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手术时,医生会要求查凝血功能呢?
当医生告知需要手术时,患者往往会收到一长串术前检查清单,其中“凝血功能”是必查项目之一。不少人对此感到疑惑:“我只是做个小手术,为什么要查凝血?难道医生怀疑我有血液病?”事实上,凝血功能检查是手术安全的“隐形守护者”,它的意义远超普通筛查——它直接关系到术中止血、术后恢复,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全。
凝血功能:人体自带的“止血系统”
凝血功能是人体维持血液流动与止血平衡的关键机制。当血管受损时,凝血系统会迅速启动“三级响应”:
血管收缩:受损血管立即收缩,减少血液流失。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在伤口处形成“临时补丁”,堵住出血点。
凝血因子激活:血液中的12种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按顺序激活,最终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网,彻底封堵伤口。
这一过程如同“精密维修”,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会导致止血失败(如血友病)或过度凝血(如血栓)。手术中,医生需要精准调控这一系统——既不能让患者因凝血不足大出血,也不能因凝血过强形成血栓。
手术风险:凝血异常的“致命后果”
手术必然伴随血管损伤,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决定术中止血难度和术后恢复质量。若忽略凝血检查,可能引发两类严重风险:
1.凝血功能不足:术中大出血
若患者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导致凝血酶原减少)、血小板过低(如化疗后),或长期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术中止血将极为困难。例如,一个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切开创口后,血液会在几分钟内凝固;而凝血障碍者可能持续渗血,甚至需要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才能控制。
2.凝血功能过强:术后血栓形成
部分患者(如长期卧床者、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若术前未发现,术后可能因活动减少、血管损伤等因素引发深静脉血栓(DVT)。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堵塞肺动脉(肺栓塞),危及生命。
凝血功能检查:术前评估的“四把尺子”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通常包括以下指标,它们从不同角度评估凝血状态:
1.凝血酶原时间(PT)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PT延长常见于肝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使用者。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依赖凝血因子Ⅷ、Ⅸ、Ⅺ等)。APTT延长常见于血友病、肝病、使用肝素抗凝者。
3.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最终阶段的关键物质。其水平降低可见于严重肝病、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止血的“先锋军”。血小板过低(<50×10?L)时,即使凝血因子正常,也可能发生自发出血。
通过这四项指标,医生可以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并制订干预方案。
发现异常后:如何“调整”凝血功能?
若术前凝血检查提示异常,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1.凝血功能不足
补充凝血因子:如注射维生素K(针对PT延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含多种凝血因子)或冷沉淀(含纤维蛋白原)。
提升血小板:血小板过低者需输注血小板。
暂停抗凝药:长期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者,需在术前5-7天停药(具体需遵医嘱)。
2.凝血功能过强
抗凝治疗:高凝状态者(如深静脉血栓病史)可能需在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
机械预防:术后穿弹力袜、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降低血栓风险。
患者常见疑问解答
1.“我只是做局部麻醉的小手术,也需要查凝血吗?”
是的。即使手术范围小,只要存在血管损伤(如拔牙、切囊肿),凝血功能异常仍可能导致出血不止。此外,部分“小手术”可能因患者个体差异(如高血压、糖尿病)增加出血风险。
2.“检查结果轻度异常,需要处理吗?”
需结合临床判断。例如,APTT轻度延长(仅超正常值几秒)可能无临床意义,但若合并其他指标异常或患者有出血史,则需重视。医生会综合评估手术类型、患者全身状况后决定是否干预。
3.“抽血后凝血结果正常,术中还会出血吗?”
凝血功能检查是术前评估的重要部分,但并非唯一依据。术中出血还与手术操作、血管损伤程度、患者血压控制等因素相关。检查结果正常仅说明凝血系统“基础状态良好”,术中仍需精细操作。
凝血功能检查是手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如同汽车的“刹车系统检测”——平时看似无关紧要,但关键时刻能决定生死。通过术前筛查,医生可以提前识别风险、制订预案,将手术并发症降到最低。患者无需因检查繁琐而抵触,理解其意义并积极配合,才是对自身健康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