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早期症状有哪些,尤其是这几个表现要注意
在体检中心的化验窗口旁,一名戴着工牌的中年男子正低头翻检验单,眉间有一条浅浅的竖纹。他手里的纸张被攥得有些皱,旁边等结果的护士看了看单子上的项目,迟疑地问,是不是最近排便有些异常。
男人微微动了动嘴角,没有直接回应,只是把单子对折收进口袋。那种不愿多谈的表情,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些被忽视的信号,尤其是与消化系统相关的信号——很多人在它已经变得明确之前,都不愿意面对。
排便的变化,在多数人眼里是消化功能的自然波动,但消化科的医生会提醒,部分变化可能意味着肠道内的结构或功能正在发生更深层次的改变。
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并不剧烈,但却有规律可循。
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统计显示,在确诊肠癌的患者中,有超过六成在发病前一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排便习惯或性状变化,但仅有不到三成的人在那时去医院检查。
这种延迟就诊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发现疾病的分期,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5%,而早期超过90%。
血便是最容易被忽略又最具提示性的信号之一。
鲜红色的血往往被误以为是痔疮引起,但在实际病例中,部分肠道肿瘤尤其是靠近肛门端的直肠癌,也会引起类似的出血。
更隐蔽的是暗红色或柏油样的便色,这种情况提示出血点可能在更高位的结肠甚至回肠末端。
澳大利亚一项针对23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研究发现,那些粪便潜血阳性的个体中,有12%最终确诊为结直肠癌,而这些人在出现肉眼可见血便前的三到六个月,潜血检测已能发现问题。
排便形态的改变亦值得关注。肠腔内的肿瘤会使粪便成型过程受到影响,导致排出物变细、带沟或形状不规则。
美国梅奥诊所的回顾性分析指出,持续性细条状粪便的患者中,约有8%被确诊为肠道狭窄,其中超过一半的原因是恶性病变。
这种变化如果持续存在,即便伴随腹泻或便秘交替,也不应仅仅用饮食因素来解释。
排便频率出现异常,尤其在与腹痛、腹胀相伴发生时,更需警惕。
肠癌早期可能因局部炎症和肿瘤分泌物刺激肠壁,引发蠕动节律紊乱,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或排便不尽感。
英国一项覆盖6万多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那些在半年内出现排便习惯明显改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诊断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
特别是当改变持续超过四周且没有随着饮食或药物调整而恢复,就应进行肠镜检查。
不少人会误以为,排便带黏液只是肠炎的表现,但慢性黏液便也可能与肿瘤有关。
肿瘤表面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会混入粪便,使其表面覆盖一层透明或淡黄色胶状物。
临床经验显示,这类症状在左半结肠癌患者中更为常见,因为左侧结肠的腔径较小,更容易出现肿瘤与粪便的直接接触与摩擦。
更深层次的信号源于全身状态的改变。
长期隐匿失血会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肠癌患者中,慢性缺铁性贫血的比例高达30%以上,而这些患者往往在确诊前数月甚至一年就已出现血红蛋白下降。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对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如果未进行消化道的系统评估,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两年内被发现存在恶性肿瘤。
需要强调的是,肠癌的信号并非总是单一存在,它们可能是混合的、渐进的,且早期多不伴明显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