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肿瘤对话 > 正文

【健康科普访谈】杨小冬:结直肠癌发病率趋于年轻化 早期预防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23-11-01  来源:   
2023-11-01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大肠癌已成为我国高发癌种之一,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死亡率达17.25/10万。以往大肠癌好发于中老年,高发年龄在50岁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最新的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大肠癌发病年龄也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大肠癌的预防刻不容缓!那到底什么是结直肠癌?有哪些症状?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东院区主治医师 杨小冬做客演播室,和我们大家讲讲结直肠癌的相关知识。

  首先欢迎杨老师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

  问题一:结直肠解剖位置在哪里?

  结肠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呈“门”字形分布于人体腹腔内,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升结肠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长约 15cm,自右下腹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形成结肠肝曲后,移行于横结肠。

  ●横结肠就是“门” 字上方的门框,长约50cm,连接升结肠,左上腹形成脾曲后,向下移行为降结肠,在腹腔内活动度大。

  ●降结肠长约20cm,从结肠脾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接近骨盆处移行为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长约40~45cm,上接降结肠,下接直肠,因形似反写的“乙”字,所以称之为乙状结肠,平充盈扩张时,在左髂窝可触及,有时会导致人们发现左下腹存在一个“条形肿块”,可能就是充盈的乙状结肠。

  ●直肠:主要位于盆腔内,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管、肛门,直肠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收缩时能协助排便。

  问题二:什么是结直肠癌?在临床中结直肠癌通常有哪些症状?

  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为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是由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形成的。疾病的早期可以没有症状;到了进展期常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比如大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大便困难、腹痛、腹胀、大便带血、停止排气排便、贫血、腹部包块、肛门坠胀等。

  结直肠癌的具体症状:

  1.腹胀、腹痛:原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或者肠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还有渐渐加重的趋势,甚或表现为无规律的绞痛。

  2、便血: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大约只有约36%的患者肉眼能看到出血。待肿瘤体积增大,影响粪便通过,可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出血量小,随着结肠的蠕动与粪便充分混合,此时肉眼观察不易看出,但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3、贫血: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病人即可出现贫血这种,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肿瘤阻塞,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随着肿瘤扩散浸润加重,肿瘤表面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表现,尤以贫血、消瘦为著。

  4、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直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当大肠肿瘤相对较大且有糜烂、溃疡或感染时,才可能发生大便习惯、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

  5、腹部肿块:腹部出现肿块可能是肿瘤本身,或者是肿瘤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黏结的肿块。肿瘤本身的肿块的形态会比较规则,轮廓较为清楚。如果是结合的肿块,它的形态不甚规则。肿块一般质地较硬,有的可随肠管的活动而活动。

  问题三:任何疾病都是有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1)结直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大城市内的中老年人群。

  (2)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人,如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以往有结直肠腺瘤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结直肠腺瘤甚至结直肠癌的可能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

  (3)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结直肠癌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甚至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存在明确的遗传因素的改变,研究发现家族中存在结直肠癌恶性肿瘤成员的,其具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发病率较普通人群更高。因此,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遗传性结肠病的人是高危人群。

  (4)本人有恶性肿瘤病史,包括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出现结直肠癌的风险相对更高;有盆腔放疗史的人等。

  问题四:通过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与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等有关联。生活中如何预防结直肠癌?

  一、饮食结构的调整

  (1)控制过高热量摄入:研究表明,总的能量摄入与结直肠癌危险性有关系,无论摄入的能量是蛋白质、脂肪还是碳水化合物。减少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同时,减少脂肪与红肉摄入,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和肉类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高脂摄入者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是低脂者的3.26倍。而肉类中摄入红肉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强的危险因素。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机会。

  (2)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研究表明多吃蔬菜水果可使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减少50%。植物纤维素能增加粪便量,使粪便成形,保持粪便内水分,稀释结肠内致癌物质,吸附胆汁酸盐并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3)多吃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维生素C、E、叶酸等能使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细胞异常生长转化为正常。缺乏维生素E有可能诱发结肠癌。维生素E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对人体各方面都有着益处。预防肠癌,可多吃核桃、海产品、奶制品等等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研究人员发现,每天饮食中掇入150国际单位以上维生素D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是摄入少量维生素D者的一半,所以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 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由于钙对脂类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以结合肠道中的长链脂肪酸和次级胆酸,减少脂质对细胞的损伤,防止肠上皮细胞的突变。因此具有拮抗高脂饮食对结肠癌的促发作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动物肝脏。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虾皮、豆类等。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叶酸也就是维生素B9,研究发现,增加日常饮食中的叶酸摄入量,提高血清叶酸水平能显著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肾、鸡蛋、豆类、绿叶蔬菜、水果、坚果等。

  (4)某些膳食还有抗癌因子:专家通过分析饮食结构后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结肠肿瘤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每天摄人35克以上的纤维素,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可使大便量减少,肠道运动减慢,因此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增高,致癌物与肠道壁黏膜作用的时间延长,就容易发生结肠肿瘤。此外,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柑桔类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蓣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最高果蔬摄入者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仅为最低者的一半。因此在平时的饮食,应该尽量多摄入蔬菜、全谷物、水果、纤维素,合理饮食,以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二、改变生活习惯

  (1)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结直肠癌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而二者又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运动至关重要,尤其是白领一族。长期坐位工作而缺乏运动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适量运动对于预防肠癌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运动可以平衡日常饮食摄入,同时可以帮助肠道蠕动,利于排泄,降低了有害物质在肠道中的积累,降低肠癌的发病几率。

  (2)肠癌的发生和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有着极大的关系。养成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意晚餐不宜吃得过晚和过饱。因为晚餐吃得过晚和过饱,容易造成消化不完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在肠道累积,大大增加了患肠癌的风险。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量,避免烟熏、烧烤类食物的摄入,饮食定时定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

  (3)避免熬夜、戒烟和限酒:避免吸烟,公共场所应提倡避免吸烟,避免人群受到“二手烟”的伤害,烟草中主要的生物碱尼古丁不仅对肠癌细胞系的增殖有促进作用还可增强肠癌细胞系对细胞毒药物的抵抗性。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证据表明,酒精性饮料可以增加结直肠癌患病风险,避免酗酒。

  三、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对于患有已明确的癌前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腺瘤性息肉等疾病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避免癌前病变发展成为结直肠癌。如有结直肠癌或腺瘤的个人或家族史者,需要提前进行普查与随访,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可能导致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结肠炎,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肠镜筛查在结直肠癌发生的预防上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

  问题五:除了规律生活健康饮食之外,肠镜检查也是很重要,具体哪些人群需要完善肠镜检查?

  (1)有便血、黑便等症状者,或长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2)大便有粘液、脓血者;

  (3)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者;

  (4)近期出现的排便困难或者大便不规律者;

  (5)大便变细变形者;

  (6)长期腹痛、腹胀者;

  (7)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贫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需明确诊断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长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慢性结肠炎,长期服药,久治不愈者;

  (13)怀疑结肠肿瘤,但钡灌肠X线检查阴性者;

  (14)腹部CT或其它检查发现肠壁增厚,需要排除结直肠癌者。

  (15)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确定出血原因,必要时可镜下止血。

  (16)曾患过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

  (17)结直肠癌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一般每6个月至1年需要复查一次结肠镜。如果术前因为结肠梗阻,结肠镜未能检查全部的结肠,则手术后3-6个月时应当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其它部位有无结肠息肉或结肠癌。

  (18)已发现患有结肠息肉,需在结肠镜下切除者;

  (19)结直肠息肉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结直肠息肉术后可能复发,应定期复查。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其它的息肉建议一般每12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就可以了。如果复查结肠镜检查为阴性,则3年后再复查。

  (20)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要进行结肠镜普查: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或不适,也应当体检做结肠镜检查。大量的研究证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22)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和长期酗酒者,最好常规体检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一些无症状的早期结直肠癌。

  主持人结尾:好的,非常感谢杨老师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刚刚的分享,大家会更加了解结直肠癌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不仅要健康饮食,还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加强身体免疫力以抵抗疾病。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你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 张雅琦]