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胆囊还健康吗?若想胆囊正常4种习惯少做
“我每天都熬夜,最近老觉得右上腹有点涨,有事吗?”王隽是个28岁的游戏策划,身高一米八,瘦得皮包骨。
长年凌晨两点睡觉,每天外卖不重样,还爱喝能量饮料。那天他问这个问题时,一只手按着腰,声音低下去几分,像是在试探,又像不太在乎。
很多人都像他一样,以为身体是个随叫随到的机器,习惯坏点也不会立刻出事。
问题是,这种习惯的“账单”,不是当下结,而是时间拉长后集中爆发。胆囊出事,不是某一天突然坏了,而是坏习惯一点点堆上去的。
睡眠节律紊乱对胆囊影响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很多研究早就发现,熬夜导致的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会让胃肠道排空变慢,胆囊收缩也会跟着减弱。
胆汁流不出去,堆在胆囊里久了,胆固醇容易析出,久了就结晶成胆泥或小结石。
胆汁本身是一种碱性液体,在体内停留过久也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熬夜等于长时间打乱生物钟,胆汁的分泌节律也会跟着乱掉,这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的点。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胃出问题,而是胆囊更“脆”?
这就跟胆囊的生理结构和它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它不像肝脏那样有强大再生能力,也不像肠道那样有丰富的微生态保护。
胆囊是被动储存胆汁的器官,长期处于“存而不排”的状态,就像水塘没出口一样,出问题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反过来看,为什么有些人天天熬夜,也从不抱怨胆囊不舒服?
因为不同人对胆囊收缩反应的敏感度不同。有研究在2021年做过胆囊超声跟踪实验,追踪了200名长期夜班的工人,发现其中有40%以上胆囊壁增厚、胆汁粘稠、收缩功能减退的表现,但这些人自己没有明显症状。
说明这类病变往往是“哑巴病”,等发现时已经进入慢性阶段,不会有剧烈的疼痛信号提示你“该看病了”。
社会上还流行另一个误区,以为只有吃油腻、胆固醇高的人才容易得胆囊病。
这个说法不全对。决定胆汁是否“平稳”的不光是吃的东西,更是排胆机制是否通畅。
有个很冷门的数据,2022年一项关于中青年亚健康状态与胆囊疾病关系的全国调查显示:在胆囊炎或胆泥症人群中,有近58%的人是“饮食清淡、脂肪摄入偏低”人群
但这些人同时有共同特征——作息混乱、压力大、运动少、饥一顿饱一顿。
这说明什么?说明胆囊出问题根本不是脂肪摄入“多不多”决定的,而是胆汁“走不走得出去”更关键。
胆汁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如果身体不摄入脂肪,胆囊的收缩动力就下降,胆汁滞留会加重,久而久之反而更容易沉积成胆泥。
长期素食、极度控油、完全戒肉的人群,也在近年来胆囊问题检出率上升,这是许多营养学者意外却不得不承认的趋势。
再看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点,心理状态的影响。
长期焦虑、睡眠浅、多梦,也会让胆囊功能变差。
2018年发表在《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焦虑水平越高,胆囊动力越差,尤其表现在女性白领群体中更明显。
这跟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的兴奋平衡机制有关。
很多长期心理压力大的人,胃口不好、胆汁分泌紊乱,胆囊就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器官之一。
医学里讲,胃肠胆道是一个整体,心理状态拉响的是全系统的警报,而不仅仅是哪一个部位出故障。
一些人还喜欢饭后立刻躺平,这个习惯也容易堵住胆汁流出的通道。
人体在饭后需要垂直状态来帮助胆汁顺利排入肠道,如果吃完饭就卧床或窝在沙发上,不仅让胃排空变慢,还会让胆囊收缩不够。
胆汁长期蓄积不排,就更容易在胆囊内发生化学变化,增加炎症发生率。
说到底,胆囊疾病从来不是某一件事导致的,而是多个不良因素合成的一种代谢障碍结果。而这些因素,并不只跟胆囊有关,更和整体生活状态深度绑定。
比如长期缺乏晨光照射、夜间暴露蓝光时间长的人,褪黑素分泌会受影响。
褪黑素不是只负责调节睡眠,它还会影响肝胆代谢。
2020年《国际肝病杂志》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褪黑素水平低的人群,胆固醇代谢障碍风险高出正常人30%以上。
这类问题往往不会出现在20岁的人身上,却会在35岁以后集中爆发。很多人年轻时觉得无所谓,但胆囊功能一旦开始下滑,就很难恢复。
不像肠胃靠调理就能好,胆囊一旦发生炎症或结晶,常常需要药物干预或手术处理。
有人可能想,那是不是多吃点保胆的药或补充益生菌就能预防?
真不是。胆囊功能下降,是行为模式和生物节律整体失衡造成的,不是靠补某一种东西能解决的。
把健康建立在补品和保健品上的人,基本是方向错了。
长期健康,是靠行为纠偏,不是靠额外补充。
有意思的是,有一项2007年到2020年的横断面调查,分析了江苏、福建、河北、四川四地中年人胆囊疾病发病率和社会行为模式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经常参与社区清晨锻炼、作息规律、晨间有晒太阳习惯的人,胆囊疾病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群体。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