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生活习惯会引起血液黏稠?五招教你保持血管“清爽”
早上起床犯困、思维慢,蹲下站起还眼前发黑?当心,这些“小毛病”可能是血液黏稠的警报!
黏稠的血液就像“堵车的马路”,不仅拖慢全身供氧,更可能悄悄攒出血栓,甚至诱发心梗,堪称是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血液黏稠有什么症状?
哪些生活习惯会引起血液黏稠?
五招教你保持血管“清爽”
↓↓↓
出现这三个信号
警惕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是指血液中的成分增多或性质改变,导致其在血液中过度聚集,血流阻力增加、速度减慢,会引起以下后果:
▲ 血液黏稠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影响氧气和营养成分的运输。
▲ 血液黏稠导致血流阻力增加,流速减慢,血管壁脱落的脂质细胞或有害物质滞留,沉积于血管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晨起头晕、晚上清醒
血液黏稠的人通常在睡了一觉、休息好之后会觉得没有精神、力气,有的还会感觉头晕。
而这种情况在晚上吃过晚饭后会改变,一到晚上,精神反而变好。
阵发性视力模糊
当血液黏稠导致血液流通不畅时,体内的一些营养物质和氧气就无法及时供给我们的视神经,导致视神经和视网膜同时发生缺血缺氧现象,从而造成视力模糊。
下蹲时气短
人体下蹲时,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在这时,血液黏稠的人其血液循环会变得更加不畅通,难以让机体进行气体交换,会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提示大家应去医院检查血液黏稠度是否增高了。
哪些生活习惯易导致
血液黏稠度高?
?含糖、脂肪过高的食物
食用肥肉、油炸食品及过量烹饪用油,这些脂肪来不及被身体吸收,会导致身体内血液黏稠度增加。
果汁、奶茶等饮料和烘焙产品也含有大量的糖分,容易聚集到血液中,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压力过大、缺乏运动
运动不足会导致脂肪无法及时代谢,血糖、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压力过大则会升高皮质醇,抑制脂类代谢,进一步加重血液黏稠。
?抽烟饮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酒精会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双重作用下加速血液变黏。
?身体脱水
大量出汗(如剧烈运动后)或发烧导致体液流失,血液水分减少,溶质浓度升高,黏稠度随之增加。
5招有效改善血稠
多喝温水
温度:20℃~25℃的白开水,小口慢喝。
最佳时间:晨起空腹、三餐前一个小时及睡前进行补水(应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影响睡眠)。
补水量:每次150~200毫升,睡前建议在100毫升左右。
多吃蔬果
推荐食物:
▲ 黑木耳含胶质,可吸附血液中多余杂质;
▲ 洋葱含硫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 香菇含香菇嘌呤,有助降低胆固醇。
此外,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有助降血脂,粗纤维能起到阻止胆固醇吸收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
清淡饮食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会加重血液黏稠度。
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少吃高脂类食物及甜食。
加强锻炼
运动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
建议每周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
戒烟限酒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
身体的每一个“小信号”,都需要我们回复“收到”;从今天起,用一杯清水、一份清淡饮食、一次户外散步,给血液和血管减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