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健康热文 > 正文

胃癌早期并非“悄无声息”,这些人必须定期筛查

发布时间:2025-08-08  来源:   
2025-08-08  健康大河南

  “胃癌早期没症状,发现就是晚期”——这种说法让许多人对胃癌充满恐惧。事实上,胃癌早期并非完全无症状,只是症状轻微且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胃病。数据显示,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不足20%,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晚期则不足10%。尽早通过筛查发现病变,是提高胃癌治愈率的关键。了解胃癌早期的“蛛丝马迹”和有效的筛查方法,能为健康筑起一道防线。

  胃癌早期并非“悄无声息”

  胃癌早期症状虽不明显,但并非毫无踪迹。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饱胀感,尤其在餐后明显,这种不适与胃炎、胃溃疡相似,容易被忽视。还有人会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反酸,或体重轻微下降(1-2个月内瘦2-3公斤)。这些症状的特点是“时好时坏”,服用胃药后可能暂时缓解,导致患者放松警惕。

  需要注意的是,胃癌的早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即使是微小的癌灶也可能引起轻微不适。若这些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反复发作,就不能简单归为“老胃病”,需及时排查。

  这些人是胃癌高危人群,必须定期筛查

  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建议从40岁起定期筛查:

  有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患胃癌);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治疗;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癌前病变;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或偏好高盐、腌制、熏烤食物;

  曾接受过胃部手术。

  这类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需主动进行筛查,因为他们患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6倍。

  胃癌筛查的“金标准”与辅助手段

  1.胃镜检查:发现早期胃癌最可靠的方法

  胃镜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微小病变,如糜烂、溃疡、息肉或可疑肿块,还能通过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区分良性与恶性。随着技术发展,无痛胃镜(静脉麻醉下进行)已广泛应用,患者全程无不适,检查结束后很快苏醒。

  建议高危人群每2-3年做一次胃镜;若发现癌前病变(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每年复查一次。普通人群也可在体检时主动选择胃镜检查,尤其出现胃部不适时,不要因恐惧而拒绝。

  2.幽门螺杆菌检测:从源头降低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诱因,约70%的胃癌与它相关。检测方法包括呼气试验(C13或C14)、胃镜活检、血清抗体检测等,其中呼气试验无创便捷,只需口服试剂后吹气即可完成,准确率达90%以上。

  若检测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通常为四联药物,疗程10-14天),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约39%。

  3.其他辅助筛查手段

  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 17 检测:通过血液检查评估胃黏膜萎缩程度,异常者需进一步做胃镜。

  钡餐造影:可显示胃的形态和轮廓,但难以发现微小病变,适合无法做胃镜的人群(如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作为初步筛查。

  筛查后的应对:早发现早处理

  胃镜检查发现的早期胃癌,很多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如黏膜切除术)治愈,无需开腹或化疗,术后生活质量几乎不受影响。即使发现癌前病变(如胃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时切除也能有效阻止癌变。

  若筛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按疗程规范治疗,停药1个月后复查确认是否根除。同时调整生活习惯:减少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g),少吃腌制、熏烤食物,多吃新鲜蔬果,戒烟限酒,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结语

  胃癌早期并非“无迹可循”,只是需要更敏锐的观察和主动的筛查意识。胃镜检查虽让人略感不适,却是发现早期胃癌的“火眼金睛”。对高危人群而言,定期筛查不是负担,而是性价比最高的健康投资。记住:胃癌的可怕之处在于晚期的难治,而早期发现的胃癌,治愈希望极大。主动筛查,就是给自己争取生的机会。


[责任编辑: 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