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健康热文 > 正文

传染性疾病开始频繁出现,娃中招了有哪些症状?

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   
2025-04-02  健康大河南

  上学没几天,娃就发烧嗓子疼,全身还冒出了红疹子

  去医院一检查,光听名字就吓一跳

  上网一查,更是慌得一批

  上学2天,喜提10天长假!

  原来它就是猩红热

  近日,传染性疾病开始频繁出现,儿科门诊又忙碌起来了

  其中有一种细菌感染,家属千万要警惕,它就是猩红热

  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其实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高发,多见于5-15岁的儿童,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集体生活接触密切等因素有关。

  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它虽然不如流感、手足口病等常见,但其传染性强,易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流行,而且如果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疗程不足,可引起中耳炎、肺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和神经系统损害等并发症,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其实本质上就是链球菌感染,跟普通链球菌感染的区别主要在于,猩红热会引起全身皮疹,这是因为机体对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即红疹毒素)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此外,A组链球菌的M蛋白与心肌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所诱生的特异性抗体可引起组织免疫性损伤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而致病。

  娃中招了有哪些症状?

  ? 发热/咽痛:突发高热,起病急,体温可达39-40℃。咽扁桃体肿大、疼痛,有时还能看到白色的脓点。

  ? 草莓色/杨梅舌:部分患者初期舌面充血红肿,舌面出现红色小点点,似草莓,后期随着舌苔脱落,舌面变红如杨梅。

  ?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发热1~2天后,全身出现密集红疹,摸起来像砂纸,按压褪色,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后蔓延至全身。娃可能觉得奇痒无比,伴有局部抓痕;娃的脸蛋可能红扑扑的,但嘴巴周围却显得白白的,专业术语:口周苍白圈;疹退后伴有脱屑,一般3-5天后,皮疹会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脱屑,且脱屑期可长达6周,可痊愈,没有色素沉着。

  猩红热如何确诊?

  患儿出现以上表现,检查提示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咽拭子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核酸/培养阳性,或ASO进行性升高,可协助诊断。

  猩红热确诊后如何治疗?

  1.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抗菌药物应足量、全程!

  2.药物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过敏者可换头孢或红霉素),必须足量、足疗程,避免耐药。

  3.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比如中耳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这才是猩红热真正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地方。

  猩红热如何隔离?

  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必要时可口服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

  猩红热如何预防?

  目前尚无猩红热疫苗,但做好以下措施可大幅降低风险:

  预防要点: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个人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

  ?出门佩戴口罩,避免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易感人群聚集处预防:

  ?加强晨午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病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消毒。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防病意识。

  ?发生疫情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猩红热可防可控,家长需提高警惕,但无需过度焦虑。牢记“早发现、早隔离、规范治疗”,就能为孩子筑起健康屏障!


[责任编辑: 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