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内容推荐 > 正文

【献礼医师节·最美女医师】对话朱秀罗:疫魔过后,如约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平安的你

发布时间:2020-08-05  来源:   
2020-08-05  健康大河南

  女医师半边天,每一个女医师都是一道风景,每一个女医师都是一颗大树,她们医者柔心,她们大爱无疆,她们坚守一线,她们为健康中国筑起高高的丰碑。在第3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特邀中原地区优秀的女医师作客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演播中心,传播女医师大爱,展示女医师风采。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郑州安信中医门诊部朱秀罗教授做客演播室,请她和我们分享她的医者故事。

  问题一: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共患难的几个月,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大的温情和非凡的勇敢,为了抗疫,您都做了哪些努力?

  朱教授:2020年注定是被记入史册的一年,开年就被汹涌的新冠疫情搞的人心惶惶,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作为护佑人类健康的医者,却被按下了加速键。突如其来的疫情充分考验了我们每一个人,更让我们医者深感责任重大,和疫情赛跑,扼住疫情的源头,尽最大的能力减少发病率,减少病亡率,是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作为有几十年医龄的医生,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表态,随时听从组织安排,再者不信谣,不传谣,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利用相关媒体向世人传递科学的疫情防治知识,并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起病隐匿,起始症状温和,传变迅速,多生变证,缠绵难愈等),自拟几个防疫处方公布,并在门诊煎成汤液,让员工及就诊患者免费饮用,还制作了一些防疫香囊,除门诊自用外,还免费送给患者。

  问题二:在防治新冠的过程中,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医文化,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全国各地的医院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时几乎都用上了中医手段,您认为,中医为什么能备受青睐,它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朱教授:这次横行武汉、波及全国、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给现代医学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衍不衰,中医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瘟疫就有二百多次,如果没有中医药的救治,我们这个民族可能早就消亡了。在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治中,中医药一如它这数千年来面对大疫时的表现一样,不曾缺席,逆行而上,为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之所以能够备受青睐,还是靠疗效说话,中医治疗不是说你是新冠病毒,我就针对你这个病毒下手,而是结合天、地、人三方综合考量。根据疫病的特点,再结合邪气入侵人体所产生的的症状,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在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治疗方案是动态的、灵活的,所以疗效就显著,并且不留后遗症。

  问题三:中医在战疫中凭借“中国处方”彰显了文化自信,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您认为未来在传承发展中医方面,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朱教授:自信来源于底气足,底气不足哪来的自信,那是自大。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作为一个中医人是深有体会的,刚大学毕业那会儿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但随着临床的实践及学习的深入,你就会愈感知识的匮乏。我经常跟我的同事及患者说,感觉自己现在啥也不会了,越学越空,四大经典,四小经典,每年通读一遍,每一遍的理解都感内涵的广博。所以对于中医的传承,首先自己要为年轻医生树榜样,医门德为先,作为年轻医生的领路人,促进他们多读经典多实践,跟名师。而只看书学习不实践,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做导读来掌握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在茫茫大海上漂流”,只有理论加实践,才能做好医生这职业。

  问题四:我们了解到,您从医已有几十载,经验丰富,在业内也是享有盛名,当时为何选择中医这条道路,可以谈谈您的初心吗?

  朱教授:说起从医这条路,也是我儿时的情结,我是60年代的人,那时国家困难,我们家也比较贫穷,小时候就体弱多病,饱受病痛的折磨。到初中时,也是文革时期,别人都在玩,因我父亲是老牌大学生,又是高中校长,对我们姐弟的教育还是要多读书,家里书也多,因整日的看书、学习,患上了神经衰弱,整日头昏、头痛、失眠。是邻村的一位老中医治好了我的病,初感医者的伟大,所以就一心想长大后学医,做医生治病救人,给人解除病痛。

  问题五:我们了解到,您不仅毕业于中医学院,而且在从医多年后,还选择去了北京大学进修,这段经历对于您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朱教授:我是1979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的,先是分配到中药系,四年毕业后,因儿时的梦想是做医生,可学药不能看病,就又读了医学系。不过我很感激我这种经历,先学药后学医,因为懂药理,在处方用药时会更得心应手。尽管自己从医几十年,在临床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杨毓书教授(也就是我的恩师)在世时,我也经常求教于他,他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他在世时,老人家就是个活书库,临床遇到啥问题,给他一说,迎刃而解。后来在临床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解不开,我想那就要向高人学习,北京大学,人才云集,进修,带着问题进修就是最捷径的路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吸取了多位大师的医学精华为己用,收获颇丰。

  问题六:您认为进修学习对于一名中医师来说,意味着什么?临床实践和进修学习二者哪个更重要?

  朱教授: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进修学习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进修,这样才能提高的更快。临床实践和进修学习说不上来哪个更重要,就看你怎么把握,在遇到问题时,自己又解不开,就要虚心求学,通过进修,跟师的方式让自己少走弯路。

  问题七:韩启德教授曾讲过:一名好医生,如果不懂病人的心理是绝对不行的。那么您在临床看诊时是如何开启病人的心扉呢?您认为这在治病救人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朱教授:韩教授这话是绝对正确的,医生的语言能救人也能杀人,作为一名医生,了解病人的心理就能拉近医患距离,就能深入捕捉到患者产生疾病的根源,这对辨证施治,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我也为了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近50岁时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这也是为了加强和患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读懂患者。几十年来我主要从事中医治疗失眠、抑郁、精神、神经方面的疾患,这更需要和患者心灵的沟通,在诊疗的全过程运用心理的技巧帮患者打开心结。我坐诊的时间,每日限号二十位,目的就是不想三言两语把患者打发走,希望每次的诊疗都能和患者之间有更多的语言交流,获得更多的身体和情感信息,然后能给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做到能用语言愈人决不选择药物,因为我清楚医的本源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问题八:“我把光明捧在手上,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这是被患者刺伤的陶勇医生在醒来后口述的一句诗。如今,医患关系俨然成为悬在医护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您有过被患者误解的经历吗?

  朱教授:罗曼罗兰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就医生这个行业,从古至今,都是有危险的行业,很多名医都是死于他伤,像名医华佗是被曹操所害一样。特别是近代,人心浮躁,更易出现医患问题,作为医生面对的是患了疾病的人,人患了病难免就会心情沮丧,言语中也难免会有冒犯,甚至会无理取闹。医者要学会沉默以对,养无言之品,消有形之怒。换位思考,要有极大的耐心,去关爱患者和患者共情,用医者的知识、身份、语言去化解患者的恐惧、担忧。我常说医患不是对立面,而是共同体,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病魔,只有我们共同携起手来,才能打败它。有幸几十年来,还没有遇到被患者误解的情况。

  问题九:爱与信任是医护人员的铠甲和软肋,作为一名中医,您一直深受病人的爱戴。关于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您有什么好的诀窍吗?

  朱教授:现代医患关系确实紧张,主要跟医患沟通相对不足,信任基础弱化,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等有关。也谈不上诀窍,我认为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信任。患者以性命相托,我们医者就以父母之心相待,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中,患者对医生、医院、治疗方法乃至纠纷解决机制的选择就会理性而且高效,医生则无后顾之忧,会尽全力治疗。

  再一点就是医患之间要加强沟通,准确、及时的沟通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同于一般的人际沟通,病人就诊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理解和体贴,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更为关注,更加敏感,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站在病患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治疗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医患共同抵御疾病的目的,这样就能有效维护医患关系。

  问题十:都说医生是白衣天使,但我看到的是你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从求学到行医,第一次让你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什么时候?

  朱教授:对于天使这种称呼,我们感到的是责任,什么是天使,天使代表着圣洁、良善、正直,是众生的保护神,也是对医务人员的厚望,希望它能使所有的患者都平安吉祥。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永远难忘那双渴望活着的老人的眼睛,记得是1997年的一天,我在河南中医学院专家门诊坐诊,一位老者走进我的诊室,一看老人的样子,就知道生活艰难,老人问我能不能给他开点便宜的中药治一治病,我一看检查结果,食道癌,我心里也不踏实。经询问知老人家无儿无女,西医让做手术,他也没有多少钱,他说我看你面善,你就放手给我治,治好治坏我都不怨你,看着老人无助的样子,心内无比难受,给他开方,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选用最廉价的药物,记得当时一副药十几块钱,又叮嘱老人家一定要心情开朗。他说给队里看苹果园,我灵机一动,嘱托他每天挑最好的苹果吃,咽不下就咽水也行。说来也神奇,经过几个月调治,老人能吃下饭了,咽部梗阻消失了,去医院复查肿瘤已消失了,老人当时高兴的像孩子一样,那眼神让我至今难忘,当时很多医生都不相信,还说是不是误诊了。通过这个案例,我更感到疾病之残酷,生命之脆弱,医者之责任。

  问题十一:您在百忙之中还不忘坚持提升自我,那么对于青年医生,您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他们的吗?

  朱教授:常言道:一入医门深似海,要想过轻松的日子别学医,要想挣大钱别学医,你只要选择了医疗这个行业,你就要为它付出忠诚和热情。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我的诊室里总是挂着由杨毓书教授题词,书法家朱忠宝先生书写的对联:花开东垣发仲景,水流丹溪到河涧,横批是苍生大医,对联中包含了五位中医大家,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李东垣、刘河涧。什么意思呢,学术上一定要发各家之长为己用,不拘一派之言。立德上要做老百姓的好医生,不分贵贱,一心施救。

  问题十二:在病魔面前人们才知道健康到底有多么重要,最后,您能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给大家一些建议吗?

  朱教授:通过这次突然的疫情,也让更多的人明白了健康的可贵。《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防病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就是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健康状态为中心,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结合健康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全面防范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目标,达到祛病健人的目的。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饮食起居调节、情志调理、健身气功和中草药等多种干预措施,调理身体阴阳气血之平衡,摄生调养增强体质,固本培元以增正气,使邪气不得侵袭。

  1、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身体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和“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疾病对人体的伤害。

  2、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在患病之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做到早诊断、有效治疗、治疗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3、除邪务尽,病愈防复发,所谓愈后防复发就是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注意预防复发。病后多虚,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易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使脏腑功能尽快恢复,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之目的。

  中医治未病是从饮食、运动、情志及起居着手,与世界卫生组织倡议的健康四大基石“平衡膳食、心态平和、适度运动和戒烟限酒”大同小异。中医治未病的原则是:顺应四时,谨慎起居,平衡阴阳,调理体质,饮食调养,节欲保精,调摄情志,规避外邪。我经常说,你几十万买个车,还知道定期保养,人的身体可比车金贵,且零件换也不好换。所以平时一定要多保养,多爱护,才能让身体这部车多跑几年。

  本期嘉宾:

  朱秀罗教授:郑州安信中医门诊部,著名中医脑病专家、主任医师,副主任药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主任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师,国家四大药王之一、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河南中医学院首任中药系主任、国家首批研究生导师杨毓书先生嫡传得意弟子,深得其真传绝学。2016年被《医圣传人》编委会誉为医圣传人。

  擅长:

  主攻中医药治疗顽固性癫痫、面瘫、面肌痉挛、失眠、头痛、焦虑、抑郁、更年期综合征、高考综合征以及各种顽固性精神类疾病,同时,对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病、咽炎、足跟痛、气管炎、男女泌尿系疾病、不孕不育、亚健康保健、内科杂病等疑难杂症的临床辩征施治,也深得药王杨毓书教授的平生绝学。


[责任编辑: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