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内容推荐 > 正文

【疫情之下最美守护】专访郑大一附院护理部刘延锦

发布时间:2020-12-25  来源:   
2020-12-25  健康大河南

  2020年,疫情爆发,白衣天使,冲锋在前,护理队伍,挺立一线,成为战疫主力军。她们坚守抗疫一线,与新冠奋战到底,她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为总结这来之不易的战疫护理经验,传播中原护理大爱无疆的天使精神,健康大河南特邀郑大一附院护理部刘延锦主任作客演播室,为大家分享“疫情之下-最美守护”的话题。

  问题一:开篇之初,刘主任能否给大家分享一下,今年疫情带给咱们医院护理上的经验?

  答: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是近年来规模最大、传染速度最快,感染情况最严重的一场传染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并做出重要指示,一定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保卫战、阻击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各级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下,我院领导班子把疫情的防控与救治工作做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面对此次疫情,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

  首先,健全组化,建章立制。

  护理部紧急召开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动员会,组建领导小组,按照国家及河南省新冠肺炎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疫情防控工作制度,细化新冠肺炎防护的各种流程,对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了应急预案。

  第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做好疫情防控,必须要有收容新冠肺炎患者的场所、专业的护士和防护物资。

  针对这些,首先,按照传染病管理的“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要求对一院三区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及隔离重症病房进行改造

  在全院动员护理人员积极参与,6500余名护理人员纷纷主动请战,通过遴选,共筛选4138护士。根据疫情防控需求,我们首批抽调了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外科、重症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等专业的护士组成不同的梯队,到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和重症隔离病房,组建三个梯队作为应急后备。

  在物资准备上,医院在第一时间紧急采购了足量的口罩、防护服、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还有必需品、一次性医用材料即洗消液等生活物资。全院统一调配,先保证一线抗疫人员优先使用,同时根据临床科室需求,按需提供。

  第三,全员培训,人人过关。

  首先,制定培训计划及考核方案,联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科、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相关专家,对首批进入一线和武汉及疫区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并考核;在此基础上,启动“一院三区”的护理骨干培训,骨干培训结束后,分布到各个病区,培训全院的护理人员,以点带面、全员覆盖。要求人人掌握,培训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紧急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护理手册》进行理论培训,包括了新冠肺炎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等内容;技能操作技术包括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规范、标本采集和运送、环境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职业暴露后处理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方法等。

  针对重症隔离病房的护理需求,增加ECMO患者的监护要点、中心静脉压(CVP)的测定、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及护理、俯卧位通气流程及护理等内容的培训。

  同时,为了提升后备梯队的能力,对后备梯队人员也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达到了“新冠防控打胜仗,护理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第四,将疫情防控质量指标纳入质控管理。为确保防控期间护理质量,护理部及时梳理了疫情期间防控要点,以循证为基础,根据国家和省卫健委相关诊疗规范、指南、文件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专用质控标准,经过三轮院内专家委员会修订,形成了包括普通门诊、门诊预检分诊、急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普通病房、普通隔离病房、重症隔离病房、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内镜中心等10余项疫情期间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加以落实,保障了疫情期间护理人员零感染和患者的安全。

  第五,动态监控,实时掌握疫情。每天下去查房汇总,动态了解一院三区发热患者数、门诊预检分诊病人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及收治等情况;对前一日工作内容及存在问题在晨会上进行通报,制定解决方案,布置当天工作,保证各项防控措施有序落实。

  第六,随着疫情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仍有散在的确诊病例,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进行了常态化的防控。

  首先,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全部设置预检分诊点,所有的患者及家属在出入时必须扫码,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处理。

  其次,在病房管理方面,每个病区均设置应急隔离病室,以保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格规范陪护管理,接诊处设置咽拭子采集点。

  ③对患者及家属在办理入院时进行咽拭子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陪护人员每天至少2次体温检测。为减少病房患者和陪护外出,联合医院膳食营养科,提供病房送餐服务,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问题二:回首过去,郑大一附院护理上的艰辛和蝶变肯定让人记忆犹新,疫情爆发之初,最考验护理的首要工作是什么?

  答:首先是如何消除恐惧,树立信心。

  恐惧源于未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

  随着疫情爆发,武汉封城,各大省市客运停滞,每天只是从电视、互联网、手机新闻及朋友圈等途径了解到,全国确诊病例数呈指数级增长。

  当时,有关浙江的两例确诊病例报道称,买菜15秒被感染,取药50秒被感染,而新冠病毒又在短短的20天内逐渐从武汉扩散至全国,疫情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完全超出想象。

  人们争先恐后的抢购口罩、消毒液,医用防护物资奇货可居,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可以说,角角落落,甚至空气里都充斥着由疫情带来的恐慌。

  在医院内部,彷徨、害怕、紧张的气氛也在逐步蔓延。

  如何消除恐惧,树立信心,成为当时的首要工作。

  我们及时进行了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培训及心理疏导,并编写新冠疫情知识防控100问手册对全院进行分发。

  后来,随着科研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确诊患者治愈率稳步提升,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第二,是医院应对条件紧张。

  我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医疗机构,普通患者就诊、治疗的区域本身就紧张,公共卫生资源没有足够的储备。所以,当时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及重症隔离病房的改造,各项工作流程的建立,人员的配置和防护要求等形势都很严峻。然后,从医院层面进行了协调,火速把12号病房楼里面的所有病人全部撤出,将感染性疾病科全部改造为接收新冠病人的病区,由于这栋楼呈工字型,根据国家和河南省卫健委相关文件精神,为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腾出来对面对应的病区作为医务人员的休息区域。

  第三,是护理人员知识缺乏。

  由于多年未发生类似新冠肺炎的传染病疫情,护理人员应急意识淡漠,当时去病区查房,询问护士传染病相关知识,发现护士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比如隔离的分级、区域的划分,甚至连隔离衣的穿脱和摆放都不知晓,对应急隔离病房管理要点已经遗忘。

  最后,是重症专业护理人员紧缺。

  随着疫情发展,重症患者增加,医院组建了重症隔离病房,护理人员主要为呼吸重症专业护士,但医院呼吸重症专业护士有限,后期搭配有其他重症科室、心脏外科、胸外科护士,受专业能力局限,进入重症隔离病房后不能很快胜任工作。疫情期间,医院暂停呼吸重症日常工作,全部人员进入隔离重症梯队,并对后期储备的其他专业人员提前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如ECMO患者的监护要点、中心静脉压(CVP)的测定、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及护理、俯卧位通气流程及护理等,以确保梯队人员胜任隔离重症工作。

  问题三:2020年,郑大一附院护理上派出到武汉一线战疫的护理人员有多少?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答:2月3日下午6点,接到国家卫健委应急办的通知,要求我院立即组建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支援武汉,护理部2个小时内迅速选派16名护士组成护理团队加入紧急医疗队,由1名护理副主任带队,专业涵盖呼吸ICU、急诊ICU、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心内科、胸外科等专业方向。

  进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后,这16名护士共分为两组:一组直接参与方舱医院内确诊患者的护理,具体负责患者的接诊和救护,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测量、咽拭子及各种标本采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治疗和护理,防止病情向重症方向转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完善防控流程,同时还要做大量的消毒隔离工作等;

  另一组主要负责舱内1500余名患者的综合协调和物资保障工作。所有的新冠患者入舱时,只是随身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虽然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但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所以,患者入舱后,家属不能探视,不能传递任何物资,舱内患者的所有物资保障都是由护理人员负责。包括一日三餐、生活用品、药品供应、医疗器械等各项物资。同时,护理人员还承担着各项物资的收取、分类和发放等大量的统计和搬运工作。同时还有检验标本核对、病例整理一些繁杂工作。

  问题四:在武汉的护士,刚到武汉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答:首先,是心理压力大。

  我院医疗队自2月3日下午6点接到通知后,连夜紧急组织人员再次培训,并于2月4日早上7:30火速集结,誓师出征,驰援武汉。那天,医疗队匆匆携带随身物品和防护物资后,乘坐当天下午4:44的高铁,晚上7点到达武汉。根据队员们的反馈,到达武汉之后,整个高铁站特别空旷,除了工作人员,几乎看不到人,从高铁站到驻地酒店,这一路上没有见到一辆行驶的汽车,或者一个路人,就连路灯和居民楼的灯光都看不到,远远望去,武汉一片漆黑,一片空旷,都不敢相信这里曾是充满生机的武汉。所以,当时的那个场景,给了她们心理上很大的震撼。

  再加上当时,媒体报道的武汉医务人员在疫情之初因长期处于紧张压力状态崩溃大哭;确诊感染病例呈指数上升,武汉各个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陆续有医务人员被感染且病情危重;防护物资紧缺,无法保证防护要求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她们在精神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是物资匮乏。

  防护服紧缺,队员们穿的防护服,除了我们自带的以外,还有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的捐赠,这些防护服没有进行专业机构的质量评估。有些防护服材质非常薄,导致护士在穿的过程当中,密闭效果根本达不到防护要求,感染办的同事就用胶带和保鲜膜对不严密的地方进行了加固,但是等到脱的时候就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风险。当时,感染办的同事和护士都很紧张,很怕在脱掉防护服时被感染。穿脱防护服至少27个步骤,洗手12次,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有感染的风险,不能有丝毫疏漏。每天出舱入舱多次,每穿脱一次就会增加一次的风险,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第三,是工作难度大。

  临床的护理工作不再像疫情之前,直接换上白衣就可以去给患者做护理。为达到防护要求,有效的预防被感染,每个人都要穿三层防护服:第一层是洗手衣;第二层是防护服,密不透风;第三层就是隔离服;还要戴三层医用帽,两双医用鞋套,一双护目镜和2-3层医用手套;穿戴整齐需要近40分钟,穿好之后,行动都很费力,更何况给病人做护理操作。原本简单熟练的扎针穿刺,在三层防护服和两层橡胶手套下,也只能靠感觉进行,工作难度可以说是直线上升。

  第四,是生理上的不适。

  防护服密不透风,短暂活动就会汗流浃背,再加上厚厚的双层口罩紧贴口鼻护目镜很快就被水雾笼罩,同时会引起呼吸困难,随之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胸闷、恶心等严重的缺氧症状;为保持密闭性,护目镜紧贴脸颊,长时间的压迫导致护士的脸颊上、耳后都发生了压疮,出舱、入舱,反复的穿戴,旧伤未好又添新伤;还有,当时防护物资紧缺,为节约防护服,队员们坚持8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卫生间,时时刻刻都在挑战生理极限。

  除此之外,就是病员多、工作量大。我们医疗组承担的是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内患者的救治与护理工作,16名护理人员兵分两队,每组8人,一组负责舱内患者的药品、医疗器材的供应、生活物资供应和门诊筛选统计等综合协调和物资保障工作,这8个人每天从入舱开始,就在不停地发放统计、不停地协调、申请搬运;另一组除了要对舱内1500余名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标本采集、营养支持等方面的治疗和护理外,还要做大量的消毒隔离、生活护理、心理护理。16名护士在短短的33天内,分别办理入舱、出舱病人1085人,直接护理患者354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大家没有一个退缩,同时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江汉方舱医院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零感染”、治愈患者“零回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问题五:奋战在武汉的抗疫护士,这项工作对她们是挑战,也是成长,您认为,她们获得了哪些成长价值?

  答:自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要尽快充实医疗救治队伍力量,把地方和军队医疗资源统筹起来,合理使用,形成合力”。国家卫健委立即“调兵遣将”,全国各地也迅速响应,援鄂医疗队火速出征,先后累计派出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2.86万名,占到援鄂队员总数近70%。从年龄来看,80后、90后占比达到近90% 。

  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冲在最前面,无所畏惧,而这份热血与担当,也让全社会意识到他们这一代已经成为可以信赖的、新的中坚力量。

  然而,经历了战“疫”的出生入死,她们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更多感悟。

  我院80后护士代表邓梦乐曾这样说道:回想起在武汉战斗的日日夜夜,内心依旧非常澎湃。作为医务工作者在战‘疫’中既经历了磨炼,也收获了成长,今后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从逆行出征到凯旋归来,从迷茫害怕到从容自如,对她来说‘是职业生涯的一次成长,更是人生的一次洗礼’

  我院90后护士代表郭玉凰也曾表达说:援鄂的这段经历,让她更热爱护士这个职业,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个职业的使命。觉得这是对自己人生是一种历练,不管是从技术层面上,还是心理承受能力上,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她都将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面对艰险与危难,“80、90后”年轻护士挺身而出,英勇无畏,彰显了青春蓬勃力量,成为抗疫一线的突出代表。在战“疫”一线独特的经历、严峻的挑战,成为年轻“白衣战士”蜕变成长的“加速器”。抗击疫情是她们最好的成长礼,经过抗疫战火洗礼与淬炼的青春,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问题六:这种成长价值对于郑大一附院的护理来讲,有什么意义?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12国际护士节时指出,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目标、应对突发性事件及流行病和灾难性事件、增进人民健康与福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过这次疫情的淬炼,这批护理人员也逐渐成长为我们护理团队内一支富有经验和活力的专业化护理队伍,更是我院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医院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当中,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她们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秉承南丁格尔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践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为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服务。

  问题七:这次疫情爆发后,对于郑大一附院的护理而言,在具体工作上有哪些重大变化?

  答:疫情爆发后,对我们的工作还是有影响的。

  首先,变化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医院是人员密集的相对封闭场所,护理人员一旦和来院人员产生接触,首先就会与新冠肺炎疫情联系到一起。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在做任何护理工作时,首先想到的也是疫情防控。比如,减少人员聚集、督促在院人员保持社交距离等。

  第二是工作模式的转变。为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设置门、急诊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充分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所有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进入门诊时均需扫码登记和体温测量。同时,接诊处增设咽拭子采集点,在办理入院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咽拭子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别签订患者承诺书和《陪护人员承诺书》,每日至少监测2次体温。根据全国各地每日疫情的变化,每日向全院所有病区通报疫情高中低风险地区,对于中高风险地区来的患者及家属,重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每个病区均设置应急隔离病室,以保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护理人员每日早晚至少2次监测体温并填报,以便及时动态掌握护理人员健康状况。

  第三是学习形式的改变。我们的各种培训和学术活动大部分由线下改为线上,在培训内容方面,除了各临床科室专业知识外,还增加了新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新冠肺炎患者护理要点、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要求及防护用品穿脱规范等内容。另外,由于疫情影响,护士也减少了很多外出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

  问题八:作为疫情之下的护理,有的地方还设置了一些机器人,有的地方开设了“互联网+护理”,这些新技术在抗击疫情的护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咱们医院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呢?

  答:首先,们充分利用我院的国家远程医疗中心、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这个平台,以及先进的5G网络,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新冠肺炎及临床患者的救治、诊疗、会诊,医护人员的授课、培训通过线上完成。

  其次,在疫情期间,紧急购置14台红外线体表温度快速筛查仪,分别部署在一院三区的门诊、急诊、病房等重要的患者集散地。该系统借助红外线热辐射原理对人体表面的体温进行非接触式有效筛查测量,一旦发现体温超过预设范围的对象,仪器立即启动报警装置,并对目标进行锁定跟踪。工作人员再按照规定程序对锁定目标进行及时确认、分流,充分发挥了发热门诊的“哨点”作用。

  另外,我院还引进了新型人工智能消毒机器人应用于隔离病区,该消毒机器人可在复杂动态环境区域下规划全覆盖的消毒路径,基于人工智能的消毒场景进行判别与智能决策,切实提高了消毒效率,保障区域内人员安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我院于2009年11月就实现了网上预约挂号;于2018年在全院各楼宇各病区配备了自助终端机,患者无需去人工窗口,便可实现挂号和网上缴费,通过这些先进设备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大大减少了线下人员之间的接触,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郑大一附院微信公众号及手机端的掌上医院app也紧急开通了“新冠肺炎专问”在线咨询服务。通过线上与医生进行一对一问诊服务,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疫情期间患者就医难题,也有效缓解了线下发热门诊的工作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患者交叉感染,阻止疫情的扩散传播,进一步方便全省人民就诊、复诊。

  问题九:在抗击疫情的护理工作中,在您的印象中,有哪些护士让你记忆深刻?

  答:印象深刻的太多了,无论是奔赴武汉,还是支援信阳、驻马店,抑或是参与院内抗疫,还有机场抗疫,他们每一位都是主动请缨,没有一个人说有困难。比如,在援鄂队员中,媳妇怀孕待产都瞒着不说的李龙;父亲离世时仍在机场抗疫的张素兰;儿子才三个多月就断奶,申请进入重症隔离病房的郑俊丽,等等。另外,团队中有好几个是“医二代”,他们与家人在不同岗位完成同一个工作, “父女版”的郭玉凰;“母女版”的张文静、邓梦乐 ;“姐妹花版”的刘晓慧,等等。不胜枚举。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院作为河南省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危重症病人救治定点医院、孕产妇救治定点医院和对口支援医院,承担着省内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全省有6个重灾区,其中5个重灾区的病人都转到我们郑大一附院;同时,我们还选派8名护理人员前去信阳、驻马店进行支援;院内组建了33批次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重症隔离病区1000多名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调配;3批次驻新郑国际机场新冠肺炎排查工作的60名护理人员。在她们中间,也有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她们每一位的付出同样不能让人忘记。

  问题十:您最忙碌的时候,连续多少天一直在奋战?

  答:这个没有具体的统计过,在整个疫情期间,基本没有休息过。

  自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除了每天日常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疫情相关的问题,包括病房改建、人力资源调配、护士培训、各种防护物资的协调及日常性护理工作等等。为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时常因突发状况连续工作,就连节假日都不能休息,就像有一次,为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我们夜间还带着护理人员深入重症隔离病房楼的管道井,去实地查看隔离病区的污染区和清洁区的送风通道,是否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要求和 “三区两通道”的标准实行有效隔离。

  在那段时间,整个人的状态都是紧绷着,随时参加国家卫健委或联防联控机制视频会议,参与门诊、隔离病房查房,按批次送新冠治愈患者出院、隔离病房梯队更换,随时准备着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为了加强疫情防控,我们每天都进行院内自我检查与督导,周六周日迎接国家卫健委、联防联控及河南省卫健委对疫情防控的检查,郑州市二七区防控办几乎每天都有专家来现场巡查,了解疫情防控的情况。

  后来随着疫情态势平稳,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各种学术活动和交流开始举办,所有的线上、线下会议,2020年应该完成的学术活动,基本都集中在近期的周末进行。除去平时的日常工作,周末要么在外地参会,要么在参加线上学术交流,所以到现在都没有休息过。

  问题十一:想对自己的护理团队说一些什么共勉的话?

  答: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目前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旧繁重,无症状感染者和境外输入型病例仍是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关注的重点,希望我院全体护理人员继续发扬和传承南丁格尔精神,保持郑大一附院护理人强大的战斗力,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为最终打赢新冠肺炎防控的阻击战、保卫战做出郑大一附院护理人应有的贡献!!

  实干笃行,不负韶华!

  问题十二:所有经历的磨难,都是为了更大的发展,面向未来,咱们医院的护理工作有哪些发展目标和重要规划?

  答: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我们自2005年开始,陆续成功申报了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拿到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2013年开始,先后获批成为河南省重症监护、急诊、手术部等14个护理专科培训基地,并在今年成功申请了10个中华护理学会京外临床建学建设基地;同时,目前也是河南省卫生厅、教育厅重点学科,省级护理基础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护理国际联合实验室。

  我们的护理学科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临床、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面,搭建了很多平台,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填补了河南省多项空白,我院护理学科的科技影响力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排行榜上排名第9,但是,距离国内先进的医院或学科,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常态化机制,做好日常防控

  虽然我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表现优异,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我们也不能就此放松警惕。12月12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其认证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启动疫苗接种计划,疫情控制关键节点何时出现?》文章,其中提到:预测我国仍有半年至1年的窗口期逐渐通过接种建立民众的免疫优势。全球疫情在1-2年内不会结束。

  因此,常态化疫情防控仍是疫情结束之前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这次磨砺,我院将加强感染控制和重症护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培训中,把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知识及操作技术等纳入我们的培训,建立起常态化防控机制,把标准预防做到平时。

  第二,健全激励机制,做好人才培养

  首先,加强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在读统招、在职护理学博硕士研究生和入职研究生的培养及管理。加强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凝练科研方向,确定课题方向,鼓励其以课题方向为基础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加强护理研究生导师培训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组织近三年认定研究生导师参加学校举办的“导师培训会议”,提升新进导师的综合素养。邀请我院聘请的客座教授指导研究生开题、答辩及论文书写,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

  其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制定并落实全院护士培训方案与计划,实现技术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坚持 “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稳步提升护士培训质量;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士水平,充分发挥我院河南省急诊、重症监护、手术室、消毒供应等14个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血液净化、儿科等10个京外临床教学建设基地的优势,培养省内外专科护士,辐射带动相关专科护理水平的提升。

  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凝练科研方向,与国内外同行顶尖专家建立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研究,争取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我院护理学科国自然0的突破。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为推动护理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护理人的不懈努力、全心付出,需要有不断的新生力量注入护理队伍。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护理事业的发展一定能够持续稳步提升,护理人也将在未来的“健康中国”建设中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感谢我们医院的领导,感谢全院护理人员这么多年对我工作的支持。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今后我将带领全院护理人员继续发扬和传承南丁格尔精神,秉承郑大一附院护理人勇于担当、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砥砺前行,做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和持久战的准备,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贡献护理的力量!

  回首过去,历历在目,白衣天使,秉承初心,战疫同行。2020年,护士节的主题是“护理世界健康”,河南护士,你们做到了,为您们点赞。

  专家简介:

  刘延锦,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博士生导师,兼中华护理学会理事会理事、外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等9本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骨科护理、脑卒中护理及护理管理。主持科研课题20项,获科研成果2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护理学术论文154篇,其中SCI14篇,主编及参编专著21部,先后获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中华护理杂志社优秀编委、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优秀编委、中国医院协会护理管理先进个人、首届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卫生系统优秀护理工作者等荣誉。


[责任编辑: 赵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