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内容推荐 > 正文

【豫医讲糖N0.3】高血糖就一定是糖尿病吗?健康生活方式是头等大事

发布时间:2021-02-05  来源:   
2021-02-05  健康大河南

  前言: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中国微循环学会指导,河南省微循环协会糖尿病分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共同推出的糖尿病防控系列节目《豫医讲糖》,我们将用一年的时间,与观众朋友们相约每周四晚上七点,用至少50期节目,200位糖尿病专家,讨论糖尿病相关知识,与同行交流,为患者解忧。今天,是我们《豫医讲糖》栏目的第三期,来到我们现场的嘉宾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志臻、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专业科室主任李雪峰、嵩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庞建立、登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梅志敏四位糖尿病领域的专家。

  本期要点:

  问题一:我们普通人去被告知得了糖尿病,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血糖,那什么是血糖?血糖又是怎么转化来的,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离开我们身体的,怎么就能在体内积聚多了呢?

  (1)糖类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入血,这是血糖最主要回的来源,这里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常见的为蜂蜜和葡萄糖,双糖多见白糖、红糖及食物中转化的糖,植物中最重要的多糖是淀粉,动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是糖原。

  (2)肝糖原分解:短期饥饿后,肝中储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3)糖异生作用:在较长时间饥饿后,氨基酸、甘油等非糖物质在肝内或肾内合成葡萄糖。

  (4)其他单糖的转化。

  血糖去路

  (1)氧化分解: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通过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产生ATP,为细胞代谢供给能量,为机体活动、思考提供能量,此为血糖的主要去路。

  (2)合成糖原:进食后,肝和肌肉等组织将葡萄糖合成糖原以储存。

  (3)转化成非糖物质:转化为甘油、脂肪酸以合成脂肪,其实肥胖患者的脂肪大部分来自糖的合成,而非脂肪的吸收和存储;转化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

  (4)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问题二:我们再体检中有一个重要指标,是尿糖,一旦阳性我们就挺害怕的,感觉自己离糖尿病不远了,那尿糖阳性是不是等于血糖高,那尿糖的来源是什么?

  尿糖和血糖是两个概念。尿糖来源于血糖,正常人血液经过肾脏滤过形成尿液的过程中,99%以上的葡萄糖都会被重吸收回体内,因此尿糖是阴性的,如血糖升高,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9mmol/L左右时,就会导致尿糖升高,因此,尿糖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血糖的高低,但是在某些状态下如妊娠、剧烈运动、肾脏病变时,正常血糖的人也会出现尿糖阳性,这种情况下尿糖和血糖就会不一致。因此,一般来讲,尿糖阳性是一个筛查的指标,血糖检测才是确定血糖水平的标准。

  问题三:那高血糖是否就是糖尿病?

  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往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没有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

  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还有以下的几种情况,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调解受损(IFG),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就是IGT+IFG,这几种情况都是糖尿病后备军,稍不注意就会正式进入糖尿病病人行列。空腹血糖(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为正常,由研究认为有家族史者(FPG)>5.6mmol/L就需要干预了。

  问题四:那既然高血糖不等于糖尿病,除了糖尿病以外,还有什么样身体状况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呢?

  在一些情况下,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也莫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激性高血糖:是在身体经受比较大的创伤之后如颅脑外伤,重度感染,大型手术,体内应急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往往是有高血糖的发生的。这样的高血糖一般等到病情稳定之后就会慢慢恢复到正常范围,但是在应急过后3-6个月内需要对血糖全面评估。

  生理性高血糖。大量食入含葡萄糖、蔗糖、麦芽糖高的食品,机体来不及处理进入血液中的大量葡萄糖而出现一过性高血糖和尿糖阳性。还有临床上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液体。

  药物性高血糖。某些药物可引起高血糖,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烟酸、消炎痛、三环抗抑郁药等。

  内分泌疾病所致的高血糖。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甲亢等,也是由于大量分泌高水平升糖激素导致血糖升高。

  长期卧床和饥饿导致的高血糖。患有某些慢性疾病长期卧床、体力活动减少,由于对糖的利用率较差,也会出现糖耐量减低而出现餐后高血糖。

  由此可见血糖高不一定是糖尿病,但是一旦发现血糖升高,要慎重对待。首先就要找清楚引起血糖高的原因,及早发现疾病,去除诱因,如果确诊糖尿病,就需要及早进行治疗,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问题五:其实不管是不是糖尿病,大众听到血糖高不正常的时候,总会往糖尿病方面想,如果不正常血糖的转归不一定是糖尿病,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先来了解下我们国家有关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IGT)者一项干预研究—大庆研究,大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先富起来的一群人的血糖异常代谢干预的很好例证,对糖耐量受损(IGT)者进行了饮食、运动、饮食+运动干预6年,并进行长达30余年的跟踪观察,认为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的中位延迟时间为3.96年;糖尿病累积发病率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总体发生率降低26%:心血管疾病发作的中位延迟时间为4.64年;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降低40%,预期寿命平均增长1.44岁。

  呼吁全民健康饮食和积极锻炼

  大庆研究在IGT人群中进行了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干预使得糖尿病总体发病率降低51%,之后的随访研究发现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带来长期健康获益,生活方式干预成本小,获益高,从公共卫生预防的角度来说,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及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将有助于遏制糖尿病流行及相应后果。

  问题六:除了检查血糖这种方式以外,平时我们身体还会有什么样的信号提示我们可能存在血糖问题?

  一般来讲,早期的血糖升高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也可能会有一些不很特异的症状,如乏力、口渴、体重减轻、夜尿增多等,但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一些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以高血糖的症状来就诊,而是以餐前低血糖的症状来就诊,如在午餐前出现心慌、饥饿、手抖、出冷汗等,每次延迟进餐就会出现类似的症状,这往往提示患者处于糖尿病前期或者早期糖尿病的状态,原因在于糖尿病前期和早期糖尿病最典型的发病的病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的延迟,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及早进行确诊。

  问题七:我们经常说,糖尿病是个慢性病,有很多人甚至被血糖高伴随大半生,那一旦血糖升上去了之后,是不是就很难下来?控制血糖很难吗?现在科学降糖主要有哪些方式?

  目前的科学手段足以让糖尿病病人的血糖达到良好的控制。这里主要强点两点:1 正确的态度,既不能不管不顾,又不能因噎废食;2.相信科学的手段,目前的手段主要在于自我管理、药物,其中自我管理包括饮食运动调整、自我监测血糖,这是糖尿病治疗的根基;药物包括多种口服和注射的药物,这里讲讲很多老百姓所说的胰岛素成瘾的概念,要科学看待药物治疗。

  问题八:刚才提到了呼吁全民健康饮食和积极锻炼,但我感觉日常做到管住嘴,迈开腿真的太难了,我要应酬,吃完这顿才有力气减肥啊,等等都是现在很多人的给自己找的可以多吃少运动的理由,*主任,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我们知道了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关系,我们也大致了解到了饮食和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前期的缓解意义,但管住嘴,迈开腿真的很难么?为啥就有这么多人做不到呢?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大庆研究576名参与者中(干预组共计438人,对照组共计138人),6年试验结束后有多少人坚持了当年的干预方法,坚持了多久,还有多少人因为看到干预组的人明显获益而自动加入干预组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文章。

  但是环顾我们的周围,我们对腊肉大叔、冻龄美女的一脸羡慕,说明了能做到这一步的不易。健康行为的建立是心态、是习惯、是理念,更是对自己不放弃的一种体现,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这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问题九:那目前有有利于降糖的食品吗?食疗是不是糖尿病的一种治疗方式?

  从根本上讲,不存在食疗这样的治疗方式,应该这样来理解,某些饮食品种和饮食方式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或者引起血糖升高较平缓,任何事物都是能量的摄入,从营养的角度来讲都是升高血糖的,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无糖食品如无糖饼干等,只是没有额外添加葡萄糖等甜味的、升高血糖迅速的食材,但最基本的还是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最重要来源,而增加口感的情况下添加的某些甜味剂如阿巴斯甜等其实长期服用也是不利于糖尿病人的。还有一些所谓的自制的纯中药,其实单纯中药的降糖能力较弱,对于很轻的糖尿病患者来讲能起到作用,但对于血糖升高明显者来讲,纯中药降糖能力较弱。

  问题十:请主任为我们介绍一下饮食和运动的基本原则吗?

  结语:我们系统的认识了血糖高和糖尿病的关系,跟我们生活饮食的关系。希望屏幕前的观众朋友们都能认真的听几位主任的建议,科学饮食,合理运动,春节马上要到了,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责任编辑: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