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5个表现要注意,可能和尿毒症相关
“我爸60岁刚退休没多久,之前身体挺好,也没查出来有什么慢性肾病,这次就是腿肿得厉害,去医院一查竟然是尿毒症,怎么会发展得这么快?”提问的是朱女士,在陪父亲做肾科入院检查后开始感到慌乱。
她父亲在查出问题前,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没有长期吃药,更没有做过肾功能相关的检查。
很多人对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尿里有泡沫”“小便带血”“有基础病才会得”,但现实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符合这些典型条件。
真正让人警惕的是,一部分尿毒症患者在确诊前根本没被诊断过慢性肾病,连一次尿常规都没做过。
中国肾脏病学会在2022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新进入透析阶段的患者中,有27%是首次就诊就直接进入终末期。
这种突发性背后,并不是病发展得快,而是早期信号完全被忽略或误判。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一个没病史的人会突然就进了透析?答案不在肾,而在认知。
肾脏的代偿能力极强,一般功能下降70%以上才开始表现出明显异常。
也就是说,一个肾功能已经剩三成的人,日常生活中依旧可以吃饭、走路、没症状。
如果此时没有主动检查,就根本发现不了。绝大多数人日常体检不包含肾小球滤过率与微量白蛋白检测,很多仍为“尿常规+血肌酐”这种常规项目,如此一来,错过(相关病症检测)的几率颇高。
有五个表现,在大量病例里被反复提及,是“无肾病史”人群中早期可能出现的共性,但往往不被当回事。
第一个表现,是下肢浮肿,但不伴疼痛、不明显发热,也没有红斑,按压后略有凹陷。
这种浮肿多数出现在小腿、脚踝、足背处,清晨起床时轻,傍晚时加重,不吃咸也浮。
这种“静默型水肿”并不剧烈,也不影响行走,但却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的早期标志。
一项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38%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在诊断前半年内出现过下肢浮肿,其中67%未引起注意或被误认为静脉循环问题。
第二个表现是持续性乏力,不是那种睡一觉就能恢复的疲劳,而是体力下降、活动耐受性降低的“慢性能量耗损”。
很多人以为这是年纪大、气血差,甚至以为是更年期或营养不良,但它实际可能是贫血引起的。
慢性肾功能下降会影响红细胞生成,造成隐匿性肾性贫血,血红蛋白可能只是略低,但组织供氧能力已经明显下降。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78名未明确肾病诊断但存在轻度贫血的中老年人中,有21人一年内进入慢性肾病3期及以上阶段。
这种轻度贫血合并乏力,是非常高危的代谢标记之一。
第三个表现是夜尿增多,不是简单上厕所多,而是入睡后两小时内起夜一次以上,并且尿量不少,颜色清亮。
这种夜尿问题常常被当成前列腺问题、睡眠障碍,或“水喝多了”,却没想到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初步表现。
正常情况下,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应当减少。一旦肾脏调节功能紊乱,抗利尿机制失衡,就会出现“昼尿正常、夜尿增多”的变化。
英国伯明翰大学泌尿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夜尿大于两次且持续超过3个月者,未来两年内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4倍。
第四个表现更难以联想到肾,是皮肤瘙痒,尤其是背部、四肢外侧、腰部两侧,呈现间断性,抓后无明显皮疹。
这类瘙痒往往与季节无关,也不是典型的皮肤病范畴,局部使用外用药无效,抗过敏药也无法完全缓解。
这其实是体内尿素氮代谢障碍造成的代谢性瘙痒,是慢性肾病中期之后逐渐出现的常见症状之一。
在2021年《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上刊发的一篇多中心数据研究显示,在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中,35%的慢性肾病患者主诉皮肤瘙痒,而其中一半的人此前从未做过肾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