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早期有哪些迹象,及早采取科学措施比独自硬扛更管用
有人说,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想不开”,熬一熬就过去了。可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也会突然沉默寡言、整天郁郁寡欢。小李原本是朋友圈里的“开心果”,近几个月却常常深夜发出“撑不下去”的朋友圈。
朋友们起初以为他只是心烦,后来才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直到一次大家聚会,他情绪彻底崩溃,原本温和的他突然控制不住情绪大哭。大家才开始慌了神,“怎么会这样?他平时多乐观啊!”
其实,抑郁症绝非无缘无故发生,它不像普通的情绪低落,背后潜伏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复杂和残酷。微笑的外表,可能只是伪装,很多人经历着你看不见的“心理地震”。到底为什么会陷入抑郁?医学研究早就揭开了被无数人忽视的5大核心因素,尤其是第3点,超过一半的患者都曾轻视过。
今天,就带你深挖那些被误解的抑郁症根源,让每个人都能给身边的人和自己多一些了解与温柔。
“只要多休息、多想开,不会得抑郁”——这种说法真的是错的。医学界已经确认,抑郁症的形成有生理、社会、心理等多重交织 ,不只是性格或一时的情绪波动。
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患病几率更高。中华精神医学杂志数据显示,一级亲属发生抑郁症的风险高出普通人 。基因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直接作用于情绪调节能力。所以,有抑郁家族史的人,需要对自己的心理变化保持比别人更敏锐。
工作、学习、婚姻、家庭、健康等压力长期无法释放,是抑郁发病的重要推手。《柳叶刀·精神病学》曾报道,“7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疾病前均经历了明显生活压力事件 ”。比如职场失意、亲人去世、重大疾病、长时间加班等,压力像积木一样叠加,不知不觉就让人神经“断弦”。
很多人以为郁闷是因为“心态差”,其实,生理层面大脑内多巴胺、5-羟色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紊乱 ,直接导致抑郁情绪。医学影像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某些区域的信号传递确实弱于正常人。这不是意志力能扛过去的,是“身体在报警”而不是简单的心结。
有些人天生敏感、自我要求高、喜欢压抑情绪,看起来外表坚强,内心却极度脆弱。医学心理学资料指出,“完美主义型”“内向型”人格,抑郁症患病风险高出普通人近一倍 。不会自我疏导,长期积压负面想法,情绪就像弹簧压缩,迟早会反弹。
慢性疼痛、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脑血管疾病……这些慢性病不只是“折磨身体”,也会显著增加抑郁风险 。“身体不舒服”“长期不见好转”的绝望感,会慢慢吞噬人的精气神。例如慢性肝炎病人,抑郁合并率高达30%以上 。看似躯体病,其实心理伤口更难愈合。
假如忽视身体和心理的警报信号,抑郁症会悄悄让人发生这些改变,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懒得动”。
睡眠彻底乱套,入睡难、早醒、睡多久都累;胃口变差,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一两个月能瘦掉10斤以上 );头痛、胸闷、消化不良,小毛病频繁反复;兴趣丧失,曾经喜欢的事再也无感;记忆力变差、注意力涣散,连日常小事都完成不了。
不少人就是因为忽略这些小变化,被抑郁症一步步拖得精疲力尽。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持续低落超过两周,并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很可能不是“情绪不好”这么简单,应该引起重视。
光靠“想开点”解决不了问题。现代心理医学建议,及早采取科学护心措施,比拖延、独自硬扛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