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是身上的痣太多了?这几个不典型表现要警惕
很多人听到“皮肤癌”这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身上的痣太多了”。
这确实是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印象,但并不准确。
多痣不等于癌,也不是早期皮肤癌的判断标准。
恰恰相反,大多数皮肤癌在早期表现,并不是从原有的痣变化开始,而是以一些非典型的皮肤信号出现,错过了往往就错过了黄金处理期。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经在2020年发布过一项数据,皮肤癌的全球年发病数超过120万人,其中80%属于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只有不到20%是黑色素瘤。
而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早期症状,绝大多数并不表现为痣的变化,而是表皮结构异常、创面不愈合、颜色不规则或局部皮肤萎缩。
这类信号往往被普通人忽略,以为只是皮肤过敏、角质堆积、真菌感染、或者普通的干裂和脱屑。
第一个容易漏掉的表现,是皮肤某一区域出现持续不愈的溃疡或者结痂。
尤其是面部、手背、脖子这类长期暴露在外的区域,如果某一小块皮肤反复出现红色斑点、水泡或轻微破皮,涂药后能好几天,但隔段时间又重复,并且边缘有轻微凸起,那就得注意了。
这类症状很多时候是基底细胞癌的前期形态。
它不会一下子恶变,但在局部破坏皮肤结构的过程中,会慢慢侵蚀真皮层,最终形成“局部侵袭性肿瘤”,虽然不易转移,但会造成组织破坏。
第二种常被误解的信号,是皮肤表面某一小块区域颜色变得不均匀,像油漆刷过一样。
这个情况很多人会误认为是色斑、日晒留下的沉积,或者激素斑,但如果颜色发灰、边界模糊、伴有轻微发痒或脱屑,那就不是简单的色素堆积。
这种颜色不规则的斑块,有可能是鳞状细胞癌的早期形式,特别是紫外线暴露史长的人群、免疫功能下降者、曾有慢性创口感染史者更需要警惕。
一项发表在《JAMA Dermatology》的研究指出,鳞状细胞癌早期最常见的表现不是结节,而是色素沉着样斑块,其表面可以是干燥或呈现轻微鳞屑,视觉上很难与良性皮肤病变区分。误判率高达52%。
第三种表现更具欺骗性,是皮肤表面长出“亮亮的、像蜡质一样的小丘疹”,多数人会当成粉刺、脂肪粒,甚至不加处理。
但如果这类丘疹质地偏硬、边缘清晰,颜色略发亮,并且触摸时略有痛感或压痕,就需要考虑基底细胞癌可能性。
尤其是这种丘疹表面没有开口、也不出油、不会发炎,这类“安静的硬块”比那种明显红肿的更容易被忽视。
在澳大利亚皮肤病高发区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显示,面部皮肤长期暴露区出现这类丘疹的成人中,约有15%最终确诊为基底细胞癌。
第四种变化发生在毛发分布区域,是毛囊附近皮肤出现质地明显变硬、毛发脱落、或变色的情况。
很多人一发现头皮秃一块,就以为是斑秃,但其实如果这一区域皮肤同时出现颜色加深或变亮、毛发断裂并伴有表面凹陷,那就不是单纯免疫反应。
这可能是毛囊部位皮肤肿瘤的早期表现,尤其是皮脂腺癌或附属器肿瘤,这类癌种发病率低但隐蔽性强,误诊率在初期阶段非常高。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临床病例总结指出,这类头皮局部脱发伴皮肤异常者在一开始被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的比例高达76%,直到半年后肿块开始扩张才引起注意。
这些早期表现的共通之处在于:不痛、不痒,起初并无显著的不适之感。
正因为这样,很多人不当回事。比起多痣,真正的危险在于对身体表层状态缺乏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