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进去的水≠身体里的水,正确喝水这样做
如何正确喝水?中医的这些建议收藏好
【喝进去的水≠身体里的水】
有没有这样体验:
拼命喝水,却一直口渴?
嘴巴很渴,但肚子不想喝水?
水果吃不少,水喝不少,但依旧皮肤干、大便干?
喝水千般好,但要喝对才养生。今天就听中医好好聊聊喝水这件大事。
01
中医怎样理解喝水?
《皇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包括食物中的水)进入胃中,需要经过脾(脾主运化)、肺(肺主通调水道)、膀胱(气化)等脏腑的代谢,转化成水谷精微被身体利用,营养全身。再白话一点儿,就是我们喝下的水并不是马上就能吸收。需要一个气化的过程才能被吸收利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日常烧水,需要用火把锅里的水烧开。水在烧开的过程当会沸腾变成水蒸气。
喝进来的水能被身体利用,就和这个水变成水蒸气的原理是一样的。脾胃好比是那个锅,锅底的火就是咱们说的“命门火”,指的是小肠的温度,如果脾胃虚寒,下焦(包括小肠)虚寒,身体里的水就不容易气化,也不容易被吸收。
我们常说的缺水补水,这个“水”在中医眼里,对应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水,而是体液,或者叫津液、阴液。
水经过胃肠道温暖、过滤、消化、吸收进入人体成为津液。津液进一步被细胞吸收成为细胞液,被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被血管吸收成为血液,被骨骼吸收深入骨孔成为骨髓、脑脊液、脑髓。稀薄清澈的体液被称为津,粘稠的被称为液。
02
饮水习惯,反映身体内在情况
01
口渴
现代人大部分都存在津液不足的现象。中医上说,胃生津,脾行津。当津液不足,身体需要补充水,就会口渴。
02
不口渴
有人说不口渴是不是代表身体津液水平还不错?不是!不口渴的人说明脾胃功能弱,体内湿气堆积的太多,所以感觉不到口渴。
03
口很干,但不想喝水
津液不足,身体内的废水太多。
04
喜欢喝凉水
如果舌苔发黄,还喜欢喝凉水,说明胃里有虚热。有的人吃东西、喝水都特别怕烫。那是因为肝经“环唇内”,说明肝经有虚热。
05
喜欢喝很烫的水
喜欢喝热水,当然是正确的饮水方法了。但是,如果想喝太烫的水,那就说明身体比较偏寒了。
06
口渴想喝有味道的水
中医上说,当脾胃运化能力弱的时候,嗜甘肥厚味,就是喜欢吃一些口味重的食物。平时不喜欢喝白水,非得喝浓茶、饮料,咖啡…,说明脾胃功能弱了。
03
自查身体,对应解决
01
喝得多不解渴,尿的也多
可能是肾阳亏虚。
中医认为我们喝的水,一部分会被肾阳蒸发,输送到全身被吸收,剩余的水液就会向下储存到膀胱里,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当肾阳亏虚,阳气不足时,喝的水没办法被蒸发吸收,全部都存在膀胱里了,尿就会变多,但身体其他部位没有获得新的水分,依旧会觉得渴。
* 自查:
可能会伴随怕冷、手脚冰凉、腰膝冷痛、夜尿多、遗尿等表现
——
* 应对:补肾阳
1、向专业医生寻求辩证调理
2、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3、多食用温阳补肾的食物,如韭菜、羊肉、核桃、黑豆等。避免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肾阳。
4、健康作息,避免熬夜、劳累伤阳,适当运动提升身体阳气
02
口渴但不想喝水
可能痰阻中焦导致的。
因为湿乃万病之源,如果你脾的阳气不足,没法去将水运化到全身,那么这些水湿就会留在脾胃这里,化成痰饮。
而痰饮流注于三焦,阻碍了津液向上的道路,使得嘴巴感觉干燥。
* 自查:
痰湿时,可能还会伴随胸胁胀满、食欲不振、肚腹中有振水声、心悸、气短、咳嗽、胸闷,嗓子有东西堵着,头脑昏沉不清醒、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问题。
——
* 应对:调理脾胃,化解痰湿
1、向专业医生寻求辩证调理
2、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健脾燥湿、化痰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3、日常饮食多摄入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茯苓、扁豆等,改善脾胃功能,减少痰湿积聚。
4、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甜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痰湿生成。
03
喝了很多水,但还觉得渴
可能是阴虚了。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也意味着水火平衡。当体内阴液亏虚,无以制阳,导致虚火亢盛,就会耗伤体内津液,就会口干舌燥。
这时单纯喝水是没用的,喝进来的水会被虚火烤干,无法有效补水。
自查:
阴虚时还会伴随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等,舌头很红,苔少或没有苔的情况。
——
* 应对:滋阴降火
1、向专业医生寻求辩证调理
2、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作用的中药调理。
3、多食用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鸭肉、海参等。避免食用辛辣、煎炸、燥热等易伤阴液的食物。
4、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如三阴交、足三里等,有助于滋阴降火,改善口渴症状。
04
应该怎么喝水?
01
不喝冷水、冷饮
喝冷水、冷饮,碰上肠胃温度低的人或一时喝进大量冷饮的情况,会冷却、降低周围组织的温度,造成组织液的凝滞,反而阻碍了体液的循环,出现越喝越渴的情况。甚至出现胃里“咣咣”有存水,而口腔却极度干燥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水气病。
02
不渴不喝,喝必热饮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最佳的状态是“中”,人体最健康的状态是“中”,饮食起居的最佳原则也是“中”。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提到要“食饮有节”。很明显,不仅吃要「有节」、「有度」,喝也应当如是。
03
不要一口气喝太多水
小口喝热水,每次三小口。不渴不饮,止渴即止。想达到最佳的喝水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慢喝水速度。
04
早期喝杯水
晨起,很多人会出现嗓子干、口干、眼干……这些都说明身体处于缺水、津液不足的状态。早晨的第一杯水尤为重要。
05
喝好水——大米汤
《伤寒论》113方中有7个方剂用到了粳米,如附子粳米汤,白虎加人参汤等。粳米有保胃气的作用,熬成米汤更有补充津液的功效。临床经验表明,好好坚持喝米汤的人,津液水平提高,身体恢复速度就快,反之就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