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内容推荐 > 正文

【神经调控之家】对话陆卫风:帕金森病的外科DBS治疗

发布时间:2020-03-09  来源:   
2020-03-09  健康大河南

  前言:生活中,大家总能看到一些老人行走时姿势步态怪异,他们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震颤抖动,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比较僵硬,面部也没有任何的表情,这些异常的举动正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那么,如何帮助广大帕金森病患者减轻震颤,缓解肢体及躯干僵硬,提高生活质量呢?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功能学组负责人陆卫风教授做客健康大河南直播间,来给大家讲讲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

  访谈提纲:

  问题一:陆主任,刚刚我们提到帕金森病发病率很高,您能说说这个疾病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吗?比如药物治疗。

  陆主任:好的,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帕金森病,它主要是发生在老年人群体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大约是1.7%,这个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对咱们老年患者来说是一种慢性的致残性疾病,主要体现在您刚才说的运动方面的障碍,比如肢体的僵硬、震颤和运动的迟缓,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非常痛苦!目前治疗方法在早期都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特别是复方左旋多巴类药物,比如美多芭、息宁这一类,另外,还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其他药物辅助治疗,比如泰舒达、森福罗等等,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一般是5年之内,药物的疗效通常是比较好的,我们也叫做药物的蜜月期,但是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和加重,会出现药物的疗效下降和副作用增加,甚至出现运动并发症,这个时候患者的运动症状不能得到控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那么药物治疗的难度就很大了。

  问题二:对于药物治疗反应下降并出现副作用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哪些更好的外科治疗方法呢?

  陆主任: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早期的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术,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应用非常广泛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也就是所谓的“脑起搏器”手术。早期的神经核团毁损术是破坏性手术,不可逆,也无法调控,而脑起搏器手术是一种神经调控疗法,具有微创、神经无损伤、可逆、可调孔等优点,能很好的控制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佳的外科治疗方法。

  问题三:脑起搏器(DBS)手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最为先进的手术方式,但是很多人对这个手术方式还不了解。您能给大家详细讲讲脑起搏器(DBS)手术是什么吗?

  陆主任:脑起搏器学名叫做脑深部电刺激,英文缩写是DBS,是通过神经外科精准立体定向的方法向大脑深部植入刺激电极,再植入皮下神经刺激器和连接导线,连接这三部分成为一个电流通路,当开启和设置好神经刺激器以后,神经刺激器就可以立即把弱电脉冲电流传送到脑内的刺激电极,刺激电极末端就开始对神经核团进行放电刺激,从而产生控制运动症状的神奇疗效,这个过程是很快的,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问题四:目前我们这项技术在我们国家应用进展如何?治愈病例有多少?

  陆主任:脑起搏器技术从1999年引入我国,因为手术设备和植入材料昂贵,一开始在中国并没有普及,做的很少,后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近10年来脑起搏器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在全国大约有50家医院都能常规开展这个手术,据统计,我们国家目前脑起搏器手术病例数已经达到近3万例,现在以每年接近5000例的速度在发展,相信随着价格的降低和医保政策的支持,以后会有更多的患者选择DBS而获益。

  问题五:DBS手术适用于所有的帕金森患者吗?对于适用患者人群有什么要求呢?

  陆主任:这个问题非常好,虽然脑起搏器手术有很多的优点,疗效又很神奇,但是它也绝对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适合做的,DBS手术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的,只有经过手术前评估和检查,符合适应证标准的患者才能进行脑起搏器手术,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和有效。目前脑起搏器手术适应证是有统一标准的,主要是5个方面:

  1.原发性帕金森病;

  2.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的疗效;

  3.药物疗效已经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症状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

  4.除外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5.病程4年以上,年龄75岁以下。

  只有符合这些要求的帕金森病患者才能进行脑起搏器手术。

  问题六:DBS手术治疗帕金森在医院实际疗效如何?您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陆主任:DBS手术在治疗帕金森病这个领域是最早的,已经有30年历史了,它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的改善也是有目共睹的,是很神奇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改善都是立竿见影的,我们这样的病例也有很多,我们经常看着患者坐轮椅到门诊,全身僵硬。启动脑起搏器开始电刺激后,患者就自己站起来,走起来了!前后简直是判若两人!

  当你在现场看到患者表情愉悦、四肢舒展、快步行走的时候,你才会真正赞叹科技的神奇之美!(患者视频演示)

  问题七: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使用DBS手术治疗患者之后,患者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呢?

  解答:对!手术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是每一个外科手术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态度问题。DBS手术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是涉及脑内深部,可能导致的手术并发症也比较严重,比如脑内出血,后果就比较严重,但是以现在的神经外科精准定位技术很少出现这个情况,通常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正常活动,如果切口愈合好,几天就可以出院了。术后还要进行神经调控,就是调整脑起搏器的电流参数,初期可能有些不适应,比如头晕比较常见,逐渐适应了就没有问题了。

  问题八:为了预防这些术后的不良反应,术前要做的准备有很多,医生和患者分别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陆主任:为了避免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手术前我们作为医生要给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检查,评估适应证和手术风险,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服药情况和家庭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要耐心细致的给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相关的情况,告知可能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并做好手术设备和植入材料的准备工作。患者在术前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各种评估和检查,深刻理解手术的风险和预期疗效,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都调整到最好状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手术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问题九:帕金森病患者接受DBS手术治疗之后,预期恢复时间是多久?与其他外科手术治疗手段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陆主任:刚才也讲到了,患者术后1天就可以下床正常活动了,在国外,患者DBS手术后是在监护病房观察1天,然后根据身体情况就可以考虑出院了,手术切口是不需要拆线的,切口的换药是在社区诊所进行的。考虑到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一般是建议术后3-5天就可以出院,后期换药拆线可以在社区门诊进行,2-4周后预约在门诊开机和程控。这个手术本身创伤很小,植入脑内电极对神经无损伤,对全身的脏器功能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恢复时间很快。

  问题十: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突出,是个值得宣扬的技术,在节目的最后您有什么经验想要分享给神经外科的年轻医生吗?

  陆主任:好的,DBS手术不仅仅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现在还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其它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比如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而且在精神疾病、难治性癫痫这些药物难治性疾病方面也在发挥着作用,这种手术作为神经调控疗法的典型代表以后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所以我感觉这个工作是需要踏实认真、耐心坚持才能做好的,在这里我也想和我们的医学同道或者从事神经调控事业的医生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也希望我们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用最好的技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造福!

  专家简介:

  陆卫风:医学博士,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功能学组负责人,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调控中心门诊负责人,长期从事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

  专业方向: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

  专业范围:

  1.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舞蹈症的DBS(脑起搏器)手术治疗;

  2.癫痫的外科治疗:癫痫病灶切除术、癫痫的神经调控手术(DBS、VNS)、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SEEG)

  3.颅神经疾患: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4.其它:脑功能区肿瘤多模态监测下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

  工作成就:2009年3月,参与《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获得了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2015年赴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访学,主攻帕金森病的DBS疗法和功能神经外科临床研究。

  2016年7月24日在刘献志教授的指导下在河南省首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治疗帕金森病;2016年9月在河南省率先成立了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调控中心门诊,进行手术前门诊咨询、手术前评估和多学科会诊工作。在2017年又继续开展了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运动障碍疾病的DBS治疗,至今已完成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100余例、肌张力障碍6例、特发性震颤1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痉挛性斜颈和梅杰综合征的DBS手术均是河南省首例;2017年9月参与中科院“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中,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临床级干细胞立体定向脑内移植手术,填补了国际空白。

  学术任职:

  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美国癫痫协会会员

  北美神经调控协会会员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神经电生理学组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神经外科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秘书

  河南省神经修复学会委员

  河南省神经修复学会神经测评学组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疾病学会委员


[责任编辑: 田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