除了有上述症状外,食欲虽好,但是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泻。脾胃虚弱偏内热的孩子则食欲不佳,大便干燥(两三天一次),此类患儿多因喜食零食或辛辣之品所致。

  预防脾胃虚弱家长一定要合理喂养,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要滥用清热泻火类药,以免苦寒伤胃;不过食零食。脾胃虚弱偏内寒的患儿要养成吃热饮的习惯,不可过多食用酸奶,以免破坏肠道酸碱平衡。可以多吃山药、芋头、南瓜、薏米,少吃油腻生冷之品。家庭用药可用参苓白术散、婴儿健脾散等温中健脾药。脾胃偏内热的患儿要少吃干燥、油炸、辛辣食物,不过量喝流质蛋白饮料,多吃山药、南瓜、胡萝卜、海带等食物。家庭用药可选清热消食药物。家长要切记,不可因宝宝大便干,而长期使用寒凉类药物。

  家庭推拿手法:捏脊疗法:具体做法是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拇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长,然后捏起儿童背部皮肤约0.5~1厘米,从下往上推进。如此反复3遍即可。捏脊推拿使人体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周流如常,同时可以调整胃肠功能,健运脾胃,帮助消化,改善食欲,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清胃:位置: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由腕横纹推至拇指根。功效:清胃热,降呕逆,治疗呕吐,厌食,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等。

  补脾:位置:拇指桡侧赤白肉际由指端至指根,屈指由指端至指根为补脾,指根至指端为清脾。功效:补法能健脾壮气血,燥湿止泻;清法能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艾灸足三里: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坚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揉神阙(肚脐)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温阳散寒、补益气血。配合艾灸肚脐,用艾火的药力养护脾胃,效果会更好!

  问题三:有些宝妈反映进入春天后发现宝宝们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发火,晚上睡眠也不踏实,这是怎么回事呢?请陈主任讲一下。

  陈团营:春季为一年的开始,中医认为,肝旺于春,也就是说肝脏对应一年四季的春季。春季阳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而多风。所谓“天人相应,同气相求”,春季在人体则与肝相应,肝气在春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所以说春季多可见到肝之病变。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脏与木的特性相似,也就是说“肝属木”,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肝的特性是喜欢疏达、调畅,某些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肝气的不舒畅,不调达。从小儿的生理方面来讲,本身就具有“肝常有余”的特点,所以说宝宝春季更容易发脾气。此外,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和脾土是相克的关系,也就是说有制约和约束的关系。肝气过旺,疏泄太过,会出现肝气犯胃、肝气乘脾的病理状态,也会影响孩子的脾胃功能。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说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出现晚上睡觉不踏实的情况。

  春天人的情绪容易兴奋,起伏比较大。人的心情变化就好像天气一样,春风和煦、微风轻拂时,情绪会开朗、会舒畅;如果心情不好,就像狂风大作的天气那样,会吵闹,会抑郁。对于孩子来讲,由于脏腑稚嫩,调控能力不足,情绪波动会更厉害,所以说我们要更多地去包容孩子,尽量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消除不安,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关心,而不要过多地激惹孩子,遇到孩子哭闹时,不要责备、惩罚,因为我们的不冷静会令孩子更加的不安。

  传统习俗认为,芽苗类的食物最具有升发的特性,入春时节吃这些食物,有助于阳气勃发,生机旺盛,加强升发的力量。民间有立春吃春饼、春卷的习俗,也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早春时节,我们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芽苗类的蔬菜给孩子吃,比如:豆芽、香椿芽、荠菜、春笋等等。此外,古人还有“造五辛盘、以五香沐浴”的习俗,我们也可以效仿,可以给孩子佩带一个小香囊,多闻一闻花香之气。或者用一些草本香料,比如青木香、白芷、桃枝皮等煮水,加入浴缸中孩子洗澡,这样既可以养生,又可以增加乐趣。

  问题四:春天生机盎然,草木方萌,百花争艳,多么美好的景象,有些孩子却不敢出门,出去后不是打喷嚏,流鼻涕就是眼痒,皮肤痒,甚至浑身出现皮疹,这是什么原因呢?该怎么预防呢?下面请朱主任讲一下。

  朱珊:春天空气中花粉、粉尘的含量会明显升高。再加上刚刚换季,人体还没有完全适应,且外出活动增多,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遇到花粉、灰尘、冷风或刺激气味,就会出现喷嚏、流涕、气促、腹泻、皮肤出现红疹或红斑等过敏反应。“邪之所凑(cou),其气必虚”,这是中医对疾病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按照这个思路认识过敏,过敏源就可以看做外邪,这种外邪是相对的;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过敏源才可以侵犯人体,从而出现正气抗邪、邪正交争的一系列过敏表现。中医认为过敏患儿属于肺脾气虚,伏热内潜的体质。儿童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而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这种生理特点说明孩子有肺脾不足的状态,并且年龄越小越容易肺脾气虚。肺气和脾气生成卫气,卫气具有抵御外邪的能力,卫气不足,孩子容易感受外邪(过敏源)而患病。

  我们在临床通过观察,发现过敏的孩子大多体有伏热,热邪潜伏在体内,伺机而发,当遇到过敏源时,体内的伏热被引发,如果孩子肺系的功能较差,即可发生一些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咽炎、咳嗽、哮喘等;脾主运化水湿,肺主皮毛,如果孩子肺脾功能较弱,则易发湿疹、荨麻疹;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大肠传导糟粕,若孩子消化系统功能较差,则易发过敏性胃肠炎。

  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我们主张在发作期:以治病为主,兼调体质。采用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方法,用中药内服,配合熏洗,穴位贴敷、推拿、脐灸等办法来控制症状和调理体质。那么缓解期:则多用调理体质(补肺健脾,清透伏热),预防复发的治疗原则。采用内服膏方配合推拿、贴敷(三伏贴,三九贴)、脐灸、足浴等调理患儿体质,体质趋于平和了,就可防止或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改善体质,大多数孩子都能降低敏感性,减少严重过敏病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对粉尘敏感,要注意远离粉尘或刺激物,外出时要正确佩戴口罩,减少皮肤的祼露。每次给孩子洗脸、洗澡后,都要及时涂抹比较温和的护肤霜,特别是脸颊、手背、脚踝等暴露的部位。并让孩子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过,高甜度、高浓度的饮料或果汁不要喝的太多。养成早睡早起,合理膳食的好习惯,积极锻炼身体,身体的免疫力提高了,过敏的机会也会随之降低。

  问题五:春天也是小儿哮喘的多发季节,中医在治疗和预防哮喘方面有哪些优势?下面请黄主任讲一讲。

  黄可丹: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唇周发绀、不能平卧。素有家族遗传史或为过敏体质,遇上气候骤变,寒温失常而引发。鱼腥发物、花粉、绒毛及特殊气味,也是诱发因素。本病四季都有,好发于春秋两季,春季由于天气干燥,风沙较大,再加上花粉传播,柳絮纷飞,容易导致小儿哮喘发作。在治疗方面,中医既有攻邪,又注重扶正,和西医不同的是除了缓解哮喘症状外,还注重缓解后的体质调理,增强免疫力,增强适应性,改变易过敏状态,通过综合调理达到根治哮喘的目的。哮喘发作时要急则治其标,以宣肺、化痰、定喘为治疗原则,常用药方为麻杏石甘汤加减。一旦哮喘停止,当从因进行治疗,临床上最常见就是肺脾气虚,患儿常表现为面虚无华、食少纳差,疲乏无力,出汗比较多,容易发生感冒,大便稀溏或者大便次频,量多,应当以补肺固表,健脾益气为治则,应用玉屏风散和参苓白术散加减。如果是因过敏因素引起的,应当以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为治疗原则。同时配合中医特色治疗如捏脊推拿,中药足浴,膏药贴敷,能有效控制症状,还能调理小儿脏腑功能,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减少哮喘发作频率。冬病夏治和冬病冬治就是采用三伏贴和三九贴,在孩子没有发病时进行治疗,起到预防、治未病的作用。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因此选择合适的食物跟药物搭配,对小儿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中医治病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在选择食疗药物前,一定要明白儿童属于哪种类型的体质,下面介绍几种临床常见证型的食疗方法:

  1、猪肺萝杏汤:猪肺100g,白萝卜50g,杏仁6~9g,猪肺洗净切成小块,白萝卜切块,杏仁去尖去皮,加水煮至熟烂,适用于寒性哮喘患儿(痰白清稀,流清涕);

  2、鱼腥草丝瓜汤:鱼腥草50g,丝瓜50g,鱼腥草切段,丝瓜切片,常规烹饪方法制成汤,适用于热性哮喘(发热,咳嗽气喘,喉间痰涌,吐痰稠黄)

  3、虫草瘦肉汤:虫草5~10g,瘦肉150g,将瘦肉切成块,加入虫草,炖服,适用于虚证哮喘(咳嗽无力,反复感冒,形体消瘦);

  4、五豆粥:有的家长不知道儿童属于哪种类型的哮喘,还有一种通用方法,五豆粥,即青豆、绿豆、黄豆、白扁豆、黑豆加米煮粥,具有良好的健脾和胃、补肺益肾功能。

  问题六:有些宝妈非常苦恼,孩子隔不了半个月、一个月就要生病,轻则感冒,重则肺炎,感觉天天都在吃药,这些宝宝是怎么了?中医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呢?请陈主任讲一讲吧。

  陈团营:作为儿科医生,我们非常理解家长的苦恼,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医学上讲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症状,本病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其中1~3岁的幼儿发病率最高,它的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出现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一年内发作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比如说3岁的孩子一年患感冒超过6次,或者一年患肺炎超过2次,就达到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反复呼吸道感染如果迁延不愈,正气不足,患儿抵抗力会更加下降,容易变生其他疾病,比如咳喘、心悸、水肿等,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呼吸道畸形、免疫功能紊乱、过敏体质、营养不均衡、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相关。此外,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临床上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等因素,也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高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关联。中医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禀赋不足、体质柔弱,或者喂养不当、脾胃受损,或者顾护失宜,不耐寒热,以上都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如果孩子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发病多为虚证;如果邪热内伏,遇外感而发,则发病多为实证。中医治疗上常以健脾补肺、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为基本治疗原则。感染期主要是治疗原发病,根据病情辨证论治。若以热证为主,治疗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基本治法,常用中药方剂银翘散加减治疗。缓解期则以健脾益气为主,常选用中药方剂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平时可以用一些清热、养阴、润肺的中药,比如麦冬、菊花、胖大海等泡水代茶饮。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配合小儿推拿、捏脊疗法、艾灸、中药贴敷等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同样有较好疗效。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冬病夏治、冬病冬治”,也就是每年三伏、三九期间应用“三伏贴、三九贴”进行贴敷,也比较适用于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此外,饮食调护也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也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春季万物萌动,阳气升发,儿童饮食要以“健脾扶阳”为原则,不贪生冷,不吃过饱,不偏食辛辣油腻,要保证膳食营养的均衡。可适当吃一些鸡鸭鱼肉、鸡蛋和豆制品等,以及时令蔬菜和瓜果。蔬菜中的维生素对孩子的健康有益,其中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和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可以多吃青菜、小白菜、雪里红、青椒、番茄等,这样可以补充维生素C。另外,维生素A的缺乏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分化异常,粘膜免疫受损,抗病能力降低,孩子的易感性增加。胡萝卜、苋菜及一些黄绿蔬菜维生素A含量相对较高,建议多给孩子食用。除此之外,微量元素对于儿童健康也很重要,可以给孩子食用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等,这些食用菌含有丰富的铁和钙,能促进生长发育,还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除了饮食调护之外,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还要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比如对于有佝偻病的患儿,要积极补充钙和维生素D;有贫血的孩子,要积极纠正贫血。

  问题七:随着天气变暖,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渐增多,很多小朋友会利用周末春游,我们知道春季也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下面请朱主任讲一讲春季容易出现哪些传染病?家长该怎么识别、预防?

  朱珊:儿科的传染性疾病是比较多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冬春季节发生,尤其是春季,更要加强传染病的防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有: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痄腮)、水痘等。

  近年来,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加强,儿科的麻疹病人较前明显减少,但仍需提高警惕,尤其是那些因为有基础疾病或者高敏体质没有正常接种疫苗的孩子更需做好预防工作。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临床上如果孩子持续发热三四天不退,发热同时身上出现红色的皮疹,这个时候就要高度警惕是不是麻疹。麻疹这种疾病在出疹之前不易明确诊断,但是本病早期有一些表现大家要注意了,比如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比较明显的同时,患儿伴有怕光,流泪,泪水汪汪和持续高热的症状,这就是麻疹早期的常见表现。此外,在出疹前的24~48小时在患儿口腔黏膜近臼齿处可以见到麻疹黏膜斑,麻疹粘膜斑容易和鹅口疮相混淆,也会给诊断带来一些困难。所以当孩子高热不退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除了麻疹之外,临床上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叫猩红热,它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是发热伴有咽喉肿痛,或扁桃体化脓,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出现猩红色皮疹,这种皮疹特点是象鸡皮样,抚摸时有粗砂纸样的感觉,皮疹密集,皮疹之间看不到正常皮肤,用手按压,皮肤变白,临床上称之“贫血性皮肤划痕”。此外,猩红热还会出现草莓舌及疹后脱皮等表现。

  春季也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季节,本病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中医称为痄腮。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尤以学龄儿童高发。临床特点是早期可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一般腮腺肿胀常先起于一侧,2~3天后另一侧也会出现肿大,其肿胀范围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边缘不清,按压或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痄腮预后一般良好,但也可并发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所以家长朋友也应提高防治意识。

  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要做好以下几点;1、按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2、流行季节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去;3、流行季节可用金银花4克、防风3克、山楂4克、甘草3克以茶代水饮用即可。

  问题八:刚才朱主任给我们讲了春季小儿常见的一些传染病,我们知道儿科的传染性疾病是比较多的,随着天气慢慢转暖,特别是接近夏天的季节,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也会逐渐增多,很多家长感觉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水痘这几个疾病比较难以区分,下面请黄主任给大家讲一讲。

  黄可丹:好的,主持人,我们在门诊上也经常有家长问同样的问题。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和水痘之所以家长难以区分,主要是因为这几个疾病都会出现疱疹,其中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表现更接近,近些年来,有些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不是很典型,也会给诊断带来困难。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柯萨奇病毒、EV71等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以手掌、足底、口腔及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或伴发热。好发于学龄儿童,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病毒,传染性强,容易暴发流行。年龄小的婴幼儿常因口腔疼痛,而出现烦躁、哭闹、流口水、拒食等表现,少数病人病后会有“脱甲症”表现。重症手足口病病情是比较凶险的,重症病例一般会表现为高热不退,伴有头痛、烦躁、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甚至昏迷抽搐等,需要家长朋友们高度警惕。

  疱疹性咽峡炎病因与手足口病类似,比较多的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5岁以下多见,起病较急,常突发高热、流涕、口腔疼痛甚或拒食,口腔以软腭、悬雍垂、舌腭弓、扁桃体、咽后壁等部位出现灰白色小疱疹,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是皮疹很少出现在手、足,以及其他部位的皮肤。不过需要强调的是, 手足口病一般是口腔出现疱疹1~2天后,手足及臀部皮肤逐渐出现斑丘疹,进而变为疱疹。所以早期诊断相对困难,需要动态观察。

  此外,水痘的皮疹特点也表现为疱疹,与手足口病不同的是水痘的疱疹呈向心性分布,也就是说皮疹以躯干、头面多,而四肢及手足相对少,疱疹壁薄易破,疱浆清亮。还有一个特点是水痘患儿在同一皮损区,可能同时存在斑丘疹、疱疹、结痂三种不同形态的皮疹。水痘以6~9岁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水痘出疹前24小时至皮疹全部结痂都有传染性,不过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而且一次感染可获持久免疫,二次感染者极少。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因为有不同的亚型,有再有再次感染的可能。

  问题九:刚才朱主任和黄主任讲了春季是儿科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给我们介绍了常见的传染病的诊断和鉴别。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传染病,中医学在这方面又有哪些调理的方法呢?下面请陈主任讲一讲吧。

  陈团营:好的,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相干”,所谓的“正气”就是对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适应能力,“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外邪不容易入侵。我们刚才讲了春季常见的传染病,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某个学校的小学生得了流行性腮腺炎,那么他所在的班级,一同上课的同学们是不是都可能会患腮腺炎呢?我们说这些孩子是否会被传染,一个方面是他们有没有接种过疫苗,也就是麻风腮疫苗;另一个方面取决于自身的抵抗力,这就是我们讲的正气。那些体质比较弱,抵抗力差的孩子,被传染的几率会大大增高。

  那么,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我们需要怎样做呢?一个是我们要进行疫苗的接种,我们知道有些疫苗是计划内的,有些疫苗是计划外的。比如说水痘疫苗,这个是计划外的,但是我们也是建议接种的,因为它的针对性是比较强的,就是预防水痘。除了接种疫苗之外,我们中医在调理体质,提高免疫力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首先是中药的调理,我们可以运用中医理论,辨识小儿的体质,给予相应的中医中药调理,我们门诊也经常有很多孩子是来调理体质的,并不是说都是得病以后才来医院就诊,说明我们现在的家长也很注重未病先防,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除了吃中药之外,还有很多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可以选择,我们知道,中药口感相对比较苦,有些孩子不容易接受,我们就可以选择中医外治方法进行调理。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小儿推拿疗法、中药贴敷疗法、耳穴压豆疗法、脐灸疗法、中药足浴疗法等,都有很好的效果。通过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可以使孩子的经络得以疏通,阴阳得以相对平衡,调整脏腑功能,提高孩子的防病能力,这样可以减少春季感染传染病的机会。

  问题十:不同季节气候不同,给宝宝吃的食物也要不同,这样补充营养对宝宝身体成长才能有帮助,那么春季在饮食方面都有哪些技巧呢?请朱主任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吧!

  朱珊:春天的气温像风一样善变,冷热变化大,昼夜温差大,孩子的屏障功能薄弱,稍不注意,病菌易侵入机体导致疾病发生。春天也是孩子生长发育较快的季节,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家长朋友在安排孩子的饮食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来适应春季的气候,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1.优质蛋白很重要:春季是生长的季节,蛋白质也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平时吸收的营养要靠蛋白质来运输。因此,儿童辅食应足量食用瘦肉和鱼虾类,瘦肉也是铁、锌、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较高的食物。鱼类还能提供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鸡蛋是优质蛋白的标杆,其蛋白质氨基酸比例非常适合人体生理需要,且易被吸收,利用率可达98%以上,且食用方便。1岁以后的儿童,每天要吃一个鸡蛋。奶类营养成分齐全,易于消化吸收,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约3%,氨基酸比例符合人体需要。1岁以上儿童,每天应有500ml左右的奶量,2岁以后儿童每天建议饮奶300ml~400ml,蛋白质食物还可以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功能。

  2.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提高脑神经的灵敏程度,使脑对刺激的反应灵活,还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孩子的身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春季多风,气候干燥,易引发出血症,维生素C对防止出血也有很好的功效,所以必须及时供给。补充维生素C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吃药补充,其二是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我们建议最好食补,可以吃一些如柑橘、苹果、西红柿、萝卜、大枣等食物。

  3.保证钙的充足供给:孩子长高主要是骨骼发育的结果。骨的主要成分是钙,因此,春季应供给孩子足量的钙。孩子每天需要的钙量是700~800毫克,适宜的供给量是每日不少于1000毫克。补钙一般有两个办法:一种是药补,另一种是食补。最好采用食补法,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芝麻、黄花菜、萝卜、胡萝卜、海带、虾皮等。再就是排骨汤等汤类食物,这些汤不仅含钙丰富,而且有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尽量让孩子少多吃糖、糕点食物,因为里面含有较多的磷酸盐,可阻碍钙在体内代谢。

  4.多吃含自然糖分的食物:春季由于气候转暖和昼长夜短,使孩子的代谢机能旺盛,加之户外活动时间增加,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相对加大,孩子经常有饥饿感。因此,春季可以用加餐的方式给孩子补充热量和营养物质。适宜的加餐时间为上午9~10点,下午15~16点,加餐食品可选葡萄干、果脯、蜂蜜水、红薯干、栗子等含有自然糖分的食品。

  5.常吃粗粮、杂粮益处多:粗粮、杂粮首先是能给人体补充矿物质,保证微量元素的供应,如铁、锌、锰、铜、钙、磷等,其次是纤维素和各种维生素,粗粮杂粮,是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物质、氨基酸等。而且食物的多样化对促进食欲、引发孩子胃口和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很有帮助。常食用的粗粮、杂粮有玉米、小米、糯米、绿豆、黄豆等。

  此外,还要提醒大家,不要给孩子吃一些大补类营养品、保健品等,这些东西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性早熟”。家长和我们儿科医生都要加强对孩子的健康管理,保证孩子茁壮成长,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应当符合儿童远期健康指标:即成年身高、认知能力、经济创造能力、生殖能力、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发病低风险。这才是儿童健康管理的目标!谢谢大家!

  嘉宾介绍:

  朱珊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儿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儿童健康管理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儿科学会常务委员,从事儿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消化及泌尿等系统疾病的研究,对儿科常见病及疑难重症有着丰富的中西医诊疗经验,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重症肺炎、慢性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厌食、难治性肾病、血尿、遗尿、紫癜、生长发育障碍等疾病及调理儿童体质疗效显著。

  黄可丹 副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呼吸学组常委,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儿科分会理事,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儿童重症学组常委,河南省医师协会新生儿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从事儿科临床及教学工作十余年,致力于不同体质小儿的急、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营养管理及免疫力调节。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长期便秘,消化不良及厌食症。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3部,发明专利1项,参与科研课题3项。

  陈团营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儿科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童紫癜肾病协同创新共同体委员,河南省儿童健康管理学会委员。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致力于小儿泌尿、呼吸系统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研究,擅长中医药为主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遗尿,肾病,咳嗽,积滞等。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2项。


[责任编辑: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