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内容推荐 > 正文

【关爱心理 助力抗疫】对话常淑莹:抗击疫情,守护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线医务工作者的情绪管理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2020-03-13  健康大河南

  前言: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他们忙碌在防疫一线。面对疫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不怕繁难、无私忘我。他们是疾控战线的默默奉献者,是疫情防控阻击一线的战士。

  对于身处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来说,心理防护很重要。因此河南省健康服务业联盟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健康大河南,发起健康中国行动【关爱心理 助力抗疫】系列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学科、临床心理治疗师常淑莹老师做客直播间,帮助广大防疫一线工作者进行心理减负、对抗压力。

  访谈提纲:

  问题一:常老师您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繁重琐碎的工作和对疫情的恐慌对自身工作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您认为,此时,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

  常老师:新冠疫情由于不可预期、生命危险,没有历史性的有效防疫经验可供借鉴,当面对未知的疾病,医护人员也会和普通民众一样,出现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譬如:情绪上可能会出现恐慌、害怕、焦虑、紧张、孤单、无聊等;行为上可能会出现:反复洗手、反复检测体温、易激惹、发脾气、做噩梦等;生理上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食欲下降、失眠及躯体不适等。

  尤其是一线医护人员她们报名宣誓,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医疗援助工作中,除了体力透支之外,在工作中也经常接触到惨烈的场景、悲伤的故事和情绪冲动的患者及其家属,还担心自己工作出错,给患者造成伤害,也使自己感染,长此以往容易起强烈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亢奋、担心、害怕、抑郁、悲伤、愤怒、和撤离后的无聊和失落等。

  截止3月8号全国医疗系统及军队已派出346个医疗组驰援湖北及武汉,总人数达到4.26万人,各省市还有大批人员也在抗疫一线,如河南省人民医院就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主力医院。这样算下来,参加抗疫的人数相当可观。我们在此向他们致敬!期待他们早日凯旋归来!

  问题二:面对这些不适,医护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自身工作,正确认识恐慌、焦虑、怕犯错误等情绪呢?

  常老师:首先绝大部分医护人员对职业充满着使命感,能够正确认识,从容应对。

  其次面对新冠状疫情,刚开始医护人员也会有些恐慌,但随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民众志成城抗疫的进行;钟南山等科学家们精准施策,及时制定治疗指南,目前已经是第七个版本了,帮助大家提升了科学防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这些都给大家传递了信心和力量,相信疫情终将被战胜,风雨之后是彩虹!

  医护人员面对海量信息,每天限定看疫情信息的时间,以免信息过载,造成二次替代创伤。同时要保持理性,不信谣、不传谣,要准确传递科普防疫知识。

  对于怕犯错误,这其实是一个主观的思想压力,毕竟人命关天。应该严格遵守严谨、科学的治疗标准、消毒隔离及查对制度,克服困难,严以律己,以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位患者。

  问题三:除了自我疏导,一线医护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排解疫情防控的工作压力呢?

  常老师:1、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爱,工作之余,可以给家人视频、聊天,可以通过微信和电话给朋友诉说疫情中的故事,宣泄一下自己的负性情绪和压力。

  2、单位组织的支持和关爱,工作中有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烦恼,通过自我调整,不能够解决的,可以寻求组织的帮助。

  3、通过自我调适、亲朋好友和单位组织的帮助,还是无法解决的,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问题四:一线医护工作者虽然很累,但可能因压力等原因出现失眠情况,这时应该如何引导他们改善睡眠?您能给大家讲解一下吗?

  常老师: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和睡眠环境的改变,大部分一线医护工作者会出现失眠情况,可以休息前,洗个热水澡;想一些让自己内心平静的几件事情(想一想曾经陪伴孩子入睡的幸福、陪伴家人旅游的快乐、安静读书学习的惬意);也可以听一些缓解压力的冥想和催眠的音乐(我们制作了针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调适音频);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助眠的药物。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

  问题五:一线医护工作者接触到患者(疑似患者)的几率较大,被传染的风险更高。出现恐慌是很正常的,那么面对疫情传染医护人员该如何进行心理应对呢?

  常老师:1、在上岗前大家都已经进行了新冠状肺炎知识的普及、隔离防护业务的培训和疫情当下的心理防范的培训,进行科学防控,知道自己治疗和护理的患者是确诊或者疑似,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对应激有所准备,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比普通门诊的医护人员还要安全一些(有的同事告诉我)。出现恐慌、紧张和担心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没有一个人面对新冠肺炎会无动于衷。

  2、相信自己、相信团队,相信我们做了专业的防护,可以保护自己,相信我们的专业能力,可以及时区分疑似症状。

  3、工作间隙,可以做些肌肉放松、正念冥想、蝴蝶拍和情绪隔离技术“金刚罩”,上班之前,想像自己穿了一件心理防护服,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在外界攻击的情况下,少受或者免受伤害,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在上班之前,身体罩了一个金刚罩,百毒不侵,新冠状病毒不能入侵。

  4、要注意劳逸结合,工作每天不要超过12小时,喝充足的水,并多吃有益健康的食品如新鲜的水果、高蛋白的食物,此时不要减肥,一定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室内活动,练练八段锦、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听冥想的音乐,保证有良好的睡眠,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5、寻找适合自己的发泄负性情绪的方法,发“1”的音,摔打枕头,也可以把自己担心的事情写在纸上,然后撕碎扔进垃圾箱;也可以大哭一场,不要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哭着哭着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拐点。

  6、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寻求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也可以向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和委屈;与同事结伴,相互谈心、支持、加油,这样也可以互相监督对方的应激反应水平。

  7、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问题六:如何正确与患者(疑似患者)面对面相处,以及正确处理此过程带来的心理压力呢?

  常老师:1、了解疫情相关知识及防范方法;做好科学防护,正确认知。

  2、 我们医护人员是助人者,也是血肉之躯,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看到患者也会害怕,有点怕接近,不知怎么面对,这是正常反应。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是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逆行而上,我们职责所在,生命所托,我们只有勇往直前。

  3、我们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确诊或者疑似患者,把他们看成普通的患者,甚至是同胞和朋友。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感受,以同理心与患者相处。

  4、紧张、害怕时可以做深而慢的呼吸、着陆技术、冥想来缓解压力。

  5、启动自己的内在智慧,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保护好我自己”、“我一定不会被感染的”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

  6、同事之间可以通过手势竖大拇指、比心,衣服上写字,也可以通过眼神,语音语调的变化,相互鼓励和支持。

  问题七: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自身健康免疫力?

  常老师:简单来说,就是吃好、动好、睡好和心态好。

  1、均衡营养 医护人员平时由于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和心理压力大,要注意均衡营养。即使没胃口,也要尽量定时定量地饮食,多吃营养食品并保持水分,多喝水,有利于预防感冒和新冠状肺炎,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烟酒。

  2、适当锻炼 当人开始运动时,大脑中的中脑边缘系统就会开始释放令人感觉放松和愉悦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越来越多的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一致认为,运动训练可能是除药物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的手段。让我们站起来,让身体活动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平板支撑、仰卧起坐、俯卧撑、跳绳、原地高抬腿等,运动只要心跳加速即可,晚餐后散步就很适合。

  3、充足睡眠 尽量选择安静、舒服、安全的入睡环境。入睡前减少外界刺激,还可以借助适当的放松训练,如冥想、静坐,以及睡前 “头脑放空” 等放松方法。睡眠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著名免疫学家通过“自我睡眠”试验发现,良好的睡眠可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

  4、平和心态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压力会减弱机体的免疫功能;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如感激、满足、愉悦、幸福等能够促使体内的内啡肽与生长激素等上升,从而能够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问题八:疫情严重期间,社会公众都在关注医护人员,一线医护工作者面临着社会公众过高的期盼,应该如何面对社会期望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常老师:习近平主席3月10日视察湖北,刻意强调了要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抢救患者。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医务人员的关怀。

  公众怀着很高的期盼,患者尤其如此,作为医护人员,是可以理解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敬畏生命,科学施救。公众的期盼中也有关怀,可以把公众的期待转化为动力,而不是包袱和压力,束缚手脚。同时承认自己能力是有限的,能干多少是多少,为所当为,为所能为,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也有无力感。

  问题九:医护工作者不仅仅是健康守护者也是家庭中的孩子和父母,如果遇到家人不理解的情况,如何安抚家人情绪呢?

  常老师:1、要理解家人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向他们表示感谢!

  2、告诉他们救死扶伤是你的职责,抗击疫情是医院工作的重点。

  3、给家人科普一些新冠状病毒的防控知识以及医院提供的防护措施,自己也会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做好防范,让家人放心。

  4、给家人承诺每天给家人汇报一线工作中的情况,劳逸结合,一定会凯旋归来。

  5、告诉家人,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你们完成抗疫任务的动力。

  问题十:家人、亲属及普通群众怎么做可以给一线工作者带来心理慰藉?

  常老师:1、家人、亲属要自己做好居家隔离,做好防范,让一线医护人员放心。

  2、家人、亲属可以借助通信工具与一线医护人员保持联系,给予她们情感的支持和鼓励,最需要的是倾听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焦虑和低落,同时可以适时地回馈一些积极的正能量,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投身防疫工作。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避免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做出过多个人的主观判断或过度解释。

  3、做好家里的各项工作,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尽量不告知家里不好的消息,以免她们担心

  4、最后是家人、亲属的自我情绪管理。如果你本身的情绪比较低落,感到压力大甚至焦虑,建议先进行自我心理建设。可通过与家人、亲密朋友等的聊天,释放自身的压力,同时获得社会支持。只有当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情况下,才能为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家人带去积极的信号。

  问题十一:相关单位如何对一线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心理防护机制?

  常老师:1、医院要建立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援助体系,组建心理援助团队,有领导、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组成的团队。

  2、单位要做好一线医护人员的情感支持(领导带队、慰问信)和后勤保障(对家属的关心)。

  3、心理援助团队在遵守心理咨询伦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干预流程如下:

  我院在疫情发生后,于1月26号在护理部张红梅主任的牵头下,迅速组建了一支有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组成的20人心理援助团队。根据危机干预的三段论原则,有针对性的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援助,从进驻前心理评估以筛选心身健康的进驻人员,同时进行疫情当下心理防范的培训,让大家掌握一些应对应激的方法;进驻中建立微信心理干预群,定期推送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的音频和视频,定期解答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评估,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心理援助,缓解在工作中间的压力,使她们能以良好的状态,圆满完成抗疫任务;救援结束后,微信群定期推送适合室内活动的体育活动视频和音频、改变认知的家庭作业;同时根据需要开展了“零距离 心相印”线上团体活动,降低大家的紧张情绪,利用团队的力量减轻危机事件对大家的影响,使大家迅速恢复适应功能,生活正常化,同时识别和转介,进行心理评估结果,必要时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心理援助和药物治疗。

  问题十二:疫情结束后,医护人员面对环境的转变和压力的突然减小,出现心里不适,这时如何做好疫情结束后一线工作者的心理辅导工作?

  常老师:救援结束后,医护人员需要14天的自我隔离期才能逐渐回归正常生活。在隔离期的医护人员会体验到比较强的孤独感,部分医护人员仍会闪回在疫情期间的事件和感受,可能存在悲伤、自责、失落、睡眠问题、不确定是否别感染等心身反应,这一阶段的干预要点是减少孤独感、无聊和失落,与参与救援过程及负性情绪告别。

  1、提供线上心理援助,一线医护人员可以在有需求的时候连线。

  2、根据医护人员不同的情绪反应指导心理自助,并推送放松训练、催眠、正念冥想、放松身心的音频和视频。

  3、亲朋好友多与她们联习,建立情感支持,共同工作的同事们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谈论疫情期间工作的感受,也可以约定一起线上体育锻炼。

  4、单位领导组织慰问和关心,给以物质保障和情感支持。

  5、救援结束后,根据需要我院对一线医护人员开展了“零距离 心相印”线上团体活动,通过情绪表达、认识自我、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使她们诉说疫情中的心情故事,宣泄情绪,发现自己的优点,重塑自信,算算自己的余生,使她们珍惜当下的亲情、友情和事业,展望未来5年。线上团体活动帮助大家顺利完成了从脱下战衣到直面自己的角色转变,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以更饱满的心态展望未来精彩的生活。

  专家简介:

  常淑莹:河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学科临床心理治疗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师、沙盘治疗师;华西医院“优秀进修心理咨询师”;河南省数理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中国性学会中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郑州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德心理咨询和治疗三期和四期学员;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力及人格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师从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系统地学习团体心理治疗,个体咨询近3500小时以上;团体心理治疗(包括巴林特小组活动)4000人次以上,主持和参与卫计委和科技厅科研6项,发表国家级以上论文35篇,参与编写教材2部,擅长学习障碍、亲子关系、社交障碍、强迫症、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咨询和治疗;员工及患者的团体心理辅导;《河南思客》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 田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